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
第2课时
6.
散步
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习目标
01
学情回顾
02
精读课文
03
课堂小结
04
跟踪检测
05
积累拓展
06
课后作业
07
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文中浓浓的亲情。(重点)
2.理解并学习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中心思想的方法。(难点)
3.理解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提高审美能力。
学习目标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散步》这篇课文,解决了文中的重点字词,梳理了文章的脉络结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深入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和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
学情回顾
1.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本文选取一家三代四口人在田野里________这样一件平凡的小事进行描写,透露出深刻的意义。通过记叙“_______”这种日常生活中极常见、极细小的事情,反映了祖孙三代之间深沉的____以及中年人应当肩负的责任,表现了对人类社会的繁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道德情感。
2.疏通文章结构:线索——________。?
首先交代了母亲对这次散步的_____________
;
接着写了一家人散步于_________的乐趣。
重点写了散步路线上的______和解决问题的_______。
散步
爱
春光中
态度转变
分歧
办法
散步
散步
回顾练习
学情回顾
第1段中的“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四个人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不能调换。首先,“我”是联系全家的主线,是家里的顶梁柱,责任最大,故“我”在最前面;其次,“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是按照从长到幼的顺序排列的,与文章尊老爱幼的主题相契合。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第4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结构上:承上启下。
(2)内容上:作者通过“新绿”“嫩芽儿”“冬水”描绘了一幅春回大地的美好画面,渲染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表达了对万物复苏的生命的感慨,烘托了一家人散步时和谐、欢乐的气氛,也暗示了母亲将随着季节的轮回而获得新的活力。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面对分歧,“我”
做了什么决定?为什么?体现了“我”
怎样的感情?
“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因为母亲已年迈,“我”陪伴、孝敬她的时间已不多,儿子还小,以后相伴的日子还长。这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尊敬和孝顺。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怎样理解文章结尾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
稳稳地……就是整个世界”
的含义?
作者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写得郑重其事,从字面上看,是说“我”和妻子走得很小心,唯恐哪一步有闪失;从深层意思来说,这一句暗示着中年人承担着赡养老人和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表现了“我”和妻子对家庭的强烈使命感。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这样。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使命感,同时也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思想,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母亲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但是“我”不是消极地表示顺从,而是积极地提出建议。“我”的话饱含着对母亲深切的爱。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上面的语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一个“慈母”,一个“孝子”,一个绝对信任,一个真诚理解,这种良性的因果循环正反映了古朴的伦理道德之美。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中的“熬过”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熬”有“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等)”的意思。“熬过”在这里既写出了母亲因年事已高,身体状况欠佳,在漫长寒冬所遭受的痛苦之巨大及度过严冬的艰辛,也写出了“我”为母亲的安然无恙而欣慰的心理,表达了“我”对母亲深切的爱。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请从句式和词语锤炼的角度赏析这几句话。
上面语句运用的是对称句式。“她早已习惯”写的是上一代的母子关系,“他还习惯”写的是下一代的父子关系。同一个“我”,在母亲的眼里是“强壮的”,在儿子的眼里是“高大的”。用词符合实际,准确恰当。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这句话传达了什么意思?
