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
第1课时
8.
《世说新语》二则
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习目标
01
新知导入
02
助学资料
03
预习思考
04
精读课文
05
跟踪检测
06
1.了解《世说新语》,理解并积累文言词语。
2.反复诵读,直至背诵;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难点)
3.深入体会古人家庭文化生活的雅趣,体会古代儿童的智慧。
学习目标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我们国家,从古到今,出现过许多令人佩服、令人称赞的少年儿童:像四岁就知道礼让的孔融,五六岁就知道称象的曹冲,七岁就能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十二岁就做了宰相的甘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通过《世说新语》认识两位聪颖机智的古代少年。
新知导入
新知导入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他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作者简介
助学资料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该则出自《言语》篇,题目是编者加的。
《世说新语》主要记录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不完全符合史实。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篇,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二百多则,每则长短不一。《世说新语》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虽有标榜名士风度、崇尚清谈等消极因素,但也有些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残暴奢淫、表彰美德嘉行的记述。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俄(
0
)尔
雪骤(
zh8u
)
差(
chā
)可拟(
n#
)
无奕(
y$
)女
学习字词
预习思考
准确读出句子节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谢太傅①寒雪日内集②,与③儿女④讲论文义⑤。
①谢太傅(fù):即谢安(
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jiǎ)(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
②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③
与:连词。和,同。
④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⑤文义:文章的义理。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作用?
“寒雪日”写屋外冰寒雪骤,“讲论文义”写室内谈笑风生,营造了一种温馨、融洽、欢快且文化气息浓郁的家庭氛围。文字简洁却内容丰富,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人物、事件等。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俄
而
雪
骤,
不久,一会儿。
一会儿,雪下得急了,
“骤”字形象传神地表现了雪之急,突出了雪景的壮观,为下文的“咏雪”做铺垫。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公欣然①日:“白雪纷纷何所似②?”兄子胡儿③日:“撒盐空中差可拟④。”
①欣然:喜悦、高兴的样子。
②何所似:像什么。
③胡儿:即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
④差(chā)可拟(nǐ):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
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与之)相比。”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分析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胡儿以白盐撒于空中比喻白雪飘飞之态,突出了雪之色和下落之态,照应上文的“雪骤”,形象生动。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兄女日:“未若①柳絮因风②起。”公大笑乐。
①未若:不如,不及。
②因风:乘风。因,趁、乘。
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说像柳絮乘风起舞。”太傅高兴地笑了起来。
高兴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公大笑乐”这句话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太傅对以上两个比喻并未表示赞同或反对,只“大笑乐”,表现了谢家家庭聚会时欢快、轻松的氛围。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请赏析“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一比喻句的妙处。
将飘飞的雪花比作随风飞舞的柳絮,突出了雪花飘飞的轻盈姿态,同时引发人们对春天即将来临的联想,极具美感。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即公大兄无奕女①,左将军王凝之②妻也。
①公大兄无奕(yì)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
yùn),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②王凝(níng)之:字叔平,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
(谢道韫)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表判断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本文结尾句有什么含义?
结尾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强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你觉得哪一个更好?
后者更好,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盈的,“盐”
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
前者更好,因为大雪下得猛烈密集,只见雪粒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的样子。这样写更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古今异义词
词语
儿女
文义
因(风起)
古义
家中的子侄辈
文章的义理
凭借
今义
子女
文章意思
因为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1.判断句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也”表判断)
文言句式
2.倒装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
(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白雪纷纷所似何”)撒盐空中差可拟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空中撒盐差可拟”)
3.省略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寒雪日”
前省略了介词“于”)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即”前省略主语“兄女”)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咏雪》一文中哪些地方透露出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1)从“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外冰寒雪骤,屋内谈笑风生。
(2)从“公欣然”和“公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安与小辈们之间亲密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这篇文言文的写作特点有哪些?
1.叙事平实,语言精练
文章只是将谢家儿女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叙述出来,不做任何夸饰,语言十分精练。如文章首句短短十五个字,却包含了环境、人物、事件,内容十分丰富。
2.意蕴含蓄,耐人寻味
文中谢安对胡儿、谢道韫的咏雪句未作任何评价,只是“大笑乐”,而作者在文中也并没有直接表明态度,而是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就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写作技巧
精读课文
本文通过客观叙述谢家儿女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咏雪一事的始末,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露出谢家家庭生活的雅趣和轻松愉快、富有文化气息的家庭氛围。
古文主旨
课堂小结
咏雪
交代咏雪背景——寒雪日、内集、讲论文义
补写兄女(谢道韫)的身份——无奕之女,王凝之之妻
叙述咏雪事件
一问——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撒盐空中差可拟
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两答
(兄女)未若柳絮因风起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1.下列各项中红色字体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子女儿)
B.未若柳絮因风起(趁、乘)
C.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片刻)
D.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
A
跟踪检测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1)解释红色字体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
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称赞,赞许。
效法。
跟踪检测
(2)文章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老
父
在
太
丘
强
者
绥
之
以
德
弱
者
抚
之
以
仁
恣
其
所
安
久
而
益
敬。
(3)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第一次是问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贏得称赞的,第二次是问自己和元方父亲究竟谁效法谁。
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跟踪检测(共33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
第2课时
8.
