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第2课时:折线统计图(二)
年级:
五年级
教材版本:人教版
一、教学背景简述
《折线统计图(二)》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会读懂并分析折线统计图背后蕴含的信息。这些都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重要基础。本节课通过两组数据情况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限性,从而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因此我将教学重点定为: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认识其便于比较数据变化的趋势,使分析更合理。
在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之前,学生已经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利用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解决问题,知道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以及它的特点。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通过设计精准的探究性问题,使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建立起联系,并能自主地借助已有认知,来分析统计图背后蕴含的信息,并作出合理的判断。再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感悟统计的随机性,使学生会辩证的思考问题。
二、教学目标
1.在对比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重点)
2.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画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并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合理的分析及决策。(难点)
3.发展有序观察、合理分析的习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发现问题
1.出示图片
在一次去上海旅游时,老师随处可见这样的画面
2.看了这些照片,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3.就在前不久,老师还看到了这样一则公告
中国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一个城市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这个城市老龄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4.看到这则公告,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引发需求,探索新知
1.通过对比,产生需求
(1)下面是一个小组调查的2001—2010年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2)我们先来看看上海出生人口数的统计图,从中你们都知道了什么?又有什么发现吗?
(3)我们再结合上海死亡人口数统计图,看看从中你们都知道了什么?又有什么发现呢?
(4)上海哪一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相差最大呢?
2.动手绘图,集体研讨
拿出学习单,在纸上自己画一画,看看画完图后你会有什么发现。
(1)交流画法
(2)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吗?
(3)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3.比较数据,合理分析
(1)通过观察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一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相差最大,哪一年相差最小?
(2)你还能看出什么?
4.根据趋势,合理预测
(1)根据这个情况发展的趋势,接下来你还能知道点什么呢?
(2)根据有关资料,2017年,对部分省份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的统计数据看,上海还是比其他城市要高出很多。
(3)观察全国2001-2010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表,结合全国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吗?
5.小结
刚才我们用复式折线统计图帮助我们分析了上海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不仅是因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具有直观,便于比较的优势,还因为复式折线统计图能为我们的数据分析,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使我们的分析更合理,决策更明智。
(三)解决问题,合理决策
1.获取信息
下面是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统计图。看到这个统计图,你能获取什么信息呢?
2.请您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回答下面的3个问题
(1)根据统计图,你能判断一年气温变化的趋势吗?
甲、乙两地的气温都是先上升,再下降。甲地比乙地气温变化幅度大。
(2)有一种树莓的生长期为5个月,最适应的生长温度为7-10℃,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
树莓最适合在甲地种植。
(3)第3个问题:小明住在乙地,他们一家要在“十一”黄金周去甲地旅游,你认为应该作哪些准备?
要多带些衣服,注意保暖。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了复式折线统计图是用不同折线分别表示不同的统计数据。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够帮助我们比较多组数据的变化情况。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作出分析与判断。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数学书第109页第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