《导体与绝缘体》教学
(?http:?/??/?www.5ykj.com?/?Health?/?"
\t
"_blank?)设计
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本课教学,我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把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探究,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究,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因此,我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因素融为一体。同时,我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多更好的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五课《导体与绝缘体》。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是教会学生区分导体,还要掌握一定的安全用电方法。
教法
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日常经验出发,通过让学生猜想,
实验让学生有自己真实的,可行性研究。这个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收集事实的
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过程,着重训练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找出结论。
学情分析
由于四年级学生年龄还小,对电的知识还很陌生和缺乏,对于电路的知识组织的材料等都没有很好的科学认识,但他们同时喜欢做小实验,爱探究,喜欢在做中学,做中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经历对多种物体进行预测、检测与记录等活动过程,会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
情感目标: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意识。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学会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常见导体与绝缘体的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检测区分6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引发知识冲突,提出新的问题。
教学准备:
学生: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待检测物体一包。。
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明标
教师演示实验(使用展示台)。
1、(出示上节课同学们制作的一个“电路检测器”)板书:电源
灯泡
导线。电路接通以后,灯泡亮了。
2、师:如果把其中一根导线剪断,灯泡还会亮吗?为什么?
3、师:如果分别用三种连接方法重新连接电路,灯泡会亮吗?
①检测器的两个铜丝头接在一起;
②外面的塑料皮接在一起;
③铜丝头和塑料皮接在一起。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铜丝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在一起或把铜丝头和塑料皮接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导体与绝缘体”。
(板书课题:导体与绝缘体)
二、自主学习、合作展示
(一)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呢?探究物体是否能导电的检测过程。
1、预习教科书第11~13页,
在检测前为什么要检验“电路检测器”的小灯泡是否发光?
为什么要重复检测一次?
2、师:请同学们把你的预习成果和大家分享分享吧!
学生交流,出示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的过程:
师质疑:在检测前为什么要检验“电路检测器”的小灯泡是否发光?为什么要重复检测一次?
(1)拿出橡皮,预测并记录。?
(2)检验电路检测器。?
(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检测灯泡是否发光。?
(4)连续重复检测一次。?
(5)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光记录在试验记录表上。?
(二)分组试验:检测6种物品
,经历导体和绝缘体的检测过程。板书:检验哪些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1、师:好,同学们都学会了正确的检测方法,现在老师手里有几种物体,到底哪些是容易导电的,哪些是不容易导电的呢?我已经把这些物体的名称印在记录表上了。请大家先猜一猜,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认为是导体的在导体的下打勾,是绝缘体的在绝缘体的下面打勾,有疑问的打个问号。?
2、师:下面我们来检测6个物体。
3、师:试验前老师出示提示:。?
师:请小组长取出材料,我们开始吧!(背景音乐响起)?
4、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交流汇报,丰富概念:
①师:(给音乐停止)检测已经结束,请小组长整理试验器材,放回抽屉里。请小组派代表,拿着你们的实验记录表到展示上进行汇报,哪些物体是容易导电是导体,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如果有不同意见做好记录。等他们汇报完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对不同意见的让学生实验)
6、实验小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三、拓展练习(全班探究)
1、教室里的电器设备哪些是绝缘材料?
2、插头的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为什么这样设计???
3、我们用电时,应注意什么?人是导体,插座里的电是220V,人体能承受的最大电压是36V,会触电。
4、总结:人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四、小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表扬合作得好的组。
设计特色简述:
创设情景教学环境,以探究的教学方法将科学知识教授给学生。新课改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活动和探究获得知识,掌握科学的方法,形成对自然的科学态度。情景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方法在科学教育中的有效性在于;第一,大量研究揭示、科学知识是依赖于社会情景而形成的研究成果,它是在实验室的控制下、在大自然的情景中、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而且科学观点或理论在被科学团体确认前要经一些主要的科学社会机构进行交流和检查,因此它具有情景性和社会性,如果忽视它的这种特性,那么必然会使科学概念和理论过于抽象。加拿大的科学教育就强调科学课程需要通过积极的实验方法去学习,要求所有的学生参加实验活动,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在真实的问题与事件的情境中教授科学概念;第二,就思维活动的功能而言,既需要主体批判地考察已有的认识成果,又需要大胆创新。在认识过程中,批判是创造的前提,而创造又是科学批判精神的内在要求。建构主义认为,任何优秀的“教”和“学”的实质是一种批判性的关系。
板书设计:
导体和绝缘体
电源
灯泡
导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