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6张PPT)
第二部分
广东中考专项精华卷
专题五
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题策略】
类型一
字词理解
1.
代入法
先把课内句子或四字成语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弄清楚,把这个义项代到课外的句子中,看是否能解释得通,如果能解释通,则说明两者意思是相同的,如果解释不通,则说明两者的意思是不同的。
2.
排除法
根据自己掌握的课内词语的意思进行分析比较,排除意思不同的选项。
3.
词性法
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词性,判断异同。
类型二
文言断句
1.
抓文意,帮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明白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来理解文段大意。
2.
找名词(代词),帮断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古文中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
常做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例如:少
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
析对话,帮断句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以“曰”“云”“言”
“谓”“道”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对话双方,进行断句。
4.
寻标志词,帮断句
文言文中有一些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词、句首谦辞、时间副词、关联词等,断句时,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视觉上的“显著外部标志”,帮助我们断句。例如:
(1)句首发语词:“夫”“盖”“惟”“且”等常常置于句首,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在它们前面断句。
(2)句尾语气词:“也”“焉”“矣”“乎”
“哉”“耶(邪)”“欤(与)”等多置于句尾,我们可以在它们后面断句。
(3)句首谦辞:“寡人”“窃”“愚”“孤”
“仆”“妾”等,这些词语之前往往要断开。
(4)叹词:“嗟夫”“呜呼”“嘻”等用于句中表示语气,断句时,要在这些词前后断开。例如: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5)时间副词:“少顷”“少时”“未几”
“俄顷”“俄而”“已而”“既而”“忽”“须臾”等,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这些词之前往往断开。
(6)关联词:“遂”“故”“由是”“是故”
“是以”“然则”等,关联词之前往往断开。
5.
辨修辞,帮断句
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以四六句居多,断句时可以抓住这个特点进行分析。如顶真句:子又生孙/孙又
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愚公移山)》);对偶句: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
6.
察句式,帮断句
文言文中有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为……所……”等,这些特殊结构也可帮助断句。
类型三
内容分析与理解
1.
提取法
将文中的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摘取出来,作为概括性文字。中心句、主旨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
2.
组合法
先概括文中的关键性词句,然后进行组合。组合的重点要放在文章总说段的主干,文章或者文段各个层次的起始句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
类型四
阅读感悟与评价
1.
阅读感悟
(1)紧扣原文。在准确、深刻地理解原文的内容、主旨、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2)从标题或文中议论抒情句得出。如果阅读的选文有标题,要认真分析标题,往往标题就包含着重要信息。另外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往往也会揭示一些道理,可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道理说出来,即可得出答案。
(3)联系实际。谈感悟启示一定要联系文本和生活实际,才能言之有理有据。“生活实际”可以是自己个人实际,也可以是社会实际。
2.
阅读评价
评价题主要有两个设题方向,一是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或品格特点,二是对人物的行为作出评价,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抓住文中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的正面描写。
(2)抓住周围人的反应等侧面描写。
(3)采纳文中评价性的句子。
总之,要通过阅读弄清楚文中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赏还是批评,然后再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你的看法可以跟作者一致,也可以跟作者的看法不同,但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
【强化训练】
一、
治国之道
上①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③抵④法,与帝王徇⑤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贾(gǔ)胡:胡商。③赇(qiú):贿赂。④抵:触犯。⑤徇:顺从。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震耳欲聋
B.
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或异二者之为
C.
昔鲁哀公谓孔子曰/此之谓失其本心
D.
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因地制宜
B
【解析】B(不同)(A.欲望/将要;C.
对……说/叫作;D.
应该/合适)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上
谓
侍
臣
曰
吾
闻
西
域
贾
胡
得
美
珠
剖
身
以
藏
之
有
诸
/
/
/
3.
君臣在对话中提出的警示有哪些?用自己的话简述。(3分)
.
.
.