“在外面”“总是”写出了妻子的识大体、顾大局以及对“我”的尊重,一个贤惠的妻子形象跃然纸上。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体会红色字体词语(“我”“责任重大”“领袖人物”“严重关头”)的表达效果。
母亲、儿子、妻子都听“我”的,一切由“我”决定,“我”的决定关系到家庭的和睦,故“我”感觉“责任重大”。“领袖人物”“严重关头”大词小用,烘托了“我”强烈的责任感。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这句话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决定顺从母亲,委屈儿子,原因是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这个选择入情入理,体现了“我”爱幼更尊老的情感。
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摸摸”这一动作及母亲的决定,体现了母亲疼爱孙儿,了解孙儿的心思,知道孙儿喜欢小路旁边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小路尽头水波粼粼的鱼塘,于是决定自己克服困难,满足孙儿的心愿。母亲改走小路的决定,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幼”的传统美德。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此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本文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四口人在田野散步这个生活画面,生动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散步
家庭和睦温馨
互敬互爱
小时,“我”听母亲的
中年人的责任感
承前启后
大了,母亲尊重“我”
现在,母亲、妻子、儿子都听“我”的
“我”:走大路→敬老
母亲:改变主意,走小路→爱幼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文中的母亲、“我”和妻子的认识。
人物
认识
母亲
听从儿子的劝告出来散步,可见母亲性格温顺;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却宁愿委屈自己,顺从孙子的心愿,可见母亲善良、无私、关爱家人。
“我”
作为一家之主,能带着一家人出来散步,能正确决策,选择母亲想走的大路并最终听从母亲的话走小路,而且到了不好走的地方就主动蹲下来,背起母亲,可见“我”既是一位严格的父亲,又是一位孝子,和妻子一起承担了赡养老人和培养、教育孩子的重任。
妻子
文中“我”的妻子也有可敬之处:能顾全大局,能理解信赖、支持丈夫(“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能和丈夫齐心协力,共同承担赡养老人和培养、教育孩子的重任,是一位贤妻。
跟踪检测
以小见大
《散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牧歌式的情景,其中以小见大的手法的运用更是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丰富了文章的思想。请你也试着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个片段表现一个主题。
[写法指导]“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小题材”,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细节,也可以是一件小物品、一只小动物、一棵小植物、一个小人物……“大主题”,可以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想,也可以是对人类社会的繁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道德或一份情感……
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时,需要注意:(1)“小”和“大”之间要有紧密联系,也就是说“小”中要能体现“大”;(2)要尽可能把“小”描写得详细一点儿,生动一点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3)要巧妙地将“大”点出来,以凸显主旨。
积累拓展
[优秀示例]周日,我吃完晚饭便要回学校,开始新一周的学习生活。父亲说要送送我,我说不必了,他笑了笑,说他去散步。这借口……我没有理会,拉着箱子,快步走了。
父亲穿着厚睡衣,在不远处,双手背在后面,慢慢地走着,没有看我,而是看天。
这时,我发现父亲老了,虽然我知道他可以走得更快些,但是此时,跟着儿子的他的确老了。父亲在后面跟着,不能太近,太近怕惹我烦;不能太远,太远就看不到我了。就这样,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中学生在忙碌的大街上走走停停……忽然,我扭过头,却没有看见父亲的身影,我有些心慌,用双眼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寻找父亲的身影。好久,似乎好久,我终于在人群中看到了那个臃肿的身躯。我也放慢了步子,希望父亲能跟上。我不能太慢,太慢会难为情;不能太快,太快就看不见父亲了。
父亲在后面跟着我,却又像是我在跟着父亲,我们俩都跟随着自己的目标,我们俩都跟着爱走。
[选取生活中典型的小事表现父子之情。]
积累拓展
毕淑敏《孝心无价》、孙君飞《牵着蜗牛的手散步》、邓康延《母爱的原野》
积累拓展
推荐阅读
?你要做什么呢
王安忆
①在我学琴的时候,一个唱歌的朋友带我去见一个拉琴的朋友。路上,他告诉我,那朋友琴拉得很漂亮,因为成分不好,屡次上调不成,投考文工团也终因政审不合格而不成。
②真倒霉啊!我叹息。此时,我亦在农村,亦在投考文工团。成分尚说得过去,问题则是业务能否及格了。
③我懵里懵懂地跟着唱歌的朋友拐进一条弄堂,走上一弯木楼梯,来到他家。他引我们走进一间亭子间,让我拉琴给他听。他很认真地看着我拉琴,听我拉完一支曲子,给我讲了些什么。讲的什么我全忘了。
一、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问题。
课后作业
④后来,他拉给我看,拉得很认真,拉完一支曲子,又给我讲了些什么。讲的什么,我也全忘了。
⑤最后,他帮助我处理了两支曲子,以应付招考。他讲了许多,我都记不得了。
⑥“每天练四个小时才好。”他对我说——这个,我记得的,他正伏在桌上帮我修改谱子。我不响。停了一会儿,我说:“我并不喜欢拉琴。”“那么,你喜欢做什么呢?”他回过头来看了我一眼,微笑着说,“你要做什么呢?”我不响。过后,我们告别了,走下了木楼梯。
⑦那样的年龄,莫名其妙地有着一肚子莫名其妙的情感,找不到出口,也是难受的事。于是,便写一些见不得人的诗,写一只娃娃,写隔壁的男孩……一切都写尽写完了,却还要写。实在没什么可写的了,忽然想起了那个人的那一句话:
课后作业
⑧"你要做什么呢?”
⑨很多日子过去了,很多悲欢成了往事。终于考上了文工团,自己明白不是拉琴的料,又不知自己究竟是做什么的料。无聊的时候,东想西想,偶尔会想起那个人,他微笑着对我说:
⑩“你要做什么呢?”
