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把春天吵醒了
谢婉莹(冰心)
季候上的春天,像一个困倦的孩子,在冬天温暖轻软的绒被下,安稳地合目睡眠。
但是,向大自然索取财富、分秒必争的中国人民,是不肯让它多睡懒觉的!六亿五千万人商量好了,用各种洪大的声音和震天撼地的动作来把它吵醒。
大雪纷飞。砭骨的朔风,扬起大地上尖刀般的沙土……我们心里带着永在的春天,成群结队地在祖国的各个角落里,去吵醒季候上的春天。
我们在矿山里开出了春天,在火炉里炼出了春天,在盐场上晒出了春天,在纺机上织出了春天,在沙漠的铁路上筑起了春天,在汹涌的海洋里捞出了春天,在鲜红的唇上唱出了春天,在挥舞的笔下写出了春天......
春天揉着眼睛坐起来了,脸上充满了惊讶的微笑:"几万年来,都是我睡足了,飞出冬天的洞穴,用青青的草色,用潺潺的解冻的河流,用万紫千红的香花来触动你们,唤醒你们。如今一切都翻转了,伟大呵,你们这些建设社会主义的人们!"
春天,驾着呼啸的春风,拿起招展的春幡,高高地飞起了。
哗啦啦的春幡吹卷声中,大地上一切都惊醒了。
昆仑山,连绵不断的万丈高峰,载着峨峨的冰雪,插入青天。热海般的春气围绕着它,温暖着它,它微笑地欠伸了,身上的雪衣抖开了,融化了;亿万粒的冰珠松解成万丈的洪流,大声地欢笑着,跳下高耸的危崖,奔涌而下。它流入黄河,流入长江,流入银网般的大大小小的江河。在那里,早有亿万个等得不耐烦的、包着头或是穿着工作服的男女老幼,揎拳掳袖满面春风地在迎接着,把它带到清浅的水库里、水渠里,带到干渴的无边的大地里。
这无边的大地,让几千架的隆隆的翻土机,几亿把上下挥动银光闪烁的锄头,把它从严冬冰冷的紧握下,解放出来了。它敞开黝黑的胸膛,喘息着,等待着它的粮食。
亿万担的肥料:从猪圈里、牛棚里、工厂的锅炉里,人家的屋角里……聚集起来了,一车接着一车,一担连着一担地送来了。大地狼吞虎咽地吃饱了,擦一擦流油的嘴角和脸上的汗珠,站了起来,伸出坚强的双臂来接抱千千万万肥肥胖胖的孩子,把他们紧紧地搂在怀里。
这些是米的孩子,麦的孩子,棉花的孩子……笑笑嚷嚷地挤在这松软深阔的胸膛里,泥土的香气,熏得他们有点发昏,他们不住地彼此摇撼呼唤着叫:"弟兄们,姐妹们,这里面太挤了,让我出去疏散疏散吧!"
隐隐地它们听到了高空中春幡招展的声音;从千万扇细小的天窗里,它们看到了金雾般的春天的阳光。
它们乐得一跳多高!他们一个劲地往上钻,好容易钻出了深深的泥土。它们站住了,深深地吸了一口春天的充满了欢乐的香气,悠然地伸开两片嫩绿的翅叶。
俯在它们上面,用爱怜亲切的眼光注视着它们的,有包着花布头巾笑出酒窝来的大姑娘,也有穿着工作服的眉开眼笑的小伙子,也有举着烟袋在指点夸说的老爷爷……
原来他们又已经等得不耐烦了!
春天在高空中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它笑着自言自语地说:"这些把二十年当作一天来过的人,你们在赶时间,时间也在赶你们!……"
春天掮上春幡赶快又走他的云中的道路。它是到祖国的哪一座高山、哪一处平原、或是哪一片海洋上去做它的工作,我们也没有工夫去管它了!
横竖我们已经把春天吵醒了!(共40张PPT)
春天是一个百花争艳的季节。
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
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
历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描绘春天,赞美春天。
那么你知道哪些关于春天的诗句呢?
新课导入
迟日江山丽,风吹花草香。
——杜甫《绝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1
春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2.理解比喻、拟人手法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3.掌握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4.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在扬州长大,自称“扬州人”,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学教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真情实感,散文代表作品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字词积累
朗
润
酝
酿
窠
巢
应
和
黄
晕
烘
托
蓑
衣
抖
擞
lǎng
rùn
suō
hōng
tuō
dǒu
sǒu
yùn
yùn
niàng
hè
kē
cháo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多写作“婉转”。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这里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这里比喻姿态优美。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
尽早安排好。
整体感知
1.你能按照盼春、绘春、颂春的提示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吗?