①官吏不能因受贿而触犯法律;②君王不能因贪图奢华享受而亡国;③君臣要尽力相互帮助,避免被人嘲笑。
【参考译文】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西域有个胡商,得到一颗宝珠,就割开身上的肉,把宝珠藏在里面。有这回事吗?”侍臣回答说:“有这回事。”太宗说:“人们都知道他喜爱宝珠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官吏贪赃受贿触犯法律和皇帝追求奢华而亡国,与那个胡商的可笑行为有什么两样呢!”魏征说:“从前鲁哀公对孔子说‘有个健忘的人,搬家而忘记了他的妻子’,孔子说‘还有健忘得更严重的呢,桀王、纣王(因贪恋身外之物)
把自己都忘了’,也和这件事一样啊。”太宗说:“是啊,我和你们应该同心合力互相辅助,以免被人嘲笑啊!”
二、
以牙还牙
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①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②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③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④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服罪。
【注释】①鞫(jū):审问。②推事:研究事情。③瓮(wèng):大坛子。④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勣通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
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今齐地方千里
C.
此甚易耳/可爱者甚蕃
D.
叩头服罪/朝服衣冠
C
【解析】C(非常,很)(A.
串通/通晓;B.
正当,正……的时候/方圆;D.
承认/穿戴)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取
大
瓮
以
炭
四
周
炙
之
令
囚
入
中
何
事
不
承
/
/
/
3.
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来俊臣请周兴入瓮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3分)
.
请君入瓮。“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参考译文】有人控告文昌右丞周兴和丘神勣一起串通造反,太后(武则天)就命来俊臣审讯这个案子。来俊臣与周兴一边讨论案子,一边对坐吃饭,来俊臣问周兴说:“囚犯很多不肯认罪,应该用什么办法?”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瓮,四周堆起木炭来烧,让囚犯到里面去,什么事敢不认罪?”来俊臣就叫人找来一个大瓮,按照周兴的办法用炭火在周围烧着,来俊臣站起来对周兴说:“有人控告你,请老兄自己钻进这个大瓮里去吧!”周兴非常惊慌,当即叩头认罪。
三、
直言进谏
宋濂进谏
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节选自《明史》)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濂尝与客饮/尝趋百里外
B.
濂具以实对/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
C.
间召问群臣臧否/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
或指其书曰/或王命急宣
A
【解析】A(曾经)(B.回答/面对;C.秘密
地/参与;D.有人/有时)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翌
日
问
濂
昨
饮
酒
否
坐
客
为
谁
馔
何
物
/
/
/
3.
简述短文所记述的宋濂做的几件小事情。从文中可以看出宋濂有怎样的品质?(3分)
.
.
.
①如实回答与客饮酒之事;②向皇帝举荐贤能之人;③劝皇帝广开言路。品质:诚实坦荡,正直无畏。
【参考译文】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有谁,有哪些食物。宋廉全部根据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出那些好的大臣说:“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大臣,
(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
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
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是对皇上的)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于是把朝臣都招来斥责,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怪了进谏的人。”
四、
关注民生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鰥寡有室。
(选自《晏子春秋》)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景公游于寿宫/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B.
睹长年负薪者/负势竞上
C.
而有饥色/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
令吏养之/令初下,群臣进谏
C
【解析】C(脸色)(A.
游玩/交往;B.
背,用背载物/凭借,依靠;D.使,让/名词,命令)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圣
王
见
贤
以
乐
贤
见
不
肖
以
哀
不
肖
今
请
求
老
弱
之
不
养
鳏
寡
之
无
室
者
/
/
/
3.
结合选文,谈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
.
.
晏子由一个面黄肌瘦的老人引至老弱、鳏寡的供养安置问题,可见他是一个关爱百姓,关注民生,善于抓住机会诱导、劝谏的人。
【参考译文】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一个老年人背着柴,脸上有长期受饿的神色。齐景公就很为他的境遇感到可怜,感慨地说:“让当地的官员养活他!”晏子说:“我听人说,喜好贤良的人而怜悯不幸的人,这是执掌国家的根本啊。现在君主怜惜老者,那么您的恩泽没有不达到的了,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齐景公笑了,脸上也有了喜悦的神色。晏子说:“圣贤的君王遇到贤良就喜好贤良,遇到不幸就怜悯不幸。现在我为老弱而没有人养活、
丧妻丧夫却没有房屋的人请求,评定之后共同安置他们。”齐景公说:“好!”于是,老弱的人有人养活,丧妻丧夫的人也有了可以居住的屋子。
五、
大公无私
私
心
伦①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②。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注释】①伦:即第五伦,东汉大臣,字伯鱼。②贡禹:西汉贤臣,以明经洁行著名。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诸子或时谏止/或异二者之为
B.