《世说新语》二则
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习目标
01
新知导入
02
精读课文
03
跟踪检测
04
积累拓展
05
课后作业
06
1.了解《世说新语》,理解并积累文言词语,尤其是敬辞和谦辞。
2.学习课文摹景状物以及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重难点)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习目标
新知导入
准确读出句子节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陈太丘①与友期行②,期日中③。过中不至④,太丘舍去⑤,去后乃⑥至。
①陈太丘:即陈寔(shí)(104-186或187),字仲弓,东汉颍(yǐng)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曾任太丘长。太丘,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北。
②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③日中:正午时分。
④至:到,到来。
⑤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
⑥乃:才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过了正午(朋友)仍没有到,太丘丢下(他)而离开,离开后朋友才到。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开头两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情况,点明不守信用的是友人,而不是陈太丘,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元方①时②年七岁,门外戏③
。
①元方:即陈纪(129-199),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②时:当时,那时。
③戏:嬉戏,游戏。
(陈太丘的长子)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嬉戏。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这句话交代了什么?
“时年七岁”,表明元方当时年龄很小。正因为元方在“门外戏”,才与客人相遇,这句话既交代了对话的地点,又为下文写两人的对话做了铺垫。
客问元方:“尊君①在不②?
”
答曰:“待③君久不至。已去。”
①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②不(fǒu):同“否”。
③待:等待。
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您很久(您)都不到,已经离开了。”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元方回答客人的问话彬彬有礼。“待君久不至”明确点出父亲没有等候客人的原因。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②。”
①哉(zāi):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②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友人(听了)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试分析这句话的语言特色。
一个“怒”字,将友人蛮横无理的神情刻画得淋漓尽致。“非人哉”写出了友人粗俗鄙陋的性格特征。
友人言而无信,失约在先,不但不反省,反而怒责陈太丘,且言语粗野,可见友人是个无信、无礼之人。这为下文元方的反驳提供了依据。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元方曰:“君①与家君②期之日中。日中不至,则③是无信④;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⑤。”
①君:对对方的尊称。
②家君:对人谦称自已的父亲。
③则: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④信:信用,守信用。
⑤礼: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
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到了正午还没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节。”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句中的对话表现了什么?
面对友人的粗俗无礼,元方据理力争,指出友人的无信、无礼。元方先言“期日中”的前提,再指出友人无信、无礼的表现,有理有据,义正词严。在据理力争中,元方聪慧过人、明白事理的形象跃然纸上。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友人惭①,下车引②之。元方入门不顾③。
①惭:羞愧。
②引:拉,牵拉。
③顾:回头看。
友人感到羞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径直)走进家门,连头也不回。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文中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由“怒”而“惭”,表明友人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羞愧。“引”表明友人想向元方表示友好。由此可以看出,友人虽然不守信用、不讲礼节,但知错能改。“入门不顾"这一行为表明元方是个性情直率、爱憎分明的孩子。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结尾写到“元方入门不顾”,你觉得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请说明你的理出。
示例1:我认为这样做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已经认识到错误,感到羞愧,作为晚辈,元方应以礼待之。
示例2:我认为这样做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态度恶劣;元方以“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这是一种坚持原则的体现,同时也给了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这则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示例:
(1)从陈太丘和友人的行为,我们知道做人要言而有信。
(2)从元方的言行举止中,我们知道了做人要坚持原则。
(3)从友人的“惭”中,我们知道做人要知错能改。
(4)从友人的无理行为和元方的辩驳中,我们知道了做人要有礼。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同“否”)
字词句式
2.古今异义
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相委而去(古义:舍弃。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委任)
3.一词多义
去后乃至
(副词,才)
乃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动词,是)
家祭无忘告乃翁
(
人称代词,你的,你们的)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字词句式
4.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是.....”,判断句的标志)
(2)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
待君久不至(“待”前省略了主语“家君”)
去后乃至(“去”前省略了“太丘”,“乃”前省略了“友人”)
②省略介词“于”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应为“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这篇文言文有哪些写作特点?