2.文中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3.假如你是一个画家,你能根据本文画出几幅图画,并且给每一幅加上小标题吗?
如:____图。
(2)总括春天
(3)春草图
(4)春花图
(5)春风图
(6)春雨图
(7)迎春图
(8)
“新”
(9)
“美”
(10)“力”
(三)颂
春
(二)绘
春
(一)盼
春
(1)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反复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这三个部分,按怎样的思路写的?
这三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热切的盼望她的到来;待到她降临人间之后,则尽情地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题旨。
第一段写盼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⑴“盼望着,盼望着”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春的急切。
⑵“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把物当作人来写,叫拟人,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来临的喜悦。
(3)第一段为全文定下了清新愉悦的抒情基调。
盼
春
细节探究
绘
春
1.春的总轮廓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总
起
第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三个“起来了”照应“刚睡醒”,运用拟人句和排比句,语言简洁,却生动地写出了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春的轮廓。
2.春草图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作者是怎样描写春草的?
⑴用“
”“ ”写春草的情态;
偷偷
钻
“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运用拟人,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
“钻”字用得好,“钻”字表现了小草的顽强生命力。
情态:指人的心理与肢体活动的情形
⑵用“ ”写春草的质地;
嫩嫩的
⑶用“ ”写春草的色泽;
绿绿的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⑷用“
”写春草的长势。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一大片一大片”“满”写出了春草的茂盛。
写春草为什么又写“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写人的活动,从侧面写春草的可爱,表现春草带给人们的欢乐。
写人在草上的感受,表达喜爱春草的感情。
“风轻悄悄,草软绵绵的”写出了什么?
春草图
坐、躺、滚、踢、跑、捉——人(喜悦)
钻、嫩、绿、满——草(顽强、鲜柔、生机、茂盛)
人与自然的和谐
找出这一段中的叠词,读一读,说说其作用。
偷偷地
嫩嫩的
绿绿的
轻悄悄
软绵绵
作用:音韵和谐
使语句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3.春花图
作者抓住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静态:
动态:
花朵多
花色艳
花味甜
蜂飞蝶舞
写蜜蜂、蝴蝶是不是离题了?
不是,这是侧面描写,用蜜蜂、蝴蝶
衬托花的多与艳。
找出写春花下列情况的句子。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颜色
味道
虚的
实的
花里带着甜味儿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
桃儿、杏儿、梨儿。
(除了上句以外的所有句子)
下面这些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⑴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运用拟人,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
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运用比喻、排比,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景。
⑶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运用比喻、拟人,写出野花多、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情景。
(叫)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
着。
“闹”不仅有声音,还有动作,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更好地突现出春的生机。
“散”有“分散”的意思,写出了野花之多。
(开)
2.花散
在草丛
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换成括号里的词好不好?为什么?
?
?
这是春风吹动和春光照耀的结果;这一句既写了春日野花的可爱,又将春风和煦、春日融融的景象寓于其中。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作者是如何全方位地描写春花?
树上繁花
树中昆虫
树下野花
高低结合
眼前花儿争春
想象结果实
虚实结合
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
暗写风与阳光
明暗结合
红、粉、白
甜味儿
色味结合
“吹面不含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4.春风图
作者在描写无形无味的春风时,调动了人体的多种感官,找到相关句子,说说它们分别表现了春风的什么特点。
触觉:
嗅觉:
听觉:
像母亲的手抚摸
各种气息
鸟鸣、笛声
鸟安巢
视觉:
(温暖、柔和)
(欢悦)
(芳香)
(悦耳)
“春风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⑴“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借代,写出春风的温暖。
⑵“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比喻、拟人,写出春风的柔和。
⑶“(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运用拟人,写鸟儿迎春的欢悦。
5.春雨图
春雨有什么特点?
⑴“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⑵“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⑶“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写出了春雨次数多、时间长。
写出了春雨的多而细密、亮而闪烁、柔而绵长的特点。
写出了春雨的润物(侧面描写)。
⑷“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写出了春雨的轻盈。
景物:树叶、小草、灯光、撑伞的人、工作的农民、房屋
顺序:从近到远
“春雨图”中还写了雨中的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6.迎春图
为什么要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
引用俗语启迪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由景及人
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文章安什么顺序描写“迎春图”?
