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光的行进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光的行进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7-07 08:3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光的行进》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与色彩单元第一课(第1课时)
【设计思想】
?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安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认识光源,二是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三是研究小孔成像。这里面包含两个概念:一是光源,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二是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有难度,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小孔成像实验盒的实验,在此基础上再组织思考、讨论。
?
学情分析
光是学生日常生活最常见的物体之一,但对于光的行进,学生没有认真思考过。对于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光沿直线行进,实验设计有一定难度。
?
教学指导思想、设计理念
本节课有研究、有拓展,在教学本课时,以“课标”新理念为指导,引入了“做中学”的教学思想。我采用了以“实验研究”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发现学习”和“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得到完美的体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在教学手段上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开展对比实验,激发学生思索,经过对实验结果的思索,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光沿直线行进。
【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学习水平
体验
意识

能够
知道
认识
理解
应用
科态学度
感受到光学世界的神奇与奥秘。


科学探究
1.能够使用生活实例、观察和实验等方法搜集证据证实“光是直线行进”
的想法,能运用所学对生活现象进行解释。


2.愿意与同伴合作探究光学世界的奥秘,愿意大胆交流。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科学知识
1.知道会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重点】
使用举例、观察、实验等方法搜集证据证实“在空气中光沿直线行进”的,并能够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难点】
设计证实“在空气中光沿直线行进”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课件、激光笔(手电筒)、喷壶、小孔板、屏板、活动记录单、肥皂水一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西安美丽夜景视频,提问:是什么让我们西安的夜晚如此亮丽?2.提问:如果夜晚没有光行吗,白天需要光吗,你们觉得光重要吗?那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光呢?3.小结:生活中处处需要光,光使我们的世界变得五彩斑斓,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光的世界。(板书:光)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提问。
通过视频欣赏,引入本课主题,感受光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意识到光的重要性。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科学探究,学习新知。(一)指导学生认识光源,给光源分类。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会发光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进一步辨识:出示"闪闪发光"的镜子和点燃的蜡烛,谈话:它们都在发光,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除了强弱大小等不同,最主要的区别在哪里?)3.引导学生实验:将镜子放进暗盒里,请学生观察,确认镜子本身不发光。
4.
教师小结:蜡烛本身发光,镜子本身不发光。像点燃的蜡烛这样,会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镜子本身不发光,就不是光源。(板书:光源)5.牛刀小试-辨识光源:课件出示图片6.
分类:引导学生尝试给光源按照不同标准分类。(引导学生辨别哪些是人造光源,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冷光源,哪些是热光源。)
1.学生思考回答常见的发光物体。2.学生发表见解。3.观察、思考并回答镜子和蜡烛发光的不同。4.学生进一步明确光源概念。5.学生辨别哪些物体是光源。6.学生自主给光源按一定标准分类。
通过对镜子和蜡烛的辨析,形成光源概念。认识常见光源,并能够给光源按一定标准分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历:提出问题-猜测-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猜测环节,体现“做中学”理念,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指导学生认识光是怎样传播的。
辨识直线和曲线:课件出示直线、曲线图片。2.播放课件,带领学生领略光的风采,提问: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你发现光是沿着怎样的路线行进的呢?(板书:光
?行进)小结:这只是我们的假设,我们还要通过什么来证明我们的假设是不是正确,如果老师给你们一个激光笔,4张中间带小孔的板,和一个纸屏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假设吗?提问:怎样摆放,才能使手电筒(激光笔)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中间的孔照到纸屏上?怎样才能知道4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可以借助细直的棍来验证)5.教师提出实验要求,组织学生分组完成实验,验证假设。在学生实验中,教师巡视辅导。6.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7.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证明了什么?(板书:光是沿直线行进的)8.教师演示:借助喷雾器,直观展示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线。
1.学生辨识直线和曲线。
2.学生观察并分组讨论,猜测。提出假设。(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实验设计(在讨论中,教师引导,不断完善实验设计)。4.学生思考并回答(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5.学生分组开展实验,验证假设。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8.学生观看演示实验,进一步感受光在空气中的直线行进。
教师通过3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正确的测量方法,然后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有效的方法指导。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运用新知,拓展巩固。四、课后拓展
1.提问: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光是沿直线行进的”规律,请举例。2.课件展示:(1)运动员射击瞄准时用到这个规律了。(2)同学们站成一队,体育委员喊“向右看齐”。1.利用课件简单介绍小孔成像现象。请同学们课后使用废旧材料制作小孔成像仪,并尝试用“光是沿直线行进”来解释现象。2.提问:用什么办法可以观察光在水中行进的方向。
1.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应用或现象。学生通过介绍了解小孔成像原理。并尝试运用“光是沿直线行进”解释现象。学生思考,并可后开展实验。
联系生活、巩固学习,感受科学源于生活。通过拓展激发探究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板书设计】
附:实验活动记录单
学生活动记录表



