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研究透镜》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凹透镜和凸透镜的区别。
2、了解凹透镜、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3、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4、了解望远镜的发明史,能提出更多有关对透镜感兴趣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难点:制作简易望远镜。
三、教学准备:
玻璃烧杯、吸管、放大镜、近视眼镜、老花眼镜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1、学生把吸管放进盛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2、提问:水中的吸管看起来怎样了?在什么地方弯了?为什么?
3、学生尝试解释。
4、教师讲解: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这里就是水和空气),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二: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和作用。
1、教师向学生提供近视眼镜的镜片和放大镜,质疑:观察这些镜片有什么不同?
2、学生通过动手摸、眼睛看,观察它们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3、学生分组观察、记录。
4、教师小结: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叫做凹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做凸透镜。它们的共同点是透明。
5、在生活中在哪些地方有这两种镜片?
6、学生汇报。
7、教师小结。
8、教师质疑:如果我们要研究这两种镜片的特点,你打算从哪些方面来研究?
9、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10、教师向学生提供实验记录表,谈话:今天,我们就根据实验表上的内容对这两种镜片展开研究。(教师重点向学生讲解有关成像特点的研究)
11、学生分组展开研究,记录研究结果。
实验1: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2:尝试用透镜聚光。
实验3:尝试用透镜再纸屏上成像。
提醒学生:千万不要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免灼伤眼睛。
12、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小结。
三、拓展
1、在生活中还有其他地方用到了这两种透镜,看大屏。
2、下节课我们一起制作望远镜。
四、总结
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研究透镜
??
?
?
凸透镜??
凹透镜
放大
缩小
聚光
发散
倒立缩小的像
不成像
六、教学反思
《研究透镜》这课是在前两课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及反射现象后,继续探究透镜的折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用问题导入——激发兴趣——逐层探究——拓展探究的教学环节,师生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在问题导入这一环节上,我先提问学生前面的知识,通过回顾再引出光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先猜测,既而我让学生从上面和侧面看水中的吸管和铅笔,发现光进入透明物质后传播的方向都发生偏折,再引出透镜。继续提问:“想探究透镜吗?”在这一环节中,既回顾所学知识又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兴趣被激发,课堂气氛浓郁,为后面的探究打下来良好的基础。?
在探究过程中,我共设计了四个实验。先让学生从镜片的特点入手,分清凸透镜和凹透镜,再联系实际,让他们找找生活中的透镜,学生根据特点很快就找出了放大镜和近视镜。使课内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让学生明白科学是服务于生活的宗旨以及学科学的重要性。
,设计的其他几个实验,逐层探讨,步步深入,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做进一步研究。使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最后通过两种透镜的对比,使学生对两种镜子的作用了解很清楚。达到了教学预期的目的,学生通过对比,对两种透镜的作用掌握很清楚,特别是研究是否成像时,学生热情很高,当用凸透镜看到成倒立像时,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顾了做实验,纪律保持不好,有的忘了填写实验报告单,课堂秩序显得很乱。而我又忽视了?
在师生合作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在语言组织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语言过于成人化,使学生有是怕概括特点不具体,不敢发表意见。也不敢放手大胆动手操作。再就是强调纪律时语言不够幽默。老觉得纪律没按自己的想法做,过分强调却适得其反。对学生表现好的也没有及时作出评价,对教学内容完成的好坏也没有评价只顾了赶教学进度。
总之,科学课除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外,还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因而,在这一环节中,我觉得在语言组织上,学生能力评价上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师生合作时,尽可能和学生融为一体,师导生做和谐完成操作。及时对优点作出评价,对出现的问题作出恰当的处理,使教学效果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