?后来,不知不觉地写起小说,被叫作“作家”。深感终于找到了与之合适的事情,终于有些事情可以做做。每日早起晚睡,煞有介事地写来写去,写完许多白纸和墨水。忙得很欢,心中不再有空处去乱找情感来排解了,倒是充实。
?然而,眼看着偌多的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切实可见的物质财富,科学家实践着新的技术革命,运动员赢得锃亮的金牌,让全世界抬头仰望五星红旗升起……
课后作业
看到自己忙来忙去为了一张白纸,真觉得空洞得可以,不着天又不着地。忽又茫然起来,想洗手不干。胡思乱想起来,有时又会想起那位萍水相逄的朋友,他微笑着转过头对我说:
?“你要做什么呢?”
?是呀,我要做什么呢?一个人总必须要做点什么,否则就更加空洞了。也只有这样了。只有这样做下去,既然一个人总要做点什么。不做什么,会平添烦恼。无事生非嘛!
?多少悲欢变成往事,往事又过去。淡了的淡了,忘了的忘了,不愿想的就不去想,不愿忘的就写下来。可是有一种东西是你没想而又没忘的,它像是被记忆的筛子误留下的一颗小小的微粒,躲在记忆的角落。
课后作业
?我再记不起那是一条什么马路,一弯什么样的楼梯,一间什么样的亭子间。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在哪里工作,现在怎样,还好吗,我只记得他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
?“你要做什么呢?”
?是啊,我要做什么呢?我总要做点什么吧!
1.
“你要做什么呢?”在文章中反复出现,请从结构上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呼应标题(点题);②线索分明,脉络清晰;③回环往复,层层推进。
课后作业
2.
阅读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那样的年龄,莫名其妙地有着一肚子莫名其妙的情感,找不到出口,也是难受的事。于是,便写一些见不得人的诗,写一只娃娃,写隔壁的男孩子......
(1)“莫名其妙”在一个句子中出现两次,请分析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前者强调原因复杂,后者强调情感复杂,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迷惘的青春期难以排遣又无法言说的复杂情感。
课后作业
(2)“写一些见不得人的诗”,如何理解“见不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处的“见不得人”是不能让人看见或知道的意思,表明自己当时的写作很幼稚,羞于让人看。
3.文中一再写到拉琴的朋友教给“我”的一些技巧,“我”都“忘了”“记不得了”,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用“忘了”“记不得了”和“只记得”形成对比;
②突出“你要做什么呢?”这句话在“我”心中的分量以及对“我”的影响。
课后作业
4.关于写小说这件事,文章??两段有看似矛盾的描述,请结合红色字体词语谈谈作者产生不同感受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觉得“充实”,是因为终于找到了与之合适的事情,终于有事情可以做做,心中不再有空处。觉得“空洞”,是因为跟那些创造财富、做出大贡献的人相比,自己的写作似乎看不到明显的价值,于是产生自我怀疑。所以两处并不矛盾。
课后作业
5.“你要做什么呢?”作者不断问自己,也在问每一个读者,结合文章和自己的生活,说说你从中悟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人应该有所作为,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不能无所事事;②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合适的职业;③人生应该有清晰的目标,并为目标而努力;④不管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乐观地面对生活,做出一番事业来。
课后作业
二、写作训练。
1.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塑造一个人物形象。
2.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记叙一件小事。
3.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写一个动物或植物,注意体现出“大”的感想。
以上题目任选一个,写一个片段。
课后作业(共26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
第1课时
6.