星期

气:
小组名称:
记录员:
小组成员:
实验探究
问题:光在空气中怎样行进?
猜测:沿(直线或曲线)行进
实验设计:
1.将激光笔、4张带孔板、屏幕沿直线摆放,检验光能不能通过所有带孔板,照到屏幕上。
2.将激光笔、4张带孔板、屏幕沿曲线摆放,检验光能不能通过所有带孔板,照到屏幕上。
实验记录:
实验(摆放方法)
实验结果
能够
不能
能够
不能
我的结论:在空气中,光沿(

行进。
【教学反思】
本课是五年级第二单元的起始课,本课教材安排了如下教学活动:一是认识光源;二是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这里面包含两个知识点:一是光源,会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二是光的直线传播,光
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现对执教进行反思:
一、创设有效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光是学生日常生活最常见的物体之一,因为太熟悉,所以情境的创设很重要,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学开始通过视频播放,组织学生欣赏西安美丽夜景,感受生活中五彩斑斓光。然后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说说光在生活中的作用,联系生活感受光除了美丽还很重要。利用这个活动,产生情境。引出学生要研究,也能研究的问题—光。
在教学光的行进时,首先通过一组光在生活中现象照片,引发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光是沿直线行进的。这是学生的前概念,还不够清晰。有了猜想、假设,接下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二、通过实验材料适时出现,激发引导学生实验设计思维。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自主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假设是有一定难度。当在教学中刚开始提出时,学生被难住了,学生陷入了深深沉思,鸦雀无声。这时,我通过出示实验材料—4个小孔板、1个屏幕板,很快就有学生受到启发,说出实验设计方向,然后通过一个一个学生的讨论、补充,最终学生自主制定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的开展,顺利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实验材料的适时出现,降低了实验难度,有效启发了学生思维。
最后,在得出结论的基础,教师总结明确这种实验,我们叫做对比实验,在掌握知识同时,学生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科学探究方法。这样设计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有梯度,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路培琦老师曾说过:“动手之前先动脑。”这句话体现了科学课的重要意义。
三、通过对比实验、直观观察、生活现象充分培养学生“实证意识”。
科学是讲究证据的,是可以重复检验,这就是“实证意识”。本节课通过对比实验得出结论后,并没有直接进入结课环节。而是我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反复验证结论。通过“对比实验—直观观察—生活现象”有机结合,培养“实证意识”。让学生经过反复验证,从而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
四、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全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简单的依据自己生活经验作出的猜想开始,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其实就在身边。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问题意识自然激发,在深度讨论中确定实施方案,然后利用手边的器材初步验证。让学生对实验中的细节加以关注,体现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科学研究思路,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目标蕴含其中。最后,让学生用新知解决,解释生活实际现象也是对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锻炼。
五、教学中的不足
1.概念建构思维无深度。
学生举出各种发光物体后,我出示反光物体与自己会发光的物体进行对比,出示光源的概念,接着分类,这样做学生的思维无深度。应改为:学生举出各种发光物体后,先分类,再出示概念。这样学生就会把本身发光的物体分在一起,把反光的物体分在一起。然后教师出示光源概念,这样学生在分类时才会深层次的思考,会在潜意识中建立起光源概念,最后明确。
2.教学中没能充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
在教学中太过于追求目标达成,没能让学生就生活现象充分提问,发表见解,丢失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