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0年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仿真模拟试卷(四)课件(6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2020年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仿真模拟试卷(四)课件(6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4 09:1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1张PPT)
第四部分
广东省2020年仿真模拟卷
广东省2020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仿真模拟试卷(四)


(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
基础(24分)
1.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1分)
(2)从今若许闲乘月,□□□□□□□。(陆游《游山西村》)(1分)














(3)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引用两个典故,表示世路虽然艰险,但自己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的句子是:“□□□□□□□,
□□□□□□□。”(2分)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诸葛亮《出师表》)(2分)






















(5)请把杜牧的《赤壁》默写完整。(4分)
□□□□□□□,□□□□□□□。
□□□□□□□,□□□□□□□。




















便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我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zì
suī(
)而生活。
(2)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lì
lín(
)人间。
(3)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ɡēn
shēn

gù(
)。
恣睢
莅临
根深蒂固
(4)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wèi
tónɡ
jiáo
là(
)淡而无味矣。
味同嚼蜡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春天到了,湖边的柳树在微风的吹拂下,妖娆轻舞,惹得湖水也荡起了层层涟漪。
B.
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倡仪,遵循共商、共享、共建原则,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C.
中国历来不乏出色的工匠,如游刃有余的庖丁,刻木成鸟的鲁班……他们不仅是工艺纯熟的技者,还是明法通道的智者。
D.
阅读经典名著,需要积累语言,深入理解,这种寻章摘句的方法值得大力提倡。
D
【解析】寻章摘句:读书时只摘记一些漂亮词句,不深入研究;也指写作只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该成语是贬义词,用于此处不恰当
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宁市快速公交的正式运营,极大地缓解了市内交通拥堵。(在“交通拥堵”后加上“的状况”)
B.我国人工栽培牡丹的历史大约有三百年左右。(删去“大约”或者“左右”)
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C.在那壮美的青藏高原上,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删去“在”和“上”)
D.作为新时代的公民,我们要养成并且提高认真阅读的习惯。(将“并且”改为“和”)
D
【解析】“提高”和“习惯”搭配不当,删除“并且提高”
5.
阅读下面材料,给“移动支付”下个定义。(不得超过50字)(4分)
  移动支付也就是手机支付,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以手机为主)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所使用的一种服务方式。单位或个人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者近距离传感直接或间接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产生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移动支付将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
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移动支付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近场支付比较常见,如用手机刷卡的方式坐车、买东西等。远程支付是通过发送支付指令(如网银、电话银行、手机支付等)或借助支付工具(如通过邮寄、汇款)进行的支付方式。
.
.
.
移动支付是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以手机为主)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
【解析】首先明确“移动支付”的大概念是“一种服务方式”,然后把“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以手机为主)”作为主干句,最后把“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作为修饰成分镶嵌进去,就可以得出定义
二、
阅读(46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10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
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6.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名之者谁(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取名,命名
寄托
散开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
.
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中写了禽鸟的乐趣,作者认为它们的乐趣与人不同,它们只知道享受山林的乐趣,并不懂得人的乐趣是什么。
B.
文章第二段描写了醉翁亭所在山中的景色,其中写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写秋景的句子是“风霜高洁”。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C.
本文描写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太守生活的一个片段,呈现的是一派闲适和平的景象,但太守自己却“颓然乎其间”,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浇愁的样子。
D.
本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和太守之乐,其实质都是与民同乐。
C
【解析】“颓然乎其间”表现出的是太守的醉态可掬,这是愉快的最高境界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9分)
时吕蒙正为相
  时吕蒙正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
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
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9.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李继迁扰西鄙/卑鄙无耻
B.
若其不然/若夫淫雨霏霏
C.
微卿,几误我事/微不足道
D.
继迁寻亦死/未果,寻病终
D
【解析】A.
边境/粗俗,品质低劣;B.
如果/像;C.
没有/微小;D.
不久
10.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断句。(3分)









