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
第2课时
16.
猫
1.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文章叙事手法、首尾呼应和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重难点)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目标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猫》这篇课文,解决了文中的重点字词,梳理了文章的脉络结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深入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生动和心理描写细腻真实的写作方法与运用第一人称叙述,引起读者共鸣的效果。
学情回顾
1.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通过叙述我家三次________,最后猫都无一例外地_________的经历,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
2.了解文章结构
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____________。
第一部分写____________的故事。第二部分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____________的故事。第三部分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____________。
养猫
亡失了
三个部分
第一只猫
不幸亡失
难过自责
回顾练习
学情回顾
第一只猫死后,“我”
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第一句“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是难过的,但还不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
第二句“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表明作者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文的作用,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
第三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一个“永不”显示了作者态度的决绝,放在文章最后,既呼应了开头,又开拓了文意,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难过得多”。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
不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第三只猫。“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更感到难过的原因是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主观臆断,认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屈却无法辩诉,最后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从这件事中,“我”意识到光凭个人的好恶,带着私人的偏见去对待第三只猫是多么不公平,因而良心受到谴责,追悔莫及。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如何理解文中“我"的忏悔之情?
忏悔是出于良心的自责。而人们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因为不讨人喜欢,就常怀厌恶之心,一旦有事,就给它定罪,结果铸成冤案。因为猫常常望着鸟笼,就断定小鸟一定是被猫咬死的,这样的逻辑是荒谬的。“我”的武断,使黑白颠倒!在“我”看来,“我”和猫在这件事中的区别在于“我”能说话,它却不能;“我”处于强势,它处于弱势;“我"是施暴者,它是受虐者。一个弱小的生命就这样在“我”的强势话语权的围攻下、在强势暴力的追杀下含冤死去。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此种命运的又何止一只猫而已!中国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和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使得作者会由一只猫的死引出如此深切的悔恨,所以这份忏悔来的非常真诚而感人。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又由于主观臆断冤枉了第三只猫。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极自然地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的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文章开头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了“我”家养猫的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为全文定下基调。
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如何理解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由于小猫的活泼可爱,家人都很喜欢它,它也陪伴家人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给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表达了作者对小猫的喜爱之情。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对于第二只小猫,为什么家人每天都查问小猫好几次?这表现了家人对小猫怎样的感情?
因为这只小猫很活泼,不怕生人,家人怕它亡失,所以每天要查问好几次。这表现了家人对小猫的在意以及无比喜爱之情。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写小猫捉住了老鼠这个细节有什么作用?
说明第二只猫不但给家人带来了快乐,而且还是捉鼠的好手。一再写其讨人喜欢,是为下文蓄势。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既对前两次养猫的经历进行了总结,又为第三次养猫做铺垫;情感上,体现了作者失去心爱之物后感伤、难过的心情。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写三妹对第三只猫不太感兴趣表现了什么?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连一向喜欢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突出表现了这只猫性情不活泼,不讨人喜欢,为下文悲剧的发生做铺垫。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芙蓉鸟事件”,作者是怎样安排情节的。