1.语言精练,形象鲜明
文章开头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等关键词句,既交代了事件的起因,又塑造了“守信”与“不守信”的两个人物形象。文章结尾虽只寥寥数语,但字字生辉。“惭”“下车”“引”把友人知错就改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而“人门不顾”四字,把元方鄙弃“无信”“无礼”的那股倔强劲儿,描绘得恰到好处。
2.剪裁合理,详略得当
本文在情节安排上剪裁合理,详略得当。文章有意省略了陈太丘等待友人的经过,重点记叙了元方与友人的对话,刻画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和人物形象的特点。
写作技巧
精读课文
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的聪敏过人、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说明“礼”与信”的重要性,也告诫人们做人要讲诚信。
古文主旨
课堂小结
陈太丘与友期行
对话背景——友人无信
元方:针锋相对,据理驳斥
友人:无信,无礼
对话内容
对话结果——友人惭,元方入门不顾
聪慧明理
个性率直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解释下面加红色的字
太丘舍去(
)
(1)去
去日苦多(
)
离开
引吭高歌(
)
(2)引
下车引之(
)
太丘舍去(
)
(3)舍
舍己为人(
)
则是无信(
)
(4)信
信口开河(
)
过去的
放开
拉,牵拉
离开
牺牲
诚实,讲信用
随意,随便
跟踪检测
乘船
华歆、王朗俱①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②,歆辄③难之。朗曰:“幸④尚宽,何为不可?”后贼⑤追至,王欲舍⑥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⑦。既已纳⑧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⑨?”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俱:一起,一同。②依附:依靠,依托。③辄(zhé):就,便。④幸:幸亏,幸而。⑤贼:这里指作乱的人。⑥舍:扔掉,抛弃。⑦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原来我之所以犹豫,正是因为考虑到了这种情况。所以,……的原因。⑧纳:接纳,接受。⑨宁可以急相弃邪:难道就因为紧急情况而抛弃他吗?宁,难道。邪(yé),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积累拓展
【参考译文】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投靠搭船,华歆就认为这事难办。王朗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不可以?”后来作乱的人追来,王朗想抛弃搭船的人。华歆说:“原来我之所以犹豫,正是因为考虑到了这种情况。现在既然已经接受他的请求,难道就因为情况紧急而抛弃他吗?”于是仍然和开始一样携带着他、搭救他。世人用这件事来评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积累拓展
《世说新语·
德行》
《世说新语·
言语》
《世说新语·
方正》
积累拓展
推荐阅读
1.下列红色的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
B.太丘舍去
C.相委而去
D.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D
课后作业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点明了不守信用的是友人而不是陈太丘。
B.“俄而雪骤”中的“骤”字生动传神,表现出雪景的非凡气势。
C.“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的“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辞,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别人称自的父亲。
C
课后作业
3.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后面的题。
王蓝田①性急。尝食鸡子②,以筯③刺之,不寻,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④口中,啮⑤破即吐之。
谢无奕性粗强,以事不相得,自往数王蓝田,肆言极骂。王正色面壁不敢动。半日,谢去,良久,转头问左右小吏曰:“去未?”答云:“已去。”然后复坐。时人叹其性急而能有所容。
课后作业
王述转尚书令,事行便拜⑥。文度曰:“故应让杜、许⑦。”蓝田云:“汝谓我堪⑧此否?”文度曰:“何为不堪,但克让自是美事,恐不可阙。”蓝田慨然曰:“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⑨不如我。”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王蓝田:名述,袭爵蓝田侯。后文的“文度”为其子。②鸡子:鸡蛋。③筯(zhù):筷子。④内:通“纳”。⑤啮(niè):咬。⑥事行便拜:授官的诏书一下达就立即接受。⑦故:本来。杜、许:不详何人,应为当时两个有名望的人。⑧堪:能够胜任。⑨定:到底。
课后作业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于地取内/口中
B.啮破/即吐之
C.谢无奕/性粗强
D.事行/便拜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瞋(
)
(2)数(
)
(3)阙(
)
A
生气(发怒)
数落(责骂)
通“缺”,缺少
课后作业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鸡子于地圆转来止,仍下地以履齿碾之,又不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三则短文内容,说说王蓝田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鸡蛋在地上不停地转圈,(他)又下地用木鞋的齿去踩它,又没踩破。
既然说(我)能胜任,为什么又要谦让呢?别人说你超过了我,(现在看来你)到底比不上我。
王蓝田吃鸡蛋着急生气,可见他是个性急暴躁的人;他能容忍谢无奕的辱骂,可见他是个宽容的人;他受任尚书令而不谦让,可见他是个坦率、不虚伪的人。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