使









/
/
/
11.
结合选文,说说为什么宋太宗夸赞吕端大事不糊涂?(3分)
.
.
.
从选文看吕端为相持重,识大体;劝谏太宗不要杀死叛贼李继迁之母,要优待其母,能从长远谋划国家大事,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参考译文】当时吕蒙正做宰相,宋太宗想让吕端做宰相,有人说:“吕端为人糊涂。”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太宗就下了决心任吕端为相了。吕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明简要为务。从前,李继迁骚扰西部边境,保安军(边防军)上奏说俘获了他的母亲。这一下,太宗就想杀掉她,由于寇准作为枢密副使(分管军事的副总理),太宗单独召寇准研究这事。寇准出来,经过宰相的幕府,吕端怀疑是商量大事,就邀请寇准说:
“边防日常事务,我不必参与,如果是军国大计,我吕端既然备位宰相,就不可不知道啦。”寇准就把事情告诉他,吕端说:“如何处理?”寇准说:“想在保安军北门外杀掉她,作为叛逆者的下场。”吕端说:“一定要这样,不是个好法,希望暂缓一下,我将再去上奏。”吕端进入朝堂向太宗说:“过去项羽得太公,欲煮死他,刘邦说:‘愿分我一杯羹。’做大事的人是不顾及他的亲属的,何况李继迁这种悖逆的人呢?陛下今日杀掉她,明日可
以抓到李继迁吗?如果不能抓住他,只是结怨结仇,越发使他的叛心更加坚决而已。”太宗说:“那该如何?”吕端说:“我以为,应该把她安置于延州,好好养起来,就可以招来李继迁。虽不能马上要他投降,终究是可以系住他的心的,而他母亲的生死之命就在我手上。”太宗拍着大腿说好:“要不是你,差点误了我的事。”马上用他的法子。李母后来病死延州,继迁不久也死了。继迁之子后来竟然纳款来请求归附,就是吕端的办法所奏效的。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0分)
人性得到尊重时
唐剑锋
  ①人性是什么?有人说,人性是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有人说,人性是人的天然属性,不可能先天带来,却可以后天重塑。对于人性,我们一向认为:“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甚至认为:“人之初,性不善。性相近,习相远。”
  ②对于人性,西方人的看法与我们相近:在西方人眼里,“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们生活在世上,不仅要吃饭穿衣工作生存,也要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这原本无可厚非。其实,这是最基本的人性之需,是近乎人情的人性,更是现实的人性。
  ③人性得到尊重时,人才能良心发现,并使良心上升为道德。而对道德的形成、涵养,却历来都
有不同的看法。孔子眼里的道德,那是充分尊重人性,只有人性得到尊重的道德,才能靠得住、行得通,而这样的道德才会走稳、走远。
  ④怎样才是尊重人性呢?孔子的弟子子贡,是一个土豪,有钱也任性。他在外边做了善事,不收报酬。回来后遭到孔子一顿骂:“混账!你无端抬高了道德的门槛,把贫穷的善人阻拦在行善的门外。此前贫穷者在行善时,因为获得酬赏而弥补了经济损失,所以他们会善行不倦。现在被你一搅和,行
善的门槛提高到了只能付出而一无所获,这让贫穷者还如何做得起善事呢?”在孔子眼里,道德的门槛过高,很多人就会迈不过去;行善而有所获,人们才会尊崇道德,弘扬道德。
  ⑤孔子的另一名弟子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农夫,农夫把牛送给他作为救命之酬。子路牵牛而归,受到了孔子的表扬:“子路这娃懂事,此后人人都愿意效仿他做好事。长此以往,这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就会好起来。”空喊的道德有何用?只有落到实
处的道德才有用,才可信可行。做好事不吃亏,才会跌倒了有人扶,才会遇难了有人伸手,才会有了困难有人帮忙。谁也不会因为做好事流血又流泪,谁也不会因为行善事而吃亏、有后顾之忧。
  ⑥三年前,韩寒去台湾,把钱包丢了,很快就找回来了。然后蒋方舟去台湾,也把钱包丢了,很快也找回来了。又不久,一名杭州男子去台湾,也丢了钱包,这次没找回来,只好垂头丧气回家。他回到杭州时,发现钱包已经寄回来了。起初大家感
叹台湾人道德水平高。然后发现,台湾地区相关规定,捡到丢失物品之后,六个月内有人认领的,拾得人应将物品归还,但可向失主索取物品价值十分之一的报酬。在台湾,做好事得报酬,天经地义。
  ⑦好事不白做,是对人性的一种肯定、一种尊重,也是对做好事人的一种回报、一种认可。不是因为做好事拿了回报,就不高尚,恰恰因为做好事、行善事、讲道德,才更应该不能让他们白做好事,白当无名英雄。只有让做好事、行善事、讲道德,
名正言顺有回报,人们才愿意效仿,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不是空喊口号。这同时也是告诉人们,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人爱财,不择手段。从而近君子远小人,做君子不做小人。