亦以此见轻/才美不外见
C.
每三公有所选举/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D.
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吾日三省吾身
C
【解析】C(推举)(A.
有的人/或者;B.
被/同“现”,表现;D.
探望/反省)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性
质
悫
少
文
采
在
位
以
贞
白
称
时
人
方
之
前
朝
贡
禹
/
/
/
3.
你认为第五伦可谓“无私”吗?请结合文意简要说说你的看法。(3分)
.
.
.
.
.
我认为第五伦是无私的。他奉公守法不受劝阻,将属下的正确意见原封上报,这可见他的尽职公正;而他自己说的私心是人之常情,这更说明了他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是真正的公正廉洁。(符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第五伦奉公守法、尽忠守节,说话办事没有违背法规的。儿子们有人有时劝止他,他就呵斥并赶走他们。官吏陈述的书面意见有利于国家的,他都封好上报,他就像这样毫无私心。他生性诚实,缺少文采,做官时以清廉著称,当时人们把他比作西汉时的贡禹。但是他缺少宽容,又不整饬自己的威严,也因此被有些人看轻。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他回答说:“从前有人送给我千里马,虽然没有接受,但每到朝廷选拔官
吏时,我心里总不能忘了他,可始终也没有任用他。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里多次去探望,回来还能安安稳稳地睡下;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不去探望,却整夜睡不着觉。像这样,难道可以说没有私心吗?”
六、
言而有信
取信于人
太祖时,郭进为西山巡检。有告其阴通河东刘继元,将有异志者。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进得而不杀,谓曰:“尔能为我取继元一城一寨,不止赎尔死,当请赏尔一官。”岁余其人诱其一城来降进具其事送之于朝,请赏以官。太祖曰:“尔诬害我忠良,此才可赎死尔,赏不可得也。”命以其人还进。进复请曰:
“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太祖于是赏以一官。君臣之间盖如此。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有告其阴通河东刘继元/阴风怒号
B.
命缚其人予进/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赏不可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
使臣失信/小信未孚
D
【解析】D(信用)(A.
私下,暗地里/阴冷,寒冷;B.
给/我;C.
得到/同“德”,感恩,感激)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岁
余
其
人
诱
其
一
城
来
降
进
具
其
事
送
之
于
朝
/
/
/
3.
阅读全文,说说郭进是如何取信于人的。
(3
分)
.
.
.
.
对于告密者,郭进没有治他的罪,而是让他戴罪立功,并答应赏他以官。告密者完成任务后,郭进为之请官,太祖不肯,郭进力求太祖赏他一官,实现了原先的诺言。
【参考译文】太祖时,郭进的官职是西山巡检。有人密报说他暗地里和河东刘继元有交往,将来有可能造反。太祖听后大怒,认为他是诬害忠良之人,下令将他绑起来交给郭进,让郭进自己处置。郭进却没有杀他,对他说:“如果你能帮我攻占河东刘继元的一城一寨,我不仅赦免你的死罪,还能赏你一个官职。”一年以后,这个人果然将刘继元的一座城诱降过来了。郭进将他的这件事上报给了朝廷,请求给他官职。太祖说:“你曾经诬陷我的忠良之
臣,现在只能抵偿你的死罪,给你官职是不可能的。”命令还是将这个人交给郭进。郭进再次进言:“如果皇上让我失信于人,那我以后怎么用人啊?”于是,太祖就赏给那人一个官职。君臣之间大致如此。
七、
廉洁俭约
道生廉约,身为三司,而衣不华饰,食不兼味。一熊皮鄣泥①,数十年不易,时人比之晏婴。第宅卑陋出镇②后其子弟颇更修缮起堂庑。道生还,叹曰:“昔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今强寇尚游魂漠北,吾岂可安坐华美也!”乃切责子弟,令毁宅。
(节选自《魏书·长孙道生传》)
【注释】①鄣泥:马鞍的垫子,用来遮挡泥土。②出镇:北魏时多以镇将兼刺史、太守之职。这里指长孙道生曾在任廷尉卿时出征北疆。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道生廉约/不敢稍逾约
B.
