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七年级下册数学 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七年级下册数学 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6-24 15:5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数学教学设计
7.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教学目标
1.能识别内错角、同旁内角;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进行表达的能力,体会利用数学转化思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线的识别方法——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学难点
直线平行条件的应用.
教学过程(教师)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新课引入——情景导入:如图在一块小木板上面画一条线段AB,你能通过测量图中哪些角的大小来判断木板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
用量角器动手测量,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大多数学生一般会想到应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来判定,但图中没有同位角.凭直觉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说能判断,有的说不能判断.
通过让学生动手测量角的大小,使学生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在探究、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最后代表发言、汇报,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才能的舞台.
“议一议”:1.如图1,直线a、b被直线c所截,∠2=∠3.直线a与直线b平行吗?试说明理由.2.如图2,直线a、b被直线c所截,∠2+∠3=180°.直线a与直线b平行吗?试说明理由.
学生小组讨论,利用同位角相等,得到两直线平行.
通过对两个问题的思考,将前面学生所陈述的方法具体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表述的可能不太规范,通过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补充,使结论逐步完善,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习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强化了学习的自信心.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两图中的∠2与∠3的位置特征得出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总结出结构特征?.
观察、思考、感悟.
培养学生全面细致的观察能力,并对比同位角,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它们的位置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最后通过师生交流归纳出定义.为正确识别,让学生在动态演示的过程中总结出它们的结构特征.
实践探索:通过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的课件的动画演示初步得出“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观察、思考,并归纳、小结得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并在图形变式中,体会“内错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同旁内角不互补,
两直线不平行.”
利用“几何画板”制作的教学课件可以在课堂上快捷地多次播放,从而让学生在多次观察与反思中感悟“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让数据说话,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而是由学生体验感悟而得.“几何画板”的“度量”功能在这里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例题:如图,∠1=∠2,∠B+∠BDE=180°,请指出图中互相平行的直线,并说明理由.
发表意见,表达观点,相互补充.参考答案:AB∥EF,DE∥BC因为∠1与∠2是AB、EF被DE所截构成的内错角,且∠1=∠2,所以AB∥EF.理由是: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因为∠B与∠BDE是BC、DE被AB所截构成的同旁内角,且∠B+∠BDE=180°,所以DE∥BC.理由是: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师生互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会进行简单的说理.
练习:1.当图中各角满足下列条件时,你能指出哪两条直线平行吗?并简单说明理由
(1)∠1=∠4;
(2)∠2=∠4;
(3)∠1+∠3=180.2.如图,已知AB⊥BC,CD⊥BC,
,BE与CF平行吗?  
参考答案:1.(1)因为∠1=∠4,所以a∥b,理由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因为∠2=∠4,所以∥m,理由是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因为∠1+∠3=180,所以∥n,理由是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因为,,所以∠ABC=∠BCD=90;因为∠1=∠2,所以∠EBC=∠BCF,所以BE∥CF,理由是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第1小题复习巩固学生所学基础知识及基本方法,并进一步提高学生“执果索因”的能力;第2小题重在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通过练习,注意训练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互换能力.
能力检测:如图,三个相同的三角尺拼成一个图形,请找出图中的一组平行线段,并说明你的理由.
思考并作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表现,可安排小组讨论).
该问题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从图形中抽象出线段,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讨论、交流,然后回答.
对大多数学生,只要找出一组,并说明理由即可;对一少部分学生,让他们尽可能多的找,这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照顾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如何判定两直线平行?请你画图并用符号和文字说明.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收获,或有什么疑问呢,说出来告诉大家.
共同小结.
通过学生小组内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课后作业:
1.课本P11习题7.1第5、6题;2.思考题(选做):如图,∠B与∠BCD互为余角,∠B=∠ACD,DE⊥BC,垂足为E,AC与DE平行吗?
课后完成必做题,并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确定是否选做思考题.
作业是对本节课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应用,通过作业,查找不足,即时补漏.选做题解法较多,但又不规定必须用几种方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去自主选做.这样就能实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A
B
图2
图1

5


5

202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