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0年春统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正确、工整地抄写句子,力求匀称、美观。(2分)
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
二、看拼音,写词语。(10分)
sāo
yǎnɡ
niǔ
kòu
miǎo
xiǎo
huì
wù
yà
shānɡ
nǐnɡ
kāi
luó
sī
ài
zēnɡ
yǎnɡ
zūn
chǔ
yōu
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3分)
1.
我的发现竟如此的简单明了(le
?liǎo
),我为此感到高兴了(le
?liǎo)。
2.他禁(jīn
jìn)不住满园的春色,闯入了花园的禁(jīn
jìn
)区。
3.我站在照(cháo
zhāo)着东边的窗户向东方的地平线看去,可以看见朝(cháo
zhāo
)阳从东方升起。
四、判断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5分)
1.《杨氏之子》选自唐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
)
2.《手指》一文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
)
3.《世说新语》主要是记录汉末至东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
4.《童年的发现》是美国作家费奥多罗夫写的一篇儿童文学作品。(
)
5.《童年的发现》中的“我”是个幽默、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的孩子。(
)
五、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1.下列词语的意思与词语不相对应的一项是(
)
A.形容气势宏大。(堂皇)
B.泛指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附庸)
C.指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优秀)
D.单薄;不雄厚;不坚强。(薄弱)
2.
《手指》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
A.五个手指的特点。
B.五个手指的作用。
C.五个手指的特点和作用。
D.五个手指优美的样子。
3.
下列对《童年的发现》文中语句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这句话表现了“我”求知若渴、追根究底的特点。
B.“‘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呀。’老师解释说。”这句话是说老师的这个解释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围绕老师的解释引出下文,“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
C.“岂止是鸟!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最开始是草履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句中一连串的提问说明“我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我们”的提问逻辑性非常强,说明“我们”爱思考、会思考。
D.“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从句中“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可以看出小孩说的话幼稚可笑。
4.《童年的发现》中语句“和老师的一次谈话,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句话反映了(
)。
A.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
B.老师对学生的教导在学生身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C.学生的想象力来源于老师的教导。
D.作者强烈的求知欲和寻根究底的探究精神。
5.
“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句中破折号表示(
)。
A.解释说明。
B.意思的递进。
C.声音的延长。
D.意思的转折。
六、填空题。(27分)
1.
给句子中的“闻”字选择正确的解释。(5分)
闻:①听见;②听见的事情;消息;③有名望的;④用鼻子嗅;⑤姓。
(1)你好,今天有幸能见到你本人,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
(2)西湖是全国?闻名的风景区。(
)
(3)今天晚间的新?闻真让人寻味。(
)
(4)你?闻出这是什么味了吗?
(
)
(5)闻家的人都搬到外省去了。(
)
2.解释文言文句子加点的字词的意思,并写出句子的意思。(8分)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甚:
。惠:
。
译文:
.
(2)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
。夫子:
.
译文:
.
3.
读句子,将加点词的近义词写在括号里。(4分)
(1)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
???)
(2)我们万分惊讶。(
???)
(3)我的发现竟是如此简单明了。(
?
??)
(4)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得通红。(
???)
4.
从下面情景中选一个写一段话,注意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3分)
(1)游子回到家乡。
(2)雨点落在窗户玻璃上。
(3)远处传来一声巨响。
.
.
5.按课文内容填空。(7分)
(1)《童年的发现》展示了“我”对这个问题思考与探究的过程,即从“
”到“
”到“
”到“
”。
(2)《杨氏之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
,其中
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他
。
七、阅读理解。(18分)
(一)课内阅读。(8分)
乡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母亲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为什么是九个月呢?”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发现竟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1.在语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2分)
思索(
)
???愉快(
)
??推想(
)
???特别(
)
2.用下列成语写一个句子。(2分)
绞尽脑汁:
。
?