食不兼味/二者不可得兼
C.
昔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明灭可见
D.
令毁宅/令初下,群臣进谏
B
【解析】B(同时具有)(A.俭约/约定的时间;C.灭亡/消失;D.动词,使,让/名词,命令)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第
宅
卑
陋
出
镇
后
其
子
弟
颇
更
修
缮
起
堂
庑
/
/
/
3.
结合文章,谈谈长孙道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3分)
.
.
①居安思危、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②身居显位但保持清正廉洁;③能对子弟严格要求。
【参考译文】长孙道生廉洁而俭约,担任司空一职,而所穿的衣服不饰以华美,不吃多样的菜肴。所用的一副熊皮马鞍,数十年不更换,当时的人们把他比作晏婴。(他)所住的房屋,低矮而简陋。有一次出征后,他的子弟把房屋全部修缮了一番,并建起了堂庑。长孙道生回来后,感叹道:“从前霍去病因为匈奴没有灭亡,无以为家。现在强大的敌人还在北方边境游荡未平,我怎么安心住这么华美的房子!”于是就把子弟们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并让他们把所建的房屋毁掉。
八、
治军有方
岳飞治军
绍兴六帅,皆果毅忠勇,视古名将。岳公飞独后出,而一时名声,几冠诸公。身死之日,武昌之屯至十万九百人,皆一可以当百。余尝访其士卒以为勤惰必分功过有别故能得人心。异时①尝见其提兵征赣之固石洞②,军行之地,秋毫无扰,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焉。
(节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①异时:从前。②固石洞:地名。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岳公飞独后出/晋陶渊明独爱菊
B.
而一时名声,几冠诸公/朝服衣冠
C.
皆一可以当百/上下一白
D.
军行之地/性行淑均
A
【解析】A(唯独)(B.位居第一/帽子;C.数词,一/全;D.行军/品德,品行)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余
尝
访
其
士
卒
以
为
勤
惰
必
分
功
过
有
别
故
能
得
人
心
/
/
/
3.
“皆一可以当百”体现了岳家军什么特点?请你相据文意,概括岳飞是如何治军的。(3分)
.
.
体现了岳家军战斗力强的特点。岳飞治军一是赏罚分明,二是军纪严明。
【参考译文】绍兴年间的六位军队统帅,都果断、坚毅、忠诚、勇敢,被视为古代的名将。唯独岳飞最后一个出来,而一时的名声,几乎在几位中位居第一。他死的时候,武昌的部队驻扎有十万九百人,都是一个可以抵挡百人。我曾询问他的士兵,(他们)认为勤奋之兵与懒惰之兵一定分清,功过有区别,所以能得人心。从前曾见他率兵征讨赣地的固石洞,军队经过的地方,对百姓没有丝毫侵扰,到现在,(当地的)老人们谈到他的名字总是会感慨流泪。
九、
巧振士气
宋狄武襄青①征侬智高②,大兵出桂林,道旁有一庙,人谓其神甚灵。武襄驻节而祷之,祝曰:胜负无以为据乃取百钱自持之与神约果大捷则投此期尽钱面也。左右谏止,倘不如意恐阻师。武襄不听。众方耸视,挥手一掷,百钱尽红。举军欢呼,声震林野。武襄亦大喜,顾左右取百钉随钱疏密布地而钉帖之,加青丝笼覆,手自封焉。曰:“俟凯旋,当谢神取钱。”其后破昆仑关,败智高师,还取钱
与幕府士大夫共视之,乃两字钱也。
(选自孙能传《益智编》)
【注释】①狄武襄青:狄青,北宋名将,道号“武襄”。②侬智高:人名。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大兵出桂林/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B.
加青丝笼覆/弗敢加也
C.
手自封焉/自非亭午夜分
D.