末尾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
运用排比,增强语势,同时形成一种渐次高昂的情感波澜,使全文在热烈的情绪中结束。
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看看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进程。所以顺序不能颠倒。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则层次不明显,表达效果没有这样强烈。
思考探究
1.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
2.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
?
3.语言朴实、隽永。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
写作特色
如何写景
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听觉、
触觉等;
3.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如从高到低、从近到远等;
4.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学习写法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本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的主要特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从不同角度,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心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课堂小结
扩展延伸
阅读张晓风的《春之怀古》,用本课学习的分析修辞的方法,看看这篇散文是如何运用修辞来表现春天的特点。
比如文章第一段,虽然只有短短一句话,却用了拟人、排比、叠句、比喻
四种艺术手法,融情于景,浑然天成。在后面的几段中,拟人、排比、反复、比
喻、对比、通感、联想等手法也是层出不穷。“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
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
“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
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
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作者把自然界中难以言表的春的意象,都比拟成
可感知的人的形象和人的姿态,给读者以形象逼真的感受。春之怀古
张晓风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
(?https:?/??/?baike.so.com?/?doc?/?5367067-5602815.html"
\t
"_blank?)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
(?https:?/??/?baike.so.com?/?doc?/?2073428-2193388.html"
\t
"_blank?)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
(?https:?/??/?baike.so.com?/?doc?/?1535834-1623648.html"
\t
"_blank?)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
(?https:?/??/?baike.so.com?/?doc?/?10041823-10530399.html"
\t
"_blank?),因为长期虔诚
(?https:?/??/?baike.so.com?/?doc?/?5511176-5746921.html"
\t
"_blank?)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
(?https:?/??/?baike.so.com?/?doc?/?5378442-5614649.html"
\t
"_blank?)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适,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
(?https:?/??/?baike.so.com?/?doc?/?339491-359541.html"
\t
"_blank?)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
(?https:?/??/?baike.so.com?/?doc?/?1892093-2002037.html"
\t
"_blank?),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文学贡献
散文
朱自清的散文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二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
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则是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文,是其代表佳作,伴随一代又一代人喜怒哀乐。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在散文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是新文学初期继冰心之后又一位突出的小品文作家,以他“美文”创作的实绩,打破了复古派认为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他在古典文学的础石之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尤其是他具有极高艺术成就的散文作品,为白话美文提供了典范,为培养文学青年和繁荣散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朱自清散文,追求一个“真”字,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艺术效果。“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核心。讲真话,写真情,描绘实景,是他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1928年到1931年这一时期,朱自清的散文着力于揭示社会的黑暗、军阀的暴行和帝国主义的罪恶,对被压迫者、被损害者充满了热爱和同情,表现出他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爱国主义的热情、人道主义的精神和正直诚实的性格。朱自清写得更多、也最为人们称道的则是写景抒情的篇什。这一类散文在艺术上呈现出多样而又统一的风格。记述秦淮河风光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抒写静夜里独自漫步池边的
《荷塘月色》,是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绝佳名篇。这些满贮着诗意的散文,于新异独得的观察和委婉有致的描写之中,寄寓着大革命失败后他在黑暗现实面前怅然若失的寂寥和郁闷。《背影》则以朴实无华的文字,真挚强烈的感情,描写了家庭遭到变故,父亲到车站送别远行的儿子这一极富情味的动人场景,“做到了文质并茂,全凭真感受真性情取胜”(叶圣陶《朱自清新选集序》)。朱自清以其散文的娴熟高超的技巧和缜密细致的风格,显示了新文学的艺术生命力,被公认为新文学运动中成绩卓著的优秀散文作家。
诗歌