3.将语段中画“——”的句子改写成否定句和双重否定句。(4分)
否定句:
。
双重否定句:
。
(二)课外阅读。(10分)
非雪天不能读书
①读书不分四时。春天读书,有杏花春雨,别具一番风情;夏天读书,有接天莲叶相伴,也令人神往。而我半生读书,都似乎与杏花、春雨、莲叶无缘,飘满记忆中的是山乡茅屋的一天风雪。
②我年少时即插队山区,那里地旷人稀,劳动很紧张,每天繁忙的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常常是忙得两头摸黑。虽然有时天雨不出工,但能够留给我读书的时间毕竟太少,也太零碎。
③只有冬天,对我来说是奢侈的日子,会有整把整把的时日供我读书。我可以火炉里煨上几个红薯,让书香伴着薯香。书读足了,就从灰烬里拨出几只又香又烫的红薯来吃,吃饭后又翻开喜爱的书来再读。这种时日,我往往将平日里想读而无暇读的书堆满一床,逐本读过去,或者将一年中零零散散读过的书全翻出来,恣意的重读一遍。
④雪夜读书在我也是欢乐的事。一炉红火,满室雪光,四野静谧的落雪声。我时而默诵,时而低吟,一直到雄鸡初啼才恋恋不舍地吹灯睡觉。现在回想起来,我平生所读的书,在那些雪天里读得最多,也记忆最深。
⑤我常常思忖:为什么我一回忆起读书的生活,总是想到那些苦寒的雪天?难道我就没有杨柳岸边书相伴的日子吗?难道我今天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读书不值得留恋吗?可是近年来我的读书成了消遣,早期的锐志没有了,更常常经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许多书买来,一堆一堆还没翻过,有些书只看了开头的几页就再也没有碰过。现在我似乎懂了:人的一生,可用来读书的日子数来不少,但真正用在读书上的时间却不多。读书,是需要一点生存压力的。清人袁枚在《黄生借书说》里道,年轻时因家贫,他如饥似渴地借书读。做官后,生活安顺,书也“俸去书来”容易得到了,反而尘土蒙卷,读书的时间反倒不多了。
⑥袁枚说的是书非借不能读,而我则想说书非雪天不能读。寒冬,是时令的雪天;艰难逆境,是人生的雪天;清静寡欲,是情志的雪天。雪天读书,正如旅人在风雪之夜对家园的思念,更有一番神思的投入和彻骨的深味。
1、认真阅读短文,先找出下面要求理解的句子,再联系上下文寻找相关句子进行理解。(6分)
(1)“这一欢乐的事,已经成为历史”一句,“这一欢乐”指第四段中的这件事,“成为历史”是说什么?
.
(2)“我的书房终于也旧貌换新颜了”一句最难理解,请认真阅读第三、五段,说说“旧貌”“新颜”分别指的是什么?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词句。
.
.
2.为什么说“冬天,对我来说是奢侈的日子”?请用曲线在文中勾画相关的句子。(2分)
3.给文章的标题换种说法:
(2分)
八、习作展示。(25分)
仔细观察漫画,联系生活中的人或事,思考漫画的含义,从漫画中得到什么启示?写一篇习作。
【参考答案】
2020年春统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正确、工整地抄写句子,力求匀称、美观。(2分)
略。
二、看拼音,写词语。(10分)
sāo
yǎnɡ
niǔ
kòu
miǎo
xiǎo
huì
wù
yà
shānɡ
瘙痒
纽扣
渺小
秽物
轧伤
nǐnɡ
kāi
luó
sī
ài
zēnɡ
yǎnɡ
zūn
chǔ
yōu
拧开
螺丝
渺小
养尊处优
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3分)
1.
我的发现竟如此的简单明了(le
?liǎo√),我为此感到高兴了(le√
?liǎo)。
2.他禁(jīn√
jìn)不住满园的春色,闯入了花园的禁(jīn
jìn
√)区。
3.我站在照(cháo√
zhāo)着东边的窗户向东方的地平线看去,可以看见朝(cháo
zhāo√)阳从东方升起。
四、判断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5分)
1.《杨氏之子》选自唐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
2.《手指》一文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
3.《世说新语》主要是记录汉末至东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4.《童年的发现》是美国作家费奥多罗夫写的一篇儿童文学作品。(×)
5.《童年的发现》中的“我”是个幽默、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的孩子。(√)
五、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1.下列词语的意思与词语不相对应的一项是(
C
)
A.形容气势宏大。(堂皇)
B.泛指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附庸)
C.指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优秀)
D.单薄;不雄厚;不坚强。(薄弱)
2.
《手指》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C
)。
A.五个手指的特点。
B.五个手指的作用。
C.五个手指的特点和作用。
D.五个手指优美的样子。
3.
下列对《童年的发现》文中语句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这句话表现了“我”求知若渴、追根究底的特点。
B.“‘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呀。’老师解释说。”这句话是说老师的这个解释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围绕老师的解释引出下文,“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
C.“岂止是鸟!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最开始是草履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句中一连串的提问说明“我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我们”的提问逻辑性非常强,说明“我们”爱思考、会思考。
D.“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从句中“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可以看出小孩说的话幼稚可笑。
4.《童年的发现》中语句“和老师的一次谈话,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句话反映了(
D
)。
A.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
B.老师对学生的教导在学生身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C.学生的想象力来源于老师的教导。
D.作者强烈的求知欲和寻根究底的探究精神。
5.
“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句中破折号表示(
A
)。
A.解释说明。
B.意思的递进。
C.声音的延长。
D.意思的转折。
六、填空题。(27分)
1.
给句子中的“闻”字选择正确的解释。(5分)
闻:①听见;②听见的事情;消息;③有名望的;④用鼻子嗅;⑤姓。
(1)你好,今天有幸能见到你本人,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①
)
(2)西湖是全国?闻名的风景区。(③
)
(3)今天晚间的新?闻真让人寻味。(②)
(4)你?闻出这是什么味了吗?
(④
)
(5)闻家的人都搬到外省去了。(⑤)
2.解释文言文句子加点的字词的意思,并写出句子的意思。(8分)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甚:非常。惠:同“慧”。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2)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没有听说过。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
译文: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3.