当谢神取钱/当奖率三军
D
【解析】D(应当,应该)(A.离开/在国外;B.把一物放在另一物的上面/虚报;C.亲自/如果)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
分)
胜
负
无
以
为
据
乃
取
百
钱
自
持
之
与
神
约
果
大
捷
则
投
此
期
尽
钱
面
也
/
/
/
3.
狄青是如何借助神灵来谋事的?目的是什么?(3分)
.
.
.
狄青用两面一样的铜钱来占卜,祷告说如果撒下的钱全部正面朝上就能打胜仗,结果无疑都是正面。目的是振奋士气,提振信心。
【参考译文】宋朝大将狄青征讨侬智高,
大兵离开了桂林,就见路边有一座庙,人们说庙里的神很灵验。狄青就停下来,到庙里祷告说:胜负不可预测。于是取出一百枚铜钱自己拿好,与神灵约定,如果能大胜,那么撒下这些铜钱,希望全部都正面朝上。左右部下都劝谏狄青不要这样做,倘若不如意恐怕要影响军心。狄青不听。众人都敬畏地注视着狄青,只见他挥手一掷,百枚铜钱都是正面朝上。全军欢呼,声震林野。狄青也大喜,回顾左
右命令部下取来百钉把百枚铜钱依据疏密分布钉帖在地上,用青丝覆盖,亲自做了封记,说:“等到凯旋,定来感谢神灵取回铜钱。”后来狄青攻破昆仑关,打败了侬智高的军队,回来取钱拿给幕僚们一齐看,原来都是两字钱(此钱正面反面都是一样)。
十、
防微杜渐
子产①不毁乡校②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③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
退④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
道⑤,不如吾闻而药之⑥也。”然明曰:“蔑也今而
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⑦臣?”
(选自《左传》)
【注释】①子产:郑国国相。②乡校: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③然明:郑国大夫融(zōng)蔑,然明是他的字。④退:工作完毕后回来。⑤道:同“导”,疏通,引导。⑥药之:以之为药,用它做治病的药。⑦二三:这些,这几位。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朝服衣冠
B.
是吾师也/齐师伐我
C.
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D.
若果行此/不必若余之手录
A
【解析】A(早晨)(B.老师/军队;C.确实、的确/信用、诚信;D.如果/像)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
我
闻
忠
善
以
损
怨
不
闻
作
威
以
防
怨
岂
不
遽
止
然
犹
防
川
/
/
/
3.
结合选文,说说子产为什么不毁乡校。(3分)
.
.
.
.
.
.
乡校是郑人聚会议事的地方,百姓在这里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这些议论有利于执政者修正自己的施政措施,百姓赞成的积极推行,百姓反对的就及时改正。同时,乡校的议论有利于疏导人民对朝廷的怨恨,保持政局稳定。(大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
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十一、
交往之道
向雄忤旨
向雄为河内主簿有公事不及雄而太守刘淮横怒遂与杖遣之。雄后为黄门郎①,刘为侍中,初不交言。武帝闻之,敕雄复君臣之好。雄不得已,诣刘,再拜曰:“向受诏而来,而君臣之义绝,何如?”于是即去。武帝闻尚不和,乃怒问雄曰:“我令卿复君臣之好,何以犹绝?”雄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
退人若将坠诸渊。臣于刘河内,不为戎首②,亦已幸甚,安复为君臣之好!”武帝从之。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黄门郎:官名,与“侍中”同为宫内近侍官。②戎首:指挑起争端的人。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武帝闻之/村中闻有此人
B.
敕雄复君臣之好/不敢出一言以复
C.
武帝闻尚不和/至若春和景明
D.
何以犹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A
【解析】A(听说)(B.
恢复/回答;C.和睦/和煦;
D.绝交,断绝/与世隔绝的)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向
雄
为
河
内
主
簿
有
公
事
不
及
雄
而
太
守
刘
淮
横
怒
遂
与
杖
遣
之
/
/
/
3.
根据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向雄不肯与刘淮“复君臣之好”的原因。(3
分)
.
.
.
.
