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
学
科:小学科学????????????
?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能从蜡烛的溶化和燃烧的现象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2、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
3、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物质变化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实验法,学生分组实验法?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蜡烛、火柴、小铁盒、小刀、酒精灯、澄清的石灰水、白瓷勺、玻璃杯、汤勺。?
自选材料:白醋、食用碱、鸡蛋、水、纸杯、易拉罐、白糖。?
教师准备材料:玻璃杯二个、白醋、碱面、水、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举起手中的粉笔,)老师手里的粉笔,当用它来写字时,写一会儿,粉笔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如果这支粉笔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答:断开了。)咱们同学身上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升入小学到现在,你们最大的变化是——?
生:身高增长了。
?
师:其实物体的变化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比如说:铁会生锈,冰会融化,秋天树叶变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质的变化。(板:变化)我们借助什么来研究呢?(出示蜡烛,板:蜡烛的变化)?
二、研究蜡烛
(一)、观察蜡烛。
师:同学们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蜡烛?
生:蜡烛可以发光、光滑、有点软,可以照明。
师:课前老师准备了一些蜡烛,(出示蜡烛)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看看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光滑、硬、容易断、易碎。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二)、研究蜡烛
1、加热蜡烛
师:(课件出示)同学们看到蜡烛会想到什么?
生:交流(点燃蜡烛会发光,蜡油会躺下来…)
师:这些现象都是蜡烛在燃烧过程中或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变化,这节课我们来看看蜡烛产生的变化究竟有些什么东西值得我们去研究。
师:(出示蜡烛)要研究蜡烛产生的一些变化,刚才同学们也讲到了它的一些变化的方式,现在请同学们再认真想想如果你要使蜡烛产生变化,你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
生:学生讨论,探究方法
师:结合学生的发言板书:
加热
燃烧
师:我们现在就看看加热和燃烧这两种使蜡烛变化的方式,它们产生的结果是不是一样的?第一步我们选择给蜡烛加热的方式来试一试。
师:实验之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还记不记得?请个同学上讲台示范一下。(课件出示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师:出示实验器材(勺子、蜡块、酒精灯、火柴)。我们现在需要做第一个实验:加热蜡烛
。
师:小组分工,有的动手做实验,有的记录。时刻不要忘记我们的实验目的:记录加热蜡烛时产生的现象。认真观察,并完成实验记录表(一)
生:(学生实验)
师:请同学们加热到蜡烛已完全溶化后熄灭酒精灯,并把勺子拿开。
提问:刚才你看到了哪些现象,谁能说说?
生:蜡烛慢慢地熔化,又慢慢地凝固。
生:蜡烛的底部先熔化。
师:同学们观察很仔细,其他小组观察到的现象也和他们一样吗?
师:冷却后蜡烛的形状还和加热前的形状一样吗?
生:不一样,它冷却时形状和小勺相似。
生:学生完成实验记录表(一)。
师:刚才我们研究的是加热蜡烛,在加热前是什么样的蜡(板书:固态的蜡)加热后变成了什么样的蜡?(板书:液态的蜡)停止加热、冷却后,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液态的蜡又凝固成固态的蜡)。这就是我们加热蜡烛产生的第一个现象。在这个实验过程中蜡烛发生了由固体→液体→固体一系列变化。
板书:
加热
蜡(固)
→
蜡(液)
←
冷却
《蜡烛的变化》实验记录(一)
?????????????????????????
小组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加热勺子中的蜡烛,蜡烛会有什么变化?冷却后,又会有什么变化?。?
??
2、点燃蜡烛
师:这是我们加热蜡烛发现的第一个现象,如果现在点燃蜡烛,又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师:出示实验器材,让学生点燃蜡烛,静静地观察。
师:刚才加热蜡烛产生的这种现象,现在我们把蜡烛点燃,有没有看到和刚才一样的现象?
生:有
师:你首先看到的燃烧产生的现象也跟加热时有类似的现象:它们都会从固态的蜡变成液态的蜡,除了这个现象,看看还有什么不一样的现象?
