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模、画、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
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模、画、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教学过程
●课前主动感化问题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学生表演“三句半”
师:感谢这几位同学的精心表演,希望你们将来都能成为优秀的表演家,给大家带来开心、带来快乐。
猜声音
(播放多媒体课件)
知了、蚊子
师:上课
生:老师好,客人好。
师:刚刚我们的教室里充满了好多欢乐的声音,你们知道都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吗?(学生发言)
师:那我们来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出示课件)
生:学生猜声音。
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
师:大家的听觉非常灵敏。(出示课件)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构成;一个奇妙的声音王国,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猜一下)。
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课前主动感化问题
(二)探究活动
1、介绍实验材料
(1)实验员领取实验材料:鼓、尺子、橡皮筋、豆子。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填写实验记录单(组内合作)
(2)教师随机指导.
2、学生分组实验
师:现在我们换几种材料,你们能想办法让它们分别发出声音吗?(学生实验)
讲解研究方法并出示实验记录表
师:你们是用什么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的呢?(提生汇报)
学生得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课件打出)
●课中互助消化问题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提问: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物体振动停止了,还会有声音吗?
怎样让正在发出声音的锣立刻停止发声,学生演示并说明理由.
2、小结: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
声音停止。
3、学生举例子:身边振动产生声音的现象。
4、课件认识音叉和吉他(了解它们也是振动产生声音的)
5、演示实验(气体、液体也是由振动产生声音的)
6、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谈话:在我们的喉咙处有个发声器官叫声带,当声带振动时,我们就可以发出声音了.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能大喊大叫,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声带.
●课后弥补强化问题
练习题(连线)
师:(出示课件)我们来看看它们,它们也能唱出美妙的歌声,那这些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呢?(做连线题)
认识乐器——编钟。
师:声音王国真是太有趣了,接下来带大家认识一种乐器---编钟。(出示课件,学生介绍)
自制小乐器(组内合作)
师:其实我们自己也能做出好乐器,相信自己吗?下面,我们就根据自己的爱好,把课前准备好的材料拿出来,做出自己喜欢的小乐器吧。
展示:用自制小乐器演奏。
(学生上前展示自制小乐器)
师: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演奏一曲《自制乐器交响曲》好不好?(师生表演)
5、总结:学生自由交谈,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固体
振动
产生声音
气体
液体
振动停止
声音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