朱自清的诗,尽管数量不多,却在思想和艺术上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其中如《光明》《新年》《煤》《送韩伯画往俄国》《群羊》《小舱中的现代》等,或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来,或有力地抨击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泪的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是初期新诗中难得的作品。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生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杆,空敝的舱,也足系人情思。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顶,西边用疏疏的栏杆支着。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大船上也有这个,但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勾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7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沈沈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从东关头转湾,不久就到大中桥。大中桥共有三个桥拱,都很阔大,俨然是三座门儿;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我想像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8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但是桥上造着房子,毕竟使我们多少可以想见往日的繁华;这也慰情聊胜无了。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大中桥外,本来还有一座复成桥,是船夫口中的我们的游踪尽处,或也是秦淮河繁华的尽处了。我的脚曾踏过复成桥的脊,在十三四岁的时候。但是两次游秦准河,却都不曾见着复成桥的面;明知总在前途的,却常觉得有些虚无缥缈似的。我想,不见倒也好。这时正是盛夏。我们下船后,藉着9新生的晚凉和河上的微风,暑气已渐渐消散;到了此地,豁然开朗,身子顿然轻了——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了一缕新凉了。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着。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幂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我们出了大中桥,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将船划到一旁,停了桨由它宕着。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他自己却静静的蹲着。他是看惯这光景的了,大约只是一个无可无不可。这无可无不可,无论是升的沉的,总之,都比我们高了。
那时河里热闹极了;船大半泊着,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来往。停泊着的都在近市的那一边,我们的船自然也夹在其中。因为这边略略的挤,便觉得那边十分的疏了。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喉咙,确乎是很少的。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况且多少隔开些儿听着。因为想像与渴慕的做美,总觉更有滋味;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近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也使我们无所适从,如随着大风而走。这实在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但秦淮河确也腻人。即如船里的人面,无论是和我们一堆儿泊着的,无论是从我们眼前过去的,总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渺茫茫的;任你张圆了眼睛,揩净了眦垢10,也是枉然。这真够人想呢。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剩了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的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了。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11的老人。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是美丽的贝壳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风味大异了。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这时却遇着了难解的纠纷。秦淮河上原有一种歌妓,是以歌为业的。从前都在茶舫上,唱些大曲之类。每日午后一时起;什么时候止,却忘记了。晚上照样也有一回,也在黄晕的灯光里。我从前过南京时,曾随着朋友去听过两次。因为茶舫里的人脸太多了,觉得不大适意,终于听不出所以然。前年听说歌妓被取缔了,不知怎的,颇涉想了几次——却想不出什么。这次到南京,先到茶舫上去看看。觉得颇是寂寥,令我无端的怅怅了。不料她们却仍在秦淮河里挣扎着,不料她们竟会纠缠到我们,我于是很张皇了,她们也乘着“七板子”,她们总是坐在舱前的。舱前点着石油汽灯光亮,眩人眼目:坐在下面的,自然是纤毫毕见了——引诱客人们的力量,也便在此了。舱里躲着乐工等人,映着汽灯的余辉蠕动着;他们是永远不被注意的。每船的歌妓大约都是二人;天色一黑,她们的船就在大中桥外往来不息的兜生意。无论行着的船,泊着的船,都要来兜揽的。这都是我后来推想出来的。那晚不知怎样,忽然轮着我们的船了。我们的船好好的停着,一只歌舫划向我们来了;渐渐和我们的船并着了。烁烁的灯光逼得我们皱起了眉头;我们的风尘色全给它托出来了,这使我不安了,那时一个伙计跨过船来,拿着摊开的歌折,就近塞向我的手里,说:“点几出吧!”他跨过来的时候,我们船上似乎有许多眼光跟着。同时相近的别的船上也似乎有许多眼睛炯炯的向我们船上看着。我真窘了!我也装出大方的样子,向歌妓们瞥了一眼,但究竟是不成的!我勉强将那歌折翻了一翻,却不曾看清了几字;便赶紧递还那伙计,一面不好意思地说:“不要,我们……不要。”他便塞给平伯,平伯掉转头去,摇手说:“不要!”那人还腻着不走。平伯又回过脸来,摇着头道:“不要!”于是那人重到我处,我窘着再拒绝了他。他这才有所不屑似的走了。我的心立刻放下,如释了重负一般。我们就开始自白了。
我说我受了道德律的压迫,拒绝了她们;心里似乎很抱歉的。这所谓抱歉,一面对于她们,一面对于我自己。她们于我们虽然没有很奢的希望;但总有些希望的。我们拒绝了她们,无论理由如何充足,却使她们的希望受了伤;这总有几分不做美了。这是我觉得很怅怅的。至于我自己,更有一种不足之感。我这时被四面的歌声诱惑了,降伏了;但是远远的,远远的歌声总仿佛隔着重衣搔痒似的,越搔越搔不着痒处。我于是憧憬着贴耳的妙音了。在歌舫划来时,我的憧憬,变为盼望;我固执的盼望着,有如饥渴。虽然从浅薄的经验里,也能够推知,那贴耳的歌声,将剥去了一切的美妙;但一个平常的人像我的,谁愿凭了理性之力去丑化未来呢?我宁愿自己骗着了。不过我的社会感性是很敏锐的;我的思力能拆穿道德律的西洋镜,而我的感情却终于被它压服着。我于是有所顾忌了,尤其是在众目昭彰的时候。道德律的力,本来是民众赋予的;在民众的面前,自然更显出它的威严了。我这时一面盼望,一面却感到了两重的禁制:一,在通俗的意义上,接近妓者总算一种不正当的行为;二,妓是一种不健全的职业,我们对于她们,应有哀矜勿喜之心,不应赏玩的去听她们的歌。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两种思想在我心里最为旺盛。她们暂时压倒了我的听歌的盼望,这便成就了我的灰色的拒绝。那时的心实在异常状态中,觉得颇是昏乱。歌舫去了,暂时宁静之后,我的思绪又如潮涌了。两个相反的意思在我心头往复:卖歌和卖淫不同,听歌和狎妓不同,又干道德甚事?——但是,但是,她们既被逼的以歌为业,她们的歌必无艺术味的;况她们的身世,我们究竟该同情的。所以拒绝倒也是正办。但这此意思终于不曾撇开我的听歌的盼望。它力量异常坚强;它总想将别的思绪踏在脚下。从这重重的争斗里,我感到了浓厚的不足之感。这不足之感使我的心盘旋不安,起坐都不安宁了。唉!我承认我是一个自私的人!