生:发光、发热(板书)
师:第一个实验有没有发光、发热?和刚才比多了一个发光、发热的现象,除了发光、发热,还看到了什么?(冒烟)仔细看看火焰上面有冒烟。有些同学看得不是很清楚,老师每组发一个器材来增强你们对它的认识。(每组发一个白瓷勺)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白瓷勺的底部很干净的,把白瓷勺的底部稍微靠近?蜡烛火焰五秒钟,拿开白瓷勺,看看被?蜡烛烧过的地方会不会收集到什么东西?
生:学生实验
师:我们刚才把白瓷勺接近蜡烛的火焰时发现了什么?(勺子底部有黑色的东西
),那这种黑色的物质是白瓷勺本身变色还是有物质产生了?(有物质产生了),我们用白色的纸巾擦一下,能擦掉,说明白瓷勺上的这个东西是刚才粘上去的,不是白瓷勺本身有的。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种黑色的物质,我们暂时把它叫做“黑烟”(板书)来自哪里?(蜡烛的燃烧)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不是从其他地方来的。蜡烛燃烧久了会怎么样?(变短甚至不见了),说明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它自身消失了,但是会有一些新的物质出现。
师:蜡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现了发光、发热,还有“黑烟”,除此之外,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还有那些现象呢?你观察到没有?
师:(教师演示)出示一个干净的烧杯,把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注意观察烧杯内壁上有什么出现?(“雾”状的物质)
生:学生实验,(师提醒学生用纸巾包住玻璃杯,以防烫伤手.)
师:让学生仔细观察,玻璃杯放置一会儿后,内壁上的这种朦胧的东西越来越淡了,它和刚才的“黑烟”是不是一样的?现在基本上消失了。
师:想想这种“雾”状的物质是什么?(水蒸气)
师:(教师演示)用一个玻璃杯,杯壁内附有澄清的石灰水,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的石灰水有一个很特殊的性质,遇到二氧化碳气体会变浑浊)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有“雾”状的水蒸气现象产生。
师:比较现在的“雾”状现象与刚才的发现的“雾”状现象有区别吗?
师:玻璃杯内壁是模糊的,有刚才出现的那种现象,我们把它放置一会儿,看看会不会像刚才一样消失?
师:“雾”状的水蒸气东西已退去了,但是注意观察玻璃杯壁上除了水蒸气还有什么?(白白的像牛奶一样的东西附在杯壁上),到现在都没有退去,说明刚才两个实验它们产生的物质是不是完全一样的?第一个像“雾”状的东西同学们都知道是水蒸气,现在它已经完全消失了,第二个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的东西叫什么?
生:(二氧化碳)板书:
师:我们刚才对蜡烛进行了加热和点燃的实验,它们有什么不同?
师:第一个实验是加热蜡烛,蜡从固态变成了液态,第二个实验是点燃蜡烛,变得发热发光,有黑烟、“雾”、二氧化碳等物质产生。比较这两个实验最大的不同在哪里?第一个实验产生了什么物质
?(蜡油)第二个实验产生了哪些物质?(、、、、、)。蜡烛燃烧产生的这些物质,跟蜡油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师:哪一种产生了新的物质?(燃烧)蜡烛燃烧以后已不是它本身了,产生了一些的物质,发热发光、黑烟、水蒸气、二氧化碳都是一些不同于蜡烛的一种新物质,而液态的蜡本质上只是形态的改变。
师:(课件出示)在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包括大小、形状、物态),没有产生新物质,这类变化叫物理变化(板书),如烛块受热熔化,融化后的蜡油又凝固了;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燃烧,有发光发热的现象,同时还生成了“黑烟”、二氧化碳等新物质,这类变化叫化学变化(板书)。
《蜡烛的变化》实验记录(二)
????????????????????????
小组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1、把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
2、把内壁涂有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三、探究其他物体的变化?