作者按照“买鸟一凝望一被疑一蒙冤一受罚一真相”来安排情节。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揭开事件真相。这样安排使故事情节起伏有致,容易激起读者对这只猫的同情、怜悯。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比喻。对猫的暴怒、虐待,现在却成了刺“我”良心的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发现真相后的内疚和后悔。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体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全文的总结。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本文通过叙述我家三次养猫,最后猫都无一例外地亡失了的经历,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告诉人们,仅仅依靠一点可疑的迹象就主观臆断得出结论是错误的,依靠自己的强势和暴力随意惩戒只会伤害无辜。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猫
拒绝主观臆断
平等对待生命
第一只猫:活泼有趣,病亡→酸辛→想再养猫
第三只猫:忧郁、懒惰,蒙冤而亡→自责、愧疚→永不养猫
第二只猫:更活泼,更有趣,亡失→怅然、愤恨→久不养猫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作者郑振铎,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作品有小说《猫》、散文《海燕》等。
B.本文通过对三次养猫经历的叙述,抒发了“我”的不同情感,揭示了“我"对第三只猫亡失的内疚、自责之情。
C.本文还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做事不能凭主观臆断,否则不但会冤枉别人,也会给自己留下痛苦。
D.本文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借写猫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感悟。
A
跟踪检测
文本特色
1.抓住特征,描写生动
文中的三只猫,各有各的特点,令人难忘。第一只猫有趣、活泼,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这样的描写能引起读者的想象。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不仅乱跑,爬树,还扑蝴蝶:“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第三只猫则忧郁、懒惰,不像前两只猫那样喜欢玩游,常常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还烧脱了好几块毛,总而言之,不怎么讨人喜欢。通过这些描写,三只猫的不同特点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积累拓展
2.心理描写,细腻真挚
文中不仅写了猫,还写了人,尤其是人的所思所想。对于第一只猫,作者这样抒发自己愉悦的心情: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而对于这只小猫的死,“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第二只猫更得作者的欢心,对于它后来被人捉走,作者的心情是这样的:“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第三只猫一开始就不招人喜欢,收养它只是出于同情和对生命的爱惜。及至芙蓉鸟被咬死,作者很“愤怒”,并给了它一顿严厉约“惩戒”,没想到冤枉了它。作者反复诉说,将自己忏悔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文中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感情浓度,都表达得恰如其分。
积累拓展
3.构思巧妙,匠心独具
作者善于设置伏笔,首尾呼应,三个故事三起三落,层层推进,情节环环相扣,结构完整而严谨。如开头一句“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中间一句“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承上启下。文章末尾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前后呼应。
文章还设置了一些伏笔。如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生病和死亡;第二只猫生性活泼好动,不怕生人,“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预示它被人捉走的命运;写第三只猫不招人喜欢,又老爱凝望鸟笼,为其后来的被冤枉埋下伏笔。所有这些,在文中都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三个故事因此得以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显示了作者构思的巧妙,匠心独具。
积累拓展
夏丏尊《猫》
靳以《猫》
王鲁彦《父亲的玳瑁》
老舍《猫》
推荐阅读
积累拓展
白象
——
丰子恺
白象是我家的爱猫,本来是我的次女林先家的爱猫,再本来是段老太太家的爱猫。
白象真是可爱的猫!不但因为它浑身雪白,伟大如象,又因为它的眼睛一黄一蓝,叫作“日月眼”。它从太阳光里走来的时候,瞳孔细得几乎没有,两眼竟像话剧舞台上所装置的两只光色不同的电灯,见者无不惊奇赞叹。收电灯费的人看见了它,几乎忘记拿钞票;查户口的警察看见了它,也暂时不查了。
拓展阅读
课后作业
白象到我家后,慕法、林先常写信来,说段老太太已迁居他处,但常常来他们家访问小白象,目的是探问白象的近况。我的幼女一吟,同情于段老太太的离愁,常常给白象拍照,寄交林先转交段老太太,以慰其相思。同时对于白象,更增爱护。每天一吟读书回家,或她的大姐陈宝教课回家,一坐倒,白象就跳到她们的膝上,老实不客气地睡了。她们不忍拒绝,就坐着不动,向人要茶,要水,要换鞋,要报看。有时工人不在身边,我同老妻就当听差,送茶,送水,送鞋,送报。我们是间接服侍白象。
有一天,白象不见了。我们侦骑四出,遍寻不得。正在担忧,它偕同一只斑花猫,悄悄地回来了,大家惊喜。女工秀英说,这是招贤寺里的雄猫,说过笑起来。经过一个短促的休止符,大家都笑起来。原来它是到和尚寺里去找恋人去了,害
课后作业
得我们急死。
此后斑花猫常来,它也常去,大家不以为奇。我觉得白象更可爱了。因为它不像鲁迅先生的猫,恋爱时在屋顶上怪声怪气,吵得他不能读书写稿,而用长竹竿来打。后来它的肚皮渐渐大起来了。约摸两三个月之后,它的肚皮大得特别,竟像一只白象了。我们用一只旧箱子,把盖拿去,作为它的产床。有一天,它临盆了,一胎五子,三只雪白的,两只斑花的。大家称庆,连忙叫男工樟鸿去买新鲜鱼来给它调养。女孩子们天天冲克宁奶粉给它吃。
小猫日长夜大,两星期之后,都会爬动。白象育儿耐苦得很,日夜躺卧,让五个孩子纠缠。它的身体庞大,在五只小猫看来,好比一个丘陵。它们恣意爬上爬下,好像西湖上的游客爬孤山一样。这光景真是好看!
(有删改)
课后作业
白象的可爱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①长相可爱,
浑身雪白,眼睛一黄一蓝,非常特殊。
②恋爱时不像鲁迅的猫那样怪声怪气地叫,找了只斑花猫回来。
③育儿时特别耐苦,让五个孩子纠缠。
课后作业(共28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
第1课时
16.
猫
1.了解作者作品,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作者及其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变化,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并比较三只猫不同的特点和命运。(重难点)
3.感受爱心所带来的和谐境界,学会关爱动物,珍视生命。
学习目标
它披着一身黄白相间的柔软的毛皮,圆乎乎的脸上镶嵌着一对又圆又明亮的大眼睛,嘴的两旁长了几根长胡须,尾巴总是翘起来,一卷一曲的,样子十分有趣。它走路的时候几乎没有声音,抓起老鼠来却是身手敏捷。对,它就是我们喜爱的小动物——猫。今天就让我们感受一下郑振铎笔下三只情趣不同的猫吧!