读句子,将加点词的近义词写在括号里。(4分)
(1)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
开始???)
(2)我们万分惊讶。(
惊奇???)
(3)我的发现竟是如此简单明了。(
?明白??)
(4)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得通红。(
惭愧???)
4.
从下面情景中选一个写一段话,注意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3分)
(1)游子回到家乡。
(2)雨点落在窗户玻璃上。
(3)远处传来一声巨响。
示例:
游子回到家乡:再次踏上故乡,他激动地跳下汽车,飞奔到村前的那棵大槐树下,像一个饥饿的婴儿扑进母亲的怀抱。
5.按课文内容填空。(7分)
(1)《童年的发现》展示了“我”对这个问题思考与探究的过程,即从“迷惑不解”到“似懂非懂”到“独立发现”到“得到证实”。
(2)《杨氏之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孔君平和杨氏子,其中杨氏子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他聪明机智。
七、阅读理解。(18分)
(一)课内阅读。(8分)
乡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母亲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为什么是九个月呢?”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发现竟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1.在语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2分)
思索(思考)
???愉快(高兴)
??推想(推算)
???特别(格外)
2.用下列成语写一个句子。(2分)
绞尽脑汁:这道数学题真难,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答案不唯一)?
3.将语段中画“——”的句子改写成否定句和双重否定句。(4分)
否定句:乡村的孩子从小不知道母亲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
双重否定句:乡村的孩子从小不是不知道母亲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
(二)课外阅读。(10分)
非雪天不能读书
①读书不分四时。春天读书,有杏花春雨,别具一番风情;夏天读书,有接天莲叶相伴,也令人神往。而我半生读书,都似乎与杏花、春雨、莲叶无缘,飘满记忆中的是山乡茅屋的一天风雪。
②我年少时即插队山区,那里地旷人稀,劳动很紧张,每天繁忙的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常常是忙得两头摸黑。虽然有时天雨不出工,但能够留给我读书的时间毕竟太少,也太零碎。
③只有冬天,对我来说是奢侈的日子,会有整把整把的时日供我读书。我可以火炉里煨上几个红薯,让书香伴着薯香。书读足了,就从灰烬里拨出几只又香又烫的红薯来吃,吃饭后又翻开喜爱的书来再读。这种时日,我往往将平日里想读而无暇读的书堆满一床,逐本读过去,或者将一年中零零散散读过的书全翻出来,恣意的重读一遍。
④雪夜读书在我也是欢乐的事。一炉红火,满室雪光,四野静谧的落雪声。我时而默诵,时而低吟,一直到雄鸡初啼才恋恋不舍地吹灯睡觉。现在回想起来,我平生所读的书,在那些雪天里读得最多,也记忆最深。
⑤我常常思忖:为什么我一回忆起读书的生活,总是想到那些苦寒的雪天?难道我就没有杨柳岸边书相伴的日子吗?难道我今天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读书不值得留恋吗?可是近年来我的读书成了消遣,早期的锐志没有了,更常常经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许多书买来,一堆一堆还没翻过,有些书只看了开头的几页就再也没有碰过。现在我似乎懂了:人的一生,可用来读书的日子数来不少,但真正用在读书上的时间却不多。读书,是需要一点生存压力的。清人袁枚在《黄生借书说》里道,年轻时因家贫,他如饥似渴地借书读。做官后,生活安顺,书也“俸去书来”容易得到了,反而尘土蒙卷,读书的时间反倒不多了。
⑥袁枚说的是书非借不能读,而我则想说书非雪天不能读。寒冬,是时令的雪天;艰难逆境,是人生的雪天;清静寡欲,是情志的雪天。雪天读书,正如旅人在风雪之夜对家园的思念,更有一番神思的投入和彻骨的深味。
1、认真阅读短文,先找出下面要求理解的句子,再联系上下文寻找相关句子进行理解。(6分)
(1)“这一欢乐的事,已经成为历史”一句,“这一欢乐”指第四段中的这件事,“成为历史”是说什么?
雪夜读书;读书的锐志已经没有,如今用在读书上的时间不多。过去如饥似渴的借书读成为历史。
(2)“我的书房终于也旧貌换新颜了”一句最难理解,请认真阅读第三、五段,说说“旧貌”“新颜”分别指的是什么?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词句。
旧貌指插队时期把书堆满一床,床就成了临时的”书房“;新颜指如今我有独立的书房,窗明几净;
句子:这种时日,我往往将平日里想读而无暇读的书堆满一床。
难道我今天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读书不值得留恋吗?
2.为什么说“冬天,对我来说是奢侈的日子”?请用曲线在文中勾画相关的句子。(2分)
我年少时即插队山区,那里地旷人稀,劳动很紧张,每天繁忙的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常常是忙得两头摸黑。虽然有时天雨不出工,但能够留给我读书的时间毕竟太少,也太零碎。只有冬天,对我来说是奢侈的日子,会有整把整把的时日供我读书。
3.给文章的标题换种说法:只有雪天才能读书(2分)
八、习作展示。(25分)
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