师:(课件显示)我们继续探究:往醋中倒碱面、压瘪饮料罐、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把鸡蛋放进醋中、将白糖加热至溶化、将白糖加热至焦黑)?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醋、鸡蛋、食盐、食用碱、白糖、饮料罐等。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不能把几个实验全部都做。每组只能选1个实验进行探究。现在小组成员凑在一起,赶快做出决定。?
生:(生小组商量)?
?
师:小组长带领一名助手下来领取实验材料。其他同学先猜测一下,你们要做的实验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生:(小组长取材料,小组实验,师参与一组)?
师:现在来展示各小组的成果。?
生:我们做了把鸡蛋放进醋中的实验。把鸡蛋放进醋中后,鸡蛋壳上出现了大量的泡沫。?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请没做这个实验的小组看看其他小组的醋中的鸡蛋。??
生:压瘪饮料罐。(展示饮料罐)?
师:你们的实验中,有没有像他们那样出现新的物质??
生:没有。只是饮料罐的形状变了。??
生:我们组做了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我们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得像牛奶一样浑浊。
师:这个实验有没有新的物质产生??
生:有
,是化学变化。
生:我们组取少量食用碱放进烧杯,用另一烧杯取少量醋。把烧杯里的醋倒进碱中,出现大量泡沫。
生:我们组将白糖加热至溶化,冷却后,又凝固成白糖。没有新物质产生。
生:我们组将白糖加热至焦黑,颜色变了,有气泡产生。有新物质产生了。
师:同学们真棒!我们齐心协力,把这几个实验都完成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如果现在让你把物质的变化分类,你会吗??
(生思考,有生举手。)?
师:如果你想好了,悄悄告诉你同组的同学,不要让其他组同学听见了。?
(小组同学小声交流)?
师:谁最先交流。?
生:我觉得应该分为两类,一类是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如往碱中倒醋、把鸡蛋放进醋中,一类是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如将白糖加热至溶化、压瘪饮料罐。
生: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一类是形态的变化。?
师:(总结板书)物质的变化,一类是仅仅是形态发生变化,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师:前面我们研究了蜡烛的变化。蜡烛发生了很多变化,他们都是什么变化呢??
生:点燃蜡烛,产生了烟和水等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生:切割蜡烛,没有产生新物质,是形态的变化。?
生:加热蜡烛,让蜡烛熔化,也没有产生新物质,是形态变化。??
四、生活拓展?
师:现在让我们走进生活。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变化,他们都是什么变化呢??
生:水变成冰和冰化成水都是形态的改变。?
生:煤燃烧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生:把木材加工制作成木家具,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质形态的变化。?
师:把小麦加工成面粉,这是什么变化??
生:形态的改变。?
师:把面粉加工成馒头,这是什么变化??
生: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生:是改变形态的变化。?
师:有不同的意见。谁能来说说理由??
(无人举手)?
师:这个问题真把我们难住了。看来,物质的变化还有很多的秘密等待我们去探索。课后请同学们通过上网、查阅书籍、询问家长或老师等方式,继续探究把面粉加工成馒头是什么变化,好不好??
《蜡烛的变化》实验记录(三)
小组
?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变化种类
1
把生鸡蛋放入白醋中
?
?
2
向碱水中倒入少量白醋
?
?
3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
?
?
4
压瘪饮料罐
5
将白糖加热至溶化
?
?
6
将白糖加热至焦黑
?
?
五、全课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种,其实生活中类似的变化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
板书设计:
蜡烛的变化
加热
加热蜡烛:
蜡(固)
→
蜡(液)
无新物质产生(物理变化)
←
冷却
点燃
点燃蜡烛:
蜡烛
→
发光、发热、???
