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语》十二章课件+素材(2课时,41+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论语》十二章课件+素材(2课时,41+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5 08:04:20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
第1课时
11.
《论语》十二章
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习目标
01
新知导入
02
助学资料
03
预习思考
04
精读课文
05
跟踪检测
06
1.了解孔子及《论(lún)语》的相关知识;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并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及名言警句。(重点)
2.理解文中关于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深刻道理;体会语录体散文言简意丰的特点。(难点)
3.联系自身实际,改进学习方法,提高个人修养。
学习目标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和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涉及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状况,反映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
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新知导入
新知导入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收弟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作者简介
助学资料
本文选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转型的时代。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制度的变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权力下逮(权力被下级夺取)、礼仪僭(
jiàn)越(超越本分)等现象,是孔子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社会根源。鲁国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是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特殊土壤。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论语(
l^n

愠(
y
n

逾矩(
y^
j&

罔(
wǎng

殆(
d4i

箪(
d1n

好之者(
hào

曲肱(
gōng

笃(
d&

学习字词
预习思考

读课

思考1:十二则语录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思考2:本文的写作体例是什么?有怎样的语言特色?
思考3:讨论一下本文内容对我们生活和学习的指导意义。
思考问题
预习思考
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乎③
?有朋④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⑤而不愠⑥
,不亦君子⑦
?(《学而》)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②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不亦说(yuè)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
④朋:朋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⑤知:了解。
⑥愠:生气,恼怒。
⑦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第一句讲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是认识过程,“习”是巩固过程,要想真正获得、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结合起来。
第二句讲交友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是人生一大乐事。
第三句讲为人态度。不被人了解却心无怨恨,心胸开阔,坦然自若,自求长进,这便是君子的风范。
句子解读
精读课文
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⑤:为人谋⑥而不忠⑦乎?
与朋友交⑧而不信⑨乎?传⑩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有没有竭尽自己的心力?
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①曾(zēng)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
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吾(wú):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
实指,即下文所说的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身:自己。
⑥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⑦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⑧交:结交,交往。
⑨信:诚信。
⑩传(
chuán):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具体讲自我反省的内容,突出了反省是自我教育、自我修德的方法和途径。指出了“三省”的具体内容:“忠”是做事之原则,“信”是交友之根本,“习”是学习之要领。
句子解读
精读课文
子①日:“吾十有五②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③

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顺从意愿,不越过法度。
五十而知天命④
,六十而耳顺⑤
,七十而从心所欲⑥
,不逾矩⑦
。”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不再感到迷惑,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①十有五:十五岁。有,同“

”,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⑥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⑦逾(yú)矩:越过法度。
逾,越过。矩,法度。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孔子认为人的思想境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升。孔子以六个时间点串起了一生的学习和修养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阶段;五十岁到六十岁是安身立命阶段,也就是不受外界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句子解读
精读课文
子日:“温①故②而知③新④,可以为⑤师矣⑥。”(《为政》)
①温:温习,复习。
②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③知:得到,懂得。
④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⑤为:动词,担任,充当。
⑥矣:语气词。表示陈述,相当于“了”。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温故而知新”重在“知新”。孔子强调在温习旧知识时有所发现,能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为师”,突出强调了“知新”的重要性。
句子解读
精读课文
子日:“学而①不思则②罔③,思而不学则殆④。”(《为政》)
①而: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②则: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④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⑤殆:疑惑。
⑥哉: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罔”“殆”两字准确地道出了“学”“思”偏废其一的危害。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并强调了要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
句子解读
精读课文
子日:“贤哉①
,回②也!一箪③食,一瓢饮,在陋巷,
别人不能忍受这种贫困,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有贤德的人,是颜回啊!”
人不堪④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