散步
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习目标
01
新知导入
02
助学资料
03
预习思考
04
初读课文
05
精读课文
06
跟踪检测
07
1.了解作家、作品,概括文章内容,积累精彩语言。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提高审美能力。(难点)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惜生命的思想感情。(重点)
学习目标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这样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
家是亲情的摇篮,是幸福的港湾。因为有爱,家才温馨,情才真切,生活也会因此而更加美好。下面,我们就一起陪同莫怀戚先生一家去田野散一散步,感受一下他们一家人在散步中流露出的浓浓的亲情。
新知导入
莫怀戚(
1951—2014)
,重庆人,作家。他的作品很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情趣,颇富人情味。作品有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花样年月》《诗礼人家》等。其中《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作者简介
助学资料
本文选自198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略有改动。作者写作本文时,他的父亲刚去世不久,照料父亲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失掉了生活目标,身体状况变得很复杂。做医生的弟弟私下说,母亲处在丧偶综合征中,需谨慎度过,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故有了一家祖孙三代散步的经历。后来作者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柯尔特对中国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还说在哺育儿女、赡养父母方面,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这引起了作者的感慨: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在感慨之余,作者以那次散步为基础,经过艺术加工,创作了此文。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
āo
)熬菜
(
áo
)熬夜
(
l=i)劳累
(
l-i)积累
(
l0i)果实累累
散
铺
(
sàn
)散步
(
sǎn
)散文
(
p%
)铺垫
(
p
)店铺
(
pāo
)泡桐
(
pào
)泡茶
熬
累
泡
辨别多音字
预习思考
蹲(
d%n
)蹲下
遵(
z%n
)遵守
密
密切
蜜
甜蜜
粼
波光粼粼
鳞
鱼鳞
嶙
怪石嶙峋
l@n
m$
辨别易混字
预习思考
熬:忍受,艰苦支持。
信服:相信并佩服。
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霎时:极短时间。
拆散:使家庭、集体等分散。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文中是使儿子受到委屈的意思。
粼粼:这里形容水的明净。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理解词义
预习思考
速
读课
文
思考1: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反映了什么主题?
思考2:本文的写作方法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妙处?
思考3:读完本文。你对本文的主题有哪些理解?
思考问题
预习思考
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思考这篇文章应该用什么基调朗读。
1.划分文章层次。
2.读课文,复述课文所讲故事。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第二部分(2-8):
开门见山,交代事件、地点、人物。
具体写一家人散步的经过。
第一部分(1):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通过初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弄清本文事件的四要素,即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有哪些人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时间:初春;
地点:田野;
涉及的人物:母亲、我、妻子、儿子;
事件: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去田野散步。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想一想,本文所记叙的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起因:母亲老了,春天到了,我劝她多走走;
经过: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母亲决定走小路;
结果:在小路上难走的地方,“我”
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一家人和乐融融。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通读本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本文的线索是散步。通读本文,我们看到了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理清文章的结构
总领全文
叙写过程
1
2
精读课文
品味第一部分
开头句起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并交代了本文的主要事件(散步)、地点(田野)、人物(“我”、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简洁明了,总领全文。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品味第二部分
“母亲老了,春天到了,我劝她多走走”,
从中体会到什么?可以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儿子?
从起因中体会到了亲情。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孝顺的儿子。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在道路的选择上,母亲先选择的是走什么路?后来为什么又发生了改变?这说明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
先选择走大路,后同意走小路;发生改变是因为孙子想走小路,她疼爱孙子,也相信儿子能够背他过去。从道路的选择上可见母亲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我”先选择的是走什么路?后来为什么又发生了改变?这说明“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儿子?
先选择走大路,后决定走小路;发生改变是因为要满足母亲对孙子的疼爱,同时也因为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背母亲走小路。从道路的选择上可见“我”是一个孝顺、有责任感的儿子。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如何理解上面句子中儿子所说的话?
儿子“突然叫起来”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孩子的话充满了童真童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明、可爱,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从上面的探究中,可以看出家庭中的四个成员分别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从文中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母亲
慈爱、善解人意
妻子
温柔、贤惠
我
孝顺、有责任感
儿子
聪明、天真可爱
家庭:温馨和谐、幸福美满、充满亲情……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我的母亲又敖过了一个严冬。
B.树上的嫩芽也蜜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C.后来发生了分岐: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D.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
D
【解析】
A项,敖一熬;B项,蜜一密;C项,岐一一歧。
跟踪检测
2.根据本课内容,填在下面语句方框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的母亲又□过了一个严冬。②母亲□□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③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着。
A.①度②无奈③生长
B.①拖②高兴③覆盖
C.①熬②信服③铺
D.①活②犹豫③滋生
C
跟踪检测
3.下列句中的“熬"字和“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意义不相同的一句是(
)。
A.写好报告,他又熬了一个通宵。
B.小米熬成的稀饭,吃起来真香!
C.小媳妇熬成婆。
D.回头想想,那年岁还不知怎么熬过来的。
B
【解析】“熬”稀饭的“熬”表示“煮”的意思。
跟踪检测
4.下列对红色字体词语的解释与语境不符的一项是
(
)。
A.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情趣;趣味。)
B.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人生的使命。)
C.后来发生了分歧。(意见不一致的地方。)
D.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D
【解析】
D项中的“委屈"在这里是“使儿子受到委屈”的意思。
跟踪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