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北京空中课堂高二语文(京改版选修四)-游褒禅山记(一) 课件 教案 学习任务单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北京空中课堂高二语文(京改版选修四)-游褒禅山记(一) 课件 教案 学习任务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4 18:56:15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游褒禅山记》(一)
学科
语文
学段:
高中
年级
高二
教材
书名:北京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选修(四)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陶然
北京市日坛中学
实施者
陶然
北京市日坛中学
指导者
何郁
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
课件制作者
陶然
北京市日坛中学
其他参与者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诵读文章,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重点字词的音义,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绘制王安石在褒禅山的游览路线图,理清文章思路,读懂文章。
3.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寻找自然段间的逻辑关系,探究本文的写作特点和艺术价值。
4.学习作者“尽吾志”和“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思考其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疏通文意,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寻找自然段间的逻辑关系,探究本文的写作特点和艺术价值。
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思考其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一、导入激趣
二、再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师生谈初读《游褒禅山记》的感受
1、由题目看体裁:游记的特点
2、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
补叙——同游者
分析文章奇妙的构思
严谨的章法
欣赏严丝合缝,滴水不漏的叙议结构
两个“所得”:“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两个所得如何统一?
无一“记”没有作用,无一“议”没有着落
以游喻学,记之兼说体者。

吕留良
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步探究文本
深入品读文本
探究文本的写作特色和艺术价值(共15张PPT)
第二单元
游褒禅山记(一)
北京版
选修四
高二年级
语文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精彩?平淡?无趣?
游褒禅山记
游记:记录游览中所见、所闻、所感
描写山川风物,表现山水之美
抒发作者的记游感受或感情
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登泰山记》……
游褒禅山记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
补叙——同游者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华(春华秋实)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欧阳修
逸兴满眼,而余旨不绝。

茅坤
借游华山洞,发挥学道。或叙事,或诠解,或摹写,或道故,意之所至,笔亦随之。逸兴满眼,余音不绝。可谓极文章之乐。
《古文观止》
借题写己,深情高致,穷工极妙。

李光地
此文鞭辟入里,
单行一路,
在王集中第一。

黄仁黼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奇妙的构思
严谨的章法
严丝合缝,滴水不漏
无一“记”没有作用,无一“议”没有着落
以游喻学,记之兼说体者。

吕留良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一)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1.诵读文章,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重点字词的音义,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绘制王安石在褒禅山的游览路线图,理清文章思路,读懂文章。
3.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寻找自然段间的逻辑关系,探究本文的写作特点和艺术价值。
4.学习作者“尽吾志”和“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思考其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课前预习任务】
1.大声诵读文章,在反复朗读中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本文内容。
2.借助工具书积累相关文言知识,理解文章。
3.
绘制王安石游览褒禅山的路线图,理清文章思路,读懂文章。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大声朗读文章1-2遍,读准字音。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整理以下文言知识点。
注音
褒禅山
而卒葬之
庐冢
有碑仆道
有穴窈然
则或咎
无物以相之
(二)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于是余又叹焉。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三)一词多义
1.道
有碑仆道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④何可胜道也哉
⑤策之不以其道
2.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其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五里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而余亦悔其随之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孰能讥之乎?
⑾其文漫灭。
⑿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⒀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⒁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⒂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⒃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⒄始舍于其址。
4.以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5.之
而卒葬之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褒之庐冢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6.焉
于是余有叹焉
而人之所罕至焉
然力足以至焉
7、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
④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学习任务二: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勾画王安石游览褒禅山的路线图。
学习任务三:
寻找自然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探究本文的写作特点和艺术价值。
【课后作业】
微写作:
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尽吾志”和“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理解。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