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怎样测量和表示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弹簧测力计,了解其测量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和方法
1、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实验过程。
2、领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有: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和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在上节课知道力是有大小的基础上,自然的引出力是需要进行测量的,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活动1和活动2认识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最后介绍了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本节内容是全章的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
学情分析:
“力”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生产、生活中经常谈到力,但实际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弹簧测力计,学习关于力的测量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练习其使用方法,对于力的示意图比较抽象,也要多做相关的练习。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个相同的弹簧、弹簧测力计、铁架台、钩码、刻度尺、拉力器、不同宽度的纸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创设情境
学生回顾上节学过的内容,让个别学生回答问题:
1、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2、什么是力的三要素?
引出问题并让学生思考:力是有大小的,那么怎样操作就能知道力的大小了呢?
让男女各一名同学分别拉一拉力器,学生观察判断他俩谁用的力大,引出力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
(一)怎样测量力
1、教师演示实验:把三个相同的弹簧悬挂在铁架台上,下面挂上不同的钩码,比较并量出各个弹簧的伸长量。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这就是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2、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合作交流完成课本活动1。
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
学生自学,并完成下面填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
,使用时不能测量
的力。
(2)观察弹簧测力计的
,了解刻度值的大小。
(3)将弹簧测力计按测量时所需的位置放好,检查指针
,若不在,应
。
(4)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
,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
。
3、学生实验,完成活动2
(1)用弹簧测力计测不同宽度纸条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2)使用弹簧测力计测一根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多少?
(二)怎样用图表示力
太阳和光的传播都可以用图形表示,那么力可不可以用图形表示呢?要想全面准确地说明一个力,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1、先介绍力的示意图的作用:把抽象的力具体、形象、直观的表示出来
2、教师介绍什么叫力的示意图。
人们常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所受的力,这种表示力的形式叫力的示意图。
3、引导学生思考:在力的示意图中,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是怎样表示的?
4、教师示范讲解例题:用200N的力提起一袋粮食。
教师演示如何画力的示意图。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明确画力的示意图的步骤。
5、学生练习
(1)
画出放在书桌上的书对桌子的压力、手对墙的压力、绳子对灯的拉力。
(2)
某人用
F=60N
的拉力在A点竖直向上拉物体作出这个力的示意图。
沿水平方向向右推小车,推力为60N,
作出这个力的示意图。
指定2名学生在黑板上画,让全体同学给他们评判
三、课堂巩固训练
多媒体出示八道习题,学生分组回答
四、学生谈收获、教师小结
1、学生通过展示,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及存在困惑。
2、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1、自我评价与作业的1、2、3、4.
2、动手设计制作一个橡皮筋测力计
板书设计:
6.2
怎样测量和表示力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怎样测量力的大小
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怎样测量和表示力
描出力的作用点
怎样用图表示力
画出线段并标出力的大小
线段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教学反思:
在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测力计时,我只是用几点简单的文字叙述了一遍,学生当时理解并记住了其中的意思,可是在真正的使用过程当中仍然存在一部分学生的方法是错误不准确的,有的不能保证视线与指针相平,有的不能做到及时估测,更多的是使用之前没有进行调零的准备工作。我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老师的加强指导和正确示范避免掉。这个环节当中,可以请一名学生到台前当场使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让台下所有同学帮助他指出使用时出现的错误做法,这样一来不光台上的同学记得牢,也给所有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正确引导,从而避免了错误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