新知导入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他的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
作者简介
助学资料
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猫》是郑振铎作品集《家庭的故事》的首篇,创作于1925年11月7日。20世纪20年代,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猫》正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出来的。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
ch=n
)相称
(
ch9ng)称呼
散
(
s3n)松散
(
sàn
)散心
称
辨别多音字
预习思考
恿
怂恿
勇
勇敢
诅(
z&
)诅咒
沮(
j&
)沮丧
阻(
z&
)阻拦
y7ng
绫
红绫
凌
凌辱
陵
陵墓
l@ng
怅(
chàng)怅然
胀(
zhàng)膨胀
辨别易混字
预习思考
懒(
l3n)懒惰
籁(
lài)天籁
蜷(
qu2n)蜷伏
倦(
juàn)疲倦
凝(
n@ng)凝望
疑(
y@)怀疑
衔(
xi2n)衔着
衍(
y3n)繁衍
街(
ji9)街道
辨别易混字
预习思考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绫:一种丝织品。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悲楚:悲伤凄楚,悲苦。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理解词义
预习思考
速
读课
文
思考1:作者一共养了几次猫?这几只猫的外形、性格各有何特点?
思考2:作者对这几只猫的感情有何不同?为什么?
思考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思考问题
预习思考
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朴实的风格,思考这篇文章应该用什么基调朗读。
1.划分文章层次。
2.画出文中重要的句子。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第二部分(3~14):
叙述我家养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一部分(1~2):
叙述我家养第二只猫的故事。
第三部分(15~34):
叙述我家养第三只猫的故事。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猫?这几只小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和各自最后的结局如何?
来历
外形
性情
在家中地位
结局
第一只猫
从隔壁要来的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很活泼
宠物(为它买铜铃)
病死
第二只猫
舅舅家抱来的
浑身黄色的
更有趣,更活泼
宠物(为它担心)
被一个过路人捉去了
第三只猫
张妈捡来的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毛之后,样子更难看了。
不活泼,忧郁、懒惰
若有若无,家人不喜欢,不大注意它
被我打伤致死
通过初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第一只小猫的?
表现了小猫怎样的特点?
作者主要是从外形和动作这两方面来描写第一只小猫的。(1)外形。“花白的毛”写小猫的毛色;“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小猫圆滚滚的体型。(2)动作。在“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表现了小猫的好动、有趣。
作者通过描写这些细节,抓住小猫的典型特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小猫的活泼、有趣。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本文重点写第三次养猫的故事,那么写前两只猫的故事的部分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不能。三次养猫的故事是层层推进的,写前两只猫是为详写第三只猫做必要的铺垫,也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只猫的命运在前两只猫的烘托、对比下更显悲惨,从而使主题表达更加鲜明。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1
2
3
精读课文
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作者从猫“刚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
一是自身的形态,刚来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品味第一部分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
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
园中乱跑”“不怕生人”
“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会爬树”“会捉鼠”,这是它的本领。
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品味第二部分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诅骂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
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
自私自利的一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不但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更表达了对第二只猫的喜爱和因猫丢失而心中产生的痛惜。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我”
根据什么判断是丑猫吃了芙蓉鸟?
①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②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品味第三部分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判断丑猫吃了芙蓉鸟,证据是否确凿?在这种情况下,“我”是怎样想、怎么做的?
不确凿。“我”
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愤愤地,以为惩罚得还不够快意。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
因为不喜欢它,而主观臆断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是被“我”打伤而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松驰
慰藉
天然气
崭露头角
记忆犹新
B.馈赠
涣散
座谈会
食不果腹
源远流长
C.精湛
遨游
俯卧撑
谈笑风声
通宵达旦
D.彰显
闲暇
水笼头
耳熟能详
真知灼见
B
【解析】A.驰—弛
C.声—生
D.笼—龙
跟踪检测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
B.“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妻看了死鸟,很难过,“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C.冰心就是受泰戈尔的《新月集》《飞鸟集》的影响,创作了很多三言两语的零碎诗句,并结成集子——《繁星》。这个《新月集》《飞鸟集》就是郑振铎翻译的。
D.世界最早对猫类的记载文献是中国西周时代《诗经·大雅·韩奕》,其中写到了“有熊有罴有猫有虎。”
D
跟踪检测
3.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字体的词语。
(1)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
惩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畏罪潜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处罚来警戒。
犯了罪怕受制裁而偷偷逃跑。
跟踪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