12.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西方人认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B.
生活在世上的我们,不仅要解决吃饭穿衣等生存问题,还要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这是人性最基本的需求。
12.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C.
子贡在外做了善事不收报酬,是因为他觉得人性得到尊重时,人才能良心发现,并使良心上升为道德。
D.
作者认为,做好事的人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并得到大家的认可。
C
【解析】子贡在外做了善事不收报酬,在作者看来,人性未得到尊重
1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文章说理透彻,有理有据,语言简洁精炼,有独特的个人见解。
B.
第⑥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通过把几个人在台湾丢失钱包的遭遇作对比,阐述了“做好事得报酬,天经地义”的观点。
1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C.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性得到尊重时,人才能良心发现,并使良心上升为道德。”
D.
作者在文中呼吁:要让做好事、行善事、讲道德,名正言顺有回报。
B
【解析】本段没有对比论证
14.
有人认为做好事就不应该追求回报,而作者却倡导做好事应该得到回报和认可。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看法。(4分)
.
.
.
.
示例一:我认为做好事应该得到回报和认可,这样人们才愿意效仿,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示例二:我觉得做好事不应该追求回报。(举一个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谈理由)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46个闪亮的名字
  ①他是个怪人。
②他很少说话,上学经常迟到,脾气还特别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每个学期的学费总要拖很久才能缴。
③他成绩不好,又不大合群,因此,同学和老师都不太喜欢他。
④再后来,他与我成了同桌。可不到一周,我
们就被调开了。
⑤他喜欢把书推得乱七八糟,有时还会闯进我的领地。有一次,我怒了,指着他的脑袋问他:“你怎么这么没有家教呢?你爸爸是怎么教你的?”
⑥因为这句话,他忽然跳起来踹了我一脚。此时年少气盛,我怎忍得住?我们大打了一架之后,彻底成冤家仇人了。
⑦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会忽然莫名其妙地跳起来打我。
⑧初二上学期,他继续欠缴学费。班主任问他具体什么原因,是不是有什么困难。他不说话,把头埋得很低很低。
⑨没人理他,他也没有朋友。就连上体育课时,他通常都是一个人躲在教室里睡大觉。因为没人愿意和他做同桌,所以他被调到教室的角落里一个人坐。很快,我们便把他遗忘了。
⑩初二时票选班委会,大家选出来的班长是个女生,她不仅为人善良、学习勤奋,还弹得一手好
钢琴,因此人缘极好。
一次体育课自由活动的时候,班长拿着一张绿色的信纸来找班里的每个人签名。她说还有一年就毕业了,想把大家的字迹都留在一起,这样比较有意义,而且,只要谁签字,她就免费请谁喝一瓶可乐。所有人都乐坏了,争先恐后地跑过去签。
最后,46个人拿着46瓶可乐回到教室,有说有笑,把角落里的他反衬得更加孤独与落寞。
再后来,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起初我以为
是自己的错觉,后来一问,大家都这么认为。
他不仅把整个班里的卫生都承包下来,还天天顶着大太阳去操场上提水给同学喝。最离谱的是开秋季运动会时,他陪跑、送糖水不说,还喊“加油!”这两个字喊得比谁都热血沸腾。
没人知道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干,但他的行为的确像一颗颗晶莹的水珠,在努力汇聚的同时,也已把周围的心灵全然濡湿。
很多人觉得感动,对他伸出援助之手。有人
帮他补习,有人给他买早餐,甚至有人提议在新学期秘密募捐,帮他把学费的问题给解决掉。
期末考试过后,他虽然成绩只是中等,但仍旧被选为年度进步最大的优秀学生,上台发言。
那是我第一次见他流泪。他从兜里掏出一张绿色的信纸,小心翼翼地摊开:“我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爸爸很早就去世了,妈妈一个人带着我和弟弟,很辛苦。那天我来得很早,打算收拾完书本然后退学,没想到,竟收到了这封信。真的很谢谢