有新物质产生
(化学变化)
黑烟、水蒸气、?二氧化碳
《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
贵安新区湖潮乡芦官小学——熊江兰
《蜡烛的变化》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能从蜡烛的溶化和燃烧的现象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教学难点是:能从周围的物质变化现象中收集证据来判断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让学生亲自做蜡烛熔化和燃烧实验,将科学探究落实到实际生活中运用,归纳概括出物质有两大类变化时,再让学生思考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物质发生了哪些变化?体现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理念。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升入六年级的学生,通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已经掌握了不少科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探究技能,对科学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本课的教学意图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物质的两大类变化,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选择蜡烛为探究对象,是因为蜡烛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形态的变化,又会发生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同时蜡烛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常见和便于准备的物质。
本次教学活动我的教学特色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能对教材中有些实验效果不明显的加以改进。
课前我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仪器准备、课件制作等。也把本节课学生实验亲自操作一遍,发现教材中燃烧蜡烛的第二活动: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来检验燃烧蜡烛产生的二氧化碳。因为烧杯壁比较薄,罩在蜡烛火焰上方会烫手,我觉得实验效果不明显,我把烧杯换为家用的透明玻璃茶杯。通过改进后,实验现象要明显得多。学生发现了玻璃杯内壁上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很是兴奋。
二、创设一定的情景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
课堂上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学习热情
(?https:?/??/?www.suibi8.com?/?article?/?reqing?/??)很高,全班学生都能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都能动手实验,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表现出发现新问题的兴奋
(?https:?/??/?www.suibi8.com?/?article?/?xingfen?/??)和成功的喜悦
(?https:?/??/?www.suibi8.com?/?article?/?xiyue?/??)。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
(?https:?/??/?www.suibi8.com?/?article?/?lijie?/??)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技能,科学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科学探究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这节课实验多,活动量大,每一个实验我都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全身心的经历和体验,在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中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已充分的展示和培养,体现了科学探究式学习不仅仅追求一个结论,更重要的是一种体验、感知与认识的过程。
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学生探究活动非常有效,从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到实验验证再到概括结论,整个探究过程完全是由学生进行。学生目标明确,分工合作,活动过程积极专注,作为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只是在其中适时地指导、点拨,或者给学生的解释和结论做一个科学的概括,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准备有些仓促,部分教学环节的处理不够细致,个别地方稍嫌不足。比如课堂语言不够精练,细节贯穿略有瑕疵。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结课有些匆忙,另外,评价语言也有些单调。还有就是对学生实验前的要求讲解不到位,如玻璃杯内壁出现雾状物现象是瞬间产生,我巡视时发现,有个别小组没有按要求进行实验,玻璃杯罩的时间过长,不能发现玻璃杯内壁有水雾。显然是我实验前的要求讲解不到位。
总之,本节课给了我很大思考:在科学活动中,如何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何处理课堂中的一些细节?这都是我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贵安新区湖潮乡芦官小学——熊江兰
?
《蜡烛的变化》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一课,是属于课程标准中的物质世界的范畴。本课主要通过蜡烛变化的系列研究,发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及教学流程等几方面作如下简要说明。
一、教材及教学内容
教材选取了学生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蜡烛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发热等一系列现象,揭示物质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第一,通过实验探究蜡烛的变化,认识物质的两类基本变化。第二,有根据地讨论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第三,拓展探究,在六个实验中,每组选择一个来做一做,通过实验、观察,来判断是属于哪类变化,进一步提高获取证据的意识,强化对两类变化的理解。教材是按照“问题—实验—结论—应用”的思路编排,以便我们在教学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我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能从蜡烛的溶化和燃烧的现象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2、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
3、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三、教学重难点
六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成熟、逻辑思维正在发展的阶段,通过实验和观察,收集大量证据,归纳物质变化的类型,得出结论,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教学难点是:能从周围的物质变化现象中收集证据来判断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
四、教法和学法