向雄认为刘淮举荐人家时就像要抱到膝上那么亲,贬黜人家时就像要推下深渊那样狠,变化不定,不是一名君子,所以不肯与他“复君臣之好”。
【参考译文】向雄任河内郡的主簿,有件公事本来和他没关系,可是郡太守刘淮为这事大为震怒,便对他动了杖刑,并且打发他走了。向雄后来调任黄门郎,刘淮任侍中,两人虽在同一衙门,却从来不交谈。武帝听说这件事,便命令向雄恢复两人原有的上下级和睦关系。向雄不得已,就到刘淮那里,行再拜礼后说:“我奉皇上的命令而来,可是我们之间的上下级恩义已经断绝了,怎么办?”说完就走了。武帝后来听说两人还是不和,就生气地问向
雄:“我命令你恢复旧时的和睦关系,为什么还要绝交?”向雄说:“古时候的君子,按礼法举荐官员,也按礼法贬黜官员;现在的君子,举荐人家时就像要抱到膝上那么亲,贬黜人家时就像要推下深渊那样狠。臣下对刘河内,不去挑起争端,就幸运得很了,怎么还能修复旧有的上下级关系呢!”武帝听后就不再勉强他了。
十二、
蔑视权贵
陈章侯性诞僻,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凡贫士藉其生者数十百家。若豪富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①笔也。一龌龊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章侯科头②裸体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怫然,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选自《读画录》)
【注释】①搦(nuò):握。②科头:不戴冠帽,裸露头髻。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好游于酒/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B.
周其乏/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
若豪富有势力者索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D.
遂欲自沉于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
【解析】B(贫困)(A.
喜欢/美丽的;C.如果/比得上;D.
自己/如果)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
分)
舟
既
发
乃
出
绢
强
之
画
章
侯
科
头
裸
体
谩
骂
不
绝
/
/
/
3.
从文中可以看出陈章侯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
.
①喜欢以酒结友;②周济贫士;③刚正不阿、蔑视权贵。
【参考译文】陈章侯性格怪僻,喜欢以喝酒来交朋友,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尤其喜欢为贫穷不得志的人作画,以周济他们,依靠他而生活的贫寒士人共有上百家之多。如果豪绅贵族等有势力的人向他要画,即使送千金他也不会握笔。有一个人品卑劣的显达者,引诱他进入船内,让他鉴赏宋元人的书画。船一开,就拿出画绢强迫他作画。章侯摘掉帽子裸着身子,大骂不止。那个显达者不听从陈章侯。于是陈章侯想要跳入水中。显达者非常生气,于是先离开了。(后来)委托别人代为求画,章侯最终还是没有给他画一笔。
十三、
勤能补拙
百诗先生为国朝经学大师,记诵精博,而其天质实奇钝。幼受书,读百遍,始略上口。性又善病,母禁之读,遂暗记不复出声。如是者十年。一日,自觉豁然,再观旧所研究本,了无疑滞,盖积苦精力之应也。世之以下愚自诿或托词因病废学者观于先生愧可知已。
(选自《清代名人轶事》)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而其天质实奇钝/奇山异水
B.
始略上口/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C.
一日,自觉豁然/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D.
再观旧所研究本/无从致书以观
D
【解析】D(看,阅读)(A.非常/奇异;B.大致/谋略;C.比喻原来不明白,一下子领悟了/开阔的样子)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世
之
以
下
愚
自
诿
或
托
词
因
病
废
学
者
观
于
先
生
愧
可
知
已
/
/
/
3.
根据选文,概括百诗先生“记诵精博”的原因。(3分)
.
.
.
