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的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知道重力的方向和单位。
2.将钩码挂在弹簧下,观察弹簧伸长量的变化,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受到力的大小的关系。
3.知道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轻小物体的重力。
4.通过物体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知道物体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5.能描述重力对地球上的物体运动的影响。
6.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思维的能力,初步体会用图像研究数据间定量关系的方法。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重力的方向和单位,学会测量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大小。
【难点】物体的重力和质量之间的关系。用图像研究数量间定量关系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器材】
活动一:弹簧、钩码、硬币等。
活动二:弹簧、钩码、刻度尺、铁架台。
活动三:弹簧测力计。
活动四:弹簧测力计、自备轻小物体、钩码。
四、教学设计和过程?? 活动一:认识重力的产生、方向及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活动目标:
1、观察物体下落现象,知道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2、通过弹簧形变的比较实验,知道重力能使弹簧竖直向下拉伸。
活动器材:
弹簧、钩码、硬币(橡皮)。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观察并思考橡皮(硬币)掉向地面的原因。 观察并思考手向下拉弹簧与砂袋挂在弹簧下的比较试验。
复习:硬币向下掉是受到不接触力——重力的原故(结合力的作用效果)。
讲述: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引导学生思考:从弹簧被竖直向下拉伸推测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结论:重力的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复习:力的作用效果: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活动二:测量弹簧的伸长量与钩码个数的关系
活动目标:
通过测量弹簧伸长量与钩码个数关系的实验探究,知道弹簧伸长量与受到的力成正比。
活动器材:
弹簧、钩码、刻度尺、铁架台。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学生小组活动: 测量弹簧伸长量与钩码个数的关系,数据记录。
学生小组活动:
用图像处理数据,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弹簧的长度”和“弹簧伸长量”的区别。
2.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用图像研究数据间定量关系的方法。
3.根据此规律制作得到的弹簧测力计。
结论: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活动三: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活动目标: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知道弹簧测力计的最小分度值、量程、读数及使用方法。
活动器材:
弹簧测力计。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学生观察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知道弹簧测力计的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读数
教师讲述: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弹簧测力计受重力向下拉伸,所以弹簧测力计读数上小下大。
教师讲述最小分度值、量程并演示使用。
使用弹簧测力计要先调零,再估计物体所受重力是否在测量范围之内,在挂物体时,可以慢慢放手的方法。
活动四: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轻小物体和钩码的重力
活动目标:
通过测量轻小物体,初步学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活动器材:
弹簧测力计、自备轻小物体、钩码(提供8个50g的钩码)。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用弹簧测力计
测力
学生小组活动: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轻小物体的重力并及时记录。
学生小组活动: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的重力并及时记录。
学生小组活动:分析归纳数据,得出初步结论。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测量物体的重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量程。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初步得到物体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重力
重力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与地球间的相互作用力。因此,重力的施力者是地球。重力的单位是牛(N),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
师: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什么关系??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质量称为重量,实际上两者是不同的。重量就是重力的大小,用G表示,单位是牛顿,同一物体的重量是可以变化的(如在不同的位置,月球上,物体的重量只有地球的1/6)
质量就是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用m表示,单位是千克,同一物理的质量是不变化的,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与形状、位置、温度等无关。
学生活动:用弹簧秤测学习用品的重力
探究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比值为定值:约为9.8N/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