大家对我的帮助,之前我还一直担心你们会看不起我……没有你们给我凑的学费,我可能已经是个苦命的煤炭工了……”
所有人都看清楚了。那张绿色的信纸上,有46种不同的笔迹和46个熟悉的名字。
没人说话,也没人转头去看班长。我们都在那一刻突然长大了。
15.文章以“他是个怪人”一句开头有什么作用?(4分)
.
.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写大家都不喜欢他,以及他的转变作铺垫。
16.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并具体分析它在结构上的作用。(4分)
.
.
.
主要内容:具体介绍他的性格与上学时经常迟到、拖欠学费。结构上的作用: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7.第
段写出了他的什么性格特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
.
.
内向、孤独;与下文他的表现形成对比,突出他的变化巨大,从而表现“巧妙的关爱方式会改变一个人”的主题。
1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并说说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5分)
.
.
.
.
.
.
.
全班46位同学在班长的带动之下,帮助一位因经济困难而准备辍学的单亲家庭的同学(他),从而使他放弃辍学念头,主动融入集体为同学服务,成为年度进步最大的优秀学生。读了本文,我明白了关爱他人是必要的,但也要讲究方法(或:我发现善意的谎言,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三、
作文(50分)
19.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张岱痴迷于雪景,写出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雪景名篇《湖心亭看雪》;苏东坡痴迷于月色,写出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月色名篇《记承天寺夜游》;爱迪生痴迷于科学研究,发明了电灯泡等诸多伟大的发明……在生活中,一首动人的歌曲可能会让
“我”痴迷,沉醉其中;一个兴趣爱好可能会让“我”痴迷,乐在其中;一本好书,也可能会让“我”痴迷,欲罢不能……
请以“痴迷”为题或自拟一个包含有“痴迷”一词的文题,来写—篇文章。
  要求:(1)除了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思想健康,主题积极。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1~3题。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天便还
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地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1.
选文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处的两件事,分别是

(每件事的概括不得超过十个字)。(2分)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2.
在《朝花夕拾》中,我们可以追寻鲁迅先生思想变化的轨迹。请你概括鲁迅先生在南京的矿路学堂毕业后和在日本仙台学习时分别作出了怎样的人生选择,并简述其原因。(4分)
.
.
.
.
.
.
矿路学堂毕业后选择去日本求学,因为他在矿路学堂学习时对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后又觉得所学无用武之地。在日本仙台学习时决定弃医学文,因为在那里他受到日本学生的歧视和侮辱,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看到中国百姓的麻木,认识到救治国民精神的迫切。
3.
从《朝花夕拾》的阅读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童年鲁迅?请结合整部名著的内容作出分析。(4分)
.
.
.
.
.
.
.
在《朝花夕拾》里,童年的鲁迅是个性格活泼,身心健康的孩子。他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想得到神奇的《山海经》,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有丰富的想象力;他喜欢小动物,为了隐鼠仇猫,和阿长闹意见,表现得爱憎分明,充满同情心;他在私塾里画绣像,为了看五猖会无奈背书,显得天性自由,活泼好动,有点顽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