我在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究法、集体研讨法,并同时综合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本课涉及到的探究实验,都比较简单,对于实验的操作方法除了提醒安全外,我将弱化处理,让学生自主实验。为了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我采用“实验探究”、“比较分类”和“集体研讨”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关于物质变化现象的认识后,请学生把所有看到的物质变化现象分成两大类,并在大家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物质变化分为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这个规律的认识,不是教师强加于学生,而是学生经历“猜测—实验探究—收集证据—概括分类—得出结论”这样的探究和思考过程自行获得。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体现了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概括能力。
五、教学准备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本节课的理解,我准备了以下实验材料:蜡烛,蜡块、玻璃杯、铁勺、火柴、碱粉、生鸡蛋、饮料罐、石灰水、白醋、烧杯、白瓷勺、实验记录表等提供给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研究时使用。
六、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根据“先学后教,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中心,按照“主动——和谐”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本节课分四个教学环节,即独立自学、互动交流、总结评价、运用拓展。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精彩的导入,可以很快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以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学习情境,使课堂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展开。因此,在新课引入时,我利用学生身边最常见的变化,如:粉笔的变化,同学们身高、体重的变化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提出“:我们借助什么来研究呢?”的问题,引出课题“蜡烛的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探究热情,接着教师通过叙述揭示课题。接着出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关键是尊重学生的心里感受,培养他们的学习情趣。
2、学习探究,建构新知。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在合作探究蜡烛变化的环节中,每一个实验我都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内容,方法,发挥其能动性。同时,让学生全身心的经历和体验,这些实验相对简单,效果明显,更能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以充分的展示和培养。所以,我通过四个探究活动来完成这部分教学内容。
活动一,了解蜡烛的特点。首先,教师出示蜡烛,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在观察蜡烛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阐述蜡烛的特点,描述出蜡烛光滑、容易断、易熔化、能燃烧等特点,揭示蜡烛的一些可能发生的变化。
活动二,加热蜡烛。其目的是指导学生认识蜡烛在一定的条件下,从固体转化为液体、从液体转化为固体的形态变化。这个活动是一项很简单的实验探究活动,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巧,至于加热蜡烛的实验不需要教师一步一步的带领,在强调酒精灯安全使用外,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重要的是把观察到的事实记录在“实验观察记录表”上,实验结束后,进行分析总结。因此,在这个活动中,我首先让学生预测加热蜡烛会有什么变化,然后提供材料,放手让学生自行实验加热蜡烛,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而教师在这一活动中,主要是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小组,提示学生观察。
活动三,燃烧蜡烛。首先提出:“如果点燃蜡烛,又会怎么样变化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让学生进行猜想:“点燃蜡烛可能发生的变化”;接着引导学生分组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点燃蜡烛有什么变化。在这个活动中,我对实验材料有所改变,把烧杯改为玻璃杯,这样效果明显一些,可以提高实验效果。
活动四,归纳、概括物质的两种变化。归纳、概括可以对所到收集的证据进行分析整理,提炼出精华。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指定部分小组汇报加热和点燃蜡烛所发生的现象,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的不同,归纳出加热蜡烛没有新的物质产生,这样的变化只是形态的变化。点燃蜡烛有二氧化碳、碳这些新的物质产生,这样的变化叫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从而得出物质的变化有形态的变化(物理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两大类。随后教师重点强调在产生新物质变化时,常伴随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物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现象来辨别生活中的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3、探究其他物体的变化?
在六个活动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我让每组学生选择一个来做一做,通过观察、实验,来判断是属于哪类变化,进一步提高获取证据的意识,强化对两类变化的理解。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4、总结评价
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简要进行学习总结,然后老师进行点拨评价,补充总结,提炼知识要点,形成知识体系。
5、运用拓展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有根据地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其目的是巩固前面所学知识,强化对两种变化的理解。这部分教学内容,教材提供了7个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先分小组自行讨论完成,然后由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再引导全班学生订正。这些变化中,有些属于性质变化,学生不易理解“性质变化”的意思,我采用“变不回去”这样通俗易懂的话语帮助学生理解。如“生鸡蛋变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就是性质改变了。
七、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归纳式的板书,直观明了,体现全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板书设计如下:
蜡烛的变化
加热
加热蜡烛:蜡(固)
→
蜡(液)
无新物质产生(物理变化)
←
冷却
点燃
点燃蜡烛:蜡烛
→
发光、发热、???
有新物质产生
(化学变化)
黑烟、水、?二氧化碳
总之,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自主、合作、探究,将科学探究落实到实际生活中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认识,体现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理念。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当好课堂上的配角,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提倡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着力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