平伯呢,却与我不同。他引周启明先生的诗,“因为我有妻子,所以我爱一切的女人;因为我有子女,所以我爱一切的孩子。”他的意思可以见了。他因为推及的同情,爱着那些歌妓,并且尊重着她们,所以拒绝了她们。在这种情形下,他自然以为听是对于她们的一种侮辱。但他也是想听歌的,虽然不和我一样。所以在他的心中,当然也有一番小小的争斗;争斗的结果,是同情胜了。至于道德律,在他是没有什么的;因为他很有蔑视一切的倾向,民众的力量在他是不大觉着的。这时他的心意的活动比较简单,又比较松弱,故事后还怡然自若;我却不能了。这里平伯又比我高了。
在我们谈话中间,又来了两只歌舫。伙计照前一样的请我们点戏,我们照前一样的拒绝了。我受了三次窘,心里的不安更甚了。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色。船夫大约因为要赶第二趟生意,催着我们回去;我们无可无不可的答应了。我们渐渐和那些晕黄的灯光远了,只有些月色冷清清的随着我们的归舟。我们的船竟没个伴儿,秦淮河的夜正长哩!到大中桥近处,才遇着一只来船。这是一只载妓的板船,黑漆漆的没有一点光。船头上坐着一个妓女;暗里看出,白地小花的衫子,黑的下衣。她手里拉着胡琴,口里唱着青衫的调子。她唱得响亮而圆转;当她的船箭一般驶过去时,余音还袅袅的在我们耳际,使我们倾听而向往。想不到在弩末的游踪里,还能领略到这样的清歌!这时船过大中桥了,森森的水影,如黑暗张着巨口,要将我们的船吞了下去。我们回顾那渺渺的黄光,不胜依恋之情;我们感到了寂寞了!这一段地方夜色甚浓,又有两头的灯火招邀着;桥外的灯火不用说了,过了桥另有东关头疏疏的灯火。我们忽然仰头看见依人的素月,不觉深悔归来之早了!走过东关头,有一两只大船湾泊着,又有几只船向我们来着。嚣嚣的一阵歌声人语,仿佛笑我们无伴的孤舟哩。东关头转湾,河上的夜色更浓了;临水的妓楼上,时时从帘缝里射出一线一线的灯光;仿佛黑暗从酣睡里眨了一眨眼。我们默然的对着,静听那汩——汩的桨声,几乎要入睡了;朦胧里却温寻着适才的繁华的余味。我那不安的心在静里愈显活跃了!这时我们都有了不足之感,而我的更其浓厚。我们却又不愿回去,于是只能由懊悔而怅惘了。船里便满载着怅惘了。直到利涉桥下,微微嘈杂的人声,才使我豁然一惊;那光景却又不同。右岸的河房里,都大开了窗户,里面亮着晃晃的电灯,电灯的光射到水上,蜿蜒曲折,闪闪不息,正如跳舞着的仙女的臂膊。我们的船已在她的臂膊里了;如睡在摇篮里一样,倦了的我们便又入梦了。那电灯下的人物,只觉得像蚂蚁一般,更不去萦念。这是最后的梦,可惜是最短的梦!黑暗重复落在我们面前,我们看见傍岸的空船上一星两星的,枯燥无力又摇摇不定的灯光。我们的梦醒了,我们知道就要上岸了;我们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
1923年10月11日作完,于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