①不以天资愚钝为借口;②不以体弱多病为借口;③闭口记诵,坚持十年直到开窍;④长期刻苦用功。(任意答对三点即可)
【参考译文】百诗先生是清代的经学大师,记住的学问精深博大,但是他的天资其实是非常愚钝的。幼时学习读书,书要读上许多遍,才大致顺口。他的身体又容易生病,母亲不让他读书,他就暗暗记着不再张口读。就这样过了十年。一天,突然觉得豁然开朗,再看以前所研读的书,一点疑难的地方也没有,这是因为累积辛苦、花费精力的结果。世上把自己的愚笨作为(刻苦求学的)推托,或者以自己生病为借口而荒废学业的人,和百诗先生相比,应该明白这是很惭愧的了。
十四、
君子之行
魏鲍子都暮行于野见一书生卒心痛①。子都下马,为摩其心。有顷,书生卒。子都视其囊中,有素书一卷,金十饼。乃卖一饼,具葬书生,其余枕之头下,置素书于腹旁。后数年,子都于道上,有乘骢马②者逐之。既及,以子都为盗,固问儿尸所在。子都具言,于是相随往。开墓,取儿尸归,见金九饼在头下,素书在腹旁,举家感子都之德义。由是声名大振。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心痛:心脏疼痛。②骢(cōng)马:毛色青白相杂的马。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有顷,书生卒/卒获有所闻
B.
有乘骢马者逐之/遂逐齐师
C.
子都具言/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D.
举家感子都之德义/感极而悲者矣
B
【解析】B(追赶)(A.死/最终;C.详细/同“俱”,全、都;D.感激,感谢/感慨)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
分)
魏
鲍
子
都
暮
行
于
野
见
一
书
生
卒
心
痛
/
/
/
3.
鲍子都为书生做了哪些事情?他具有怎样的品性?(3
分)
.
.
.
①为书生按摩心脏;书生死后,卖一金饼安葬了书生,并将其余的金饼和《素书》全放到书生的墓中。②他具有大仁大义的品性。
【参考译文】魏国的鲍子都,(有一天)傍晚在荒野行走,遇到一个书生突然心脏疼痛。鲍子都下马,为书生按摩心脏。不一会儿,书生死了。鲍子都看到书生的口袋里有一卷《素书》,十个金饼。他便卖了一个金饼,用所卖的钱将书生安葬,并将剩下的九个金饼放到书生的头下,《素书》放到书生的肚子旁边。几年以后,鲍子都在路上正走时,有一人骑一匹毛色青白相杂的马追赶他。等到那人追上他以后,说鲍子都是强盗,那人固执地问(鲍
子都)他儿子的尸体在哪里。鲍子都将当时的情况详细说明,于是就带领那个人来到书生的墓前。(那人)挖开坟墓,将书生的尸体取出来,看到九个金饼仍在书生的头下枕着,《素书》还在书生的肚子旁边放着,书生全家都非常感激鲍子都的大仁大义。从此,鲍子都的名声传扬开来。
十五、
淡泊名利
孙期传
孙期字仲彧,济阴成武人也。少为诸生,习《京氏易》《古文尚书》。家贫事母至孝牧豕于大泽中以奉养焉。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里落化其仁让。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郡举方正,遣吏赍羊、酒请期,期驱豕入草不顾。司徒黄琬特辟,不行,终于家。
(选自《后汉书》)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远人从其学者/亲贤臣,远小人
B.
过期里陌/及鲁肃过寻阳
C.
相约不犯孙先生舍/锲而不舍
D.
期驱豕入草不顾/三顾茅庐
B
【解析】B(经过)(A.远方的/疏远,远离;C.房屋/放弃;D.回头看/拜访)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家
贫
事
母
至
孝
牧
豕
于
大
泽
中
以
奉
养
焉
/
/
/
3.
孙期虽为布衣,却被记于史册,为史家所称道。请结合选文分析孙期有怎样的品质。(3分)
.
.
勤学、孝顺、能吃苦、仁让、淡泊名利、鄙弃功名。(结合选文回答)
【参考译文】孙期字仲彧,济水南部成武人。少年时为读书人,研习《京氏易》《古文尚书》。家里贫困,服侍母亲非常孝顺,在大沼泽中养猪,来奉养他的母亲。有从远方来跟他学经义的人,都拿着经文在田埂上追着他请教。附近村庄都被他的仁爱、谦让所感化。黄巾军起义后,盗贼四起,他们经过孙期的家乡,相互约定不侵扰孙期的家。郡太守因为孙期为人方正,举荐他做官,派遣手下送来羊、酒请他,孙期驱赶着猪进入草丛里,头也不回。司徒黄琬特地征辟他出山为官,他不出门应辟,最后死在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