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第二课(1课时)
【设计思想】
?
教材分析
本课在引导学生如何判断物体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测量与排序、观察与分析认识运动的两个属性,即速度和方向。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一、揭示什么是运动的速度。二、给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测量走路的速度。三、引导学生认识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四、指导学生识别缓慢运动。
?
学情分析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虽然数学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到速度的计算,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速度。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基础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难度,同时,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运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操作使教学形象直观,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
教学指导思想、设计理念
本节课有研究、有拓展,在教学本课时,以“课标”新理念为指导,引入了“做中学”的教学思想。我采用了以“实验研究”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发现学习”和“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得到完美的体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在教学手段上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开展实验,激发学生思索,经过对实验结果的思索,
【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学习水平
体验
意识
会
能够
知道
认识
理解
应用
科态学度
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
√
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性游戏活动测量运动速度。收集
、记录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
√
2.愿意与同伴合作探究光学世界的奥秘,愿意大胆交流。
√
√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
2.测量走路的速度,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进行排序。
√
√
√
√
3.会使用秒表。
√
√
√
【教学重点】
知道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教学难点】
会测量运动的速度
【教学准备】
秒表
电工胶带
尺子
水彩笔
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2段运动会跑步比赛视频。2.提问:2段视频中谁获胜了?两段视频中是如何比较两位同学运动快慢的?3.板书课题:运动的快慢。引导学生发现比较运动快慢两种不同的方式。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提问。
通过视频欣赏,引入本课主题,引导学生发现比较运动快慢两种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科学探究,学习新知。(一)揭示什么是运动的速度。(二)探究性游戏活动—鸡虫赛跑。
1.引导学生从视频小结:相同距离比时间,时间短的运动快,时间长的运动慢相同时间比距离,距离长的运动快,距离短的运动慢2.课件出示,提问:不同时间,不同距离情况下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3.
讲述:我们可以求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我们把一秒,一小时……称作单位时间。4.总结:运动的快慢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来测量,这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板书:比速度)5.提问:如何计算速度?时间的单位?路程的单位?速度的单位怎样读作?
(板书:路程
时间)6.牛刀小试(课件出示)认读:小明行走的速度是5千米/小时。提问:读作什么?表示什么意义?7.(课件出示)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1.组织“鸡虫赛跑”游戏活动,讲解基本游戏方法。(1)手指代表小鸡的两条腿,依次交替跑,要求两个手指不能悬空。(2)虫—伸出食指,食指蠕动,带动“身体”向前爬,要求“身体”不能腾空。2.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游戏方案。(从(1)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2)需要做哪些准备?(3)具体方法?三方面思考讨论)3.学习比赛实验器材使用方法。介绍秒表的使用和读数、操作方法。(课前分组练习使用秒表,人人要求学会用秒表计时)4.小组游戏活动,测量速度,教师巡视指导。(课件出示温馨提示)5.活动结束,组织学生汇报实验测量结果。
学生总结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回顾数学课知识回答。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小组活动:排序,汇报结果。学生了解基本游戏方法。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自己设计游戏方案。学生练习正确使用秒表。分组游戏活动,测量速度。学生分组汇报。
通过引导、启发、总结,使学生意识到判断一个物体运动的快慢,需要用行进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揭示什么是运动的速度。在排序活动中感受速度的快与慢在游戏测量活动中感受速度的快与慢。应用比较运动快慢三种不同的方式。巩固新知。学习并掌握秒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三)指导学生识别缓慢运动。(四)引导学生认识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
1.课件分别出示:指甲生长、小苗的生长、月亮的移动、水位的上升四组照片,分别提问:采用什么方法发现它们的变化,如何计量出运动速度?2.教师从个别方法入手,引导学生利用参照物发现物体的缓慢运动。进行小结。1.谈话、课件出示台风天气预报片段。2.提问:气象台在发布台风预报时,除了有时间、风速、风级以外,还强调了什么?为什么?3.小结:物体的运动速度除了包括距离和时间这两个重要因素外,还包括物体运动的方向。(板书:方向)
学生思考,回答。学生观看天气预报片段,思考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利用参照物发现物体的缓慢运动。知道如何计量出缓慢运动物体的运动速度。引导学生认识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强调运动方向的重要性。
三、总结提升,拓展巩固。
1.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些什么?2.请你课后观察生活,举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生谈谈自己收获。
回顾本节课学习,引发学生关注、联系生活、巩固学习,感受科学源于生活。
【板书设计】
运动的快慢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相同时间比距离
相同距离比时间
运动的速度=距离÷时间
(方向)
探究活动一
各种运动速度排序
按照先(
)后(
)顺序排序。
探究活动二:鸡虫赛跑
我们采用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
运动的物体
通过距离
所用时间
速度
鸡
虫
比赛结果:
(
)速度快,(
)获胜。
【教学反思】
本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本课在引导学生如何判断物体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测量与排序、观察与分析认识运动的两个属性,即速度和方向。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一、揭示什么是运动的速度。二、给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测量走路的速度。三、引导学生认识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四、指导学生识别缓慢运动。现对执教进行反思:
一、创设有效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物体运动快慢是学生日常生活最常见的现象,因为太熟悉,所以情境的创设很重要,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学开始通过运动会比赛视频播放,引入本课主题,引导学生发现比较运动快慢两种不同的方式。因为问题来源于生活,所以学生更加关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通过引导、启发、总结,使学生意识到判断一个物体运动的快慢,需要用行进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
二、思考、分析、启发揭示运动速度。
学生在观看完运动会比赛2段运动视频后,发现都是男同学运动的快,并发现比较运动快慢的不同方法:相同时间看路程多少、相同路程看所花时间的多少。再此基础上,我提问:两个物体运动时间不同,所经过的路程也不同,这时我们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有学生说:将时间化成相同,看两者的路程多少。有同学说:将路程化成相同,看所用时间的多少。我再问: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学生陷入了沉思中。我启发说:就时间相同而言,既然可以放大,那么能否缩小呢?有学生就说:可以将时间化成1小时或1秒钟,看两个物体各自运动的
路程是多少。我肯定的说:看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运动速度。这样的启发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有梯度,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路培琦老师曾说过:“动手之前先动脑。”这句话体现了科学课的重要意义。
三、引导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思维,让学生体验快慢,获得学习经历体验。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室空间里体验速度快慢,学习测量速度?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鸡虫赛跑”的探究性游戏环节,手指代表小鸡的两条腿,依次交替跑。
虫—伸出食指,食指蠕动,带动“身体”向前爬。学生分组,有人做“鸡、虫”进行赛跑、有人计时、有人发令、有人记录。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兴趣盎然。小组自主设计比赛方案,有的组采用“相同距离比时间”、有的组采用“相同时间比距离”、有的组采用比速度的方法。在游戏活动中实践所有知识,获得学习经历体验,每个人感受自己的运动快慢。
四、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全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简单的依据自己生活经验作出的猜想开始,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其实就在身边。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问题意识自然激发,在深度讨论中确定实施方案,然后实践探究。让学生对探究活动中的细节加以关注,体现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科学研究思路,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目标蕴含其中。最后,在指导学生识别缓慢运动时,联想生活现象,从个别方法入手,引导学生利用参照物发现物体的缓慢运动。让学生用新知解决,解释生活实际现象也是对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锻炼。
五、教学中的不足
教学中没能充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在教学中太过于追求目标达成,没能让学生就生活现象充分提问,发表见解,丢失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最佳时机。
第(
)组
研究时间:
月
日
组长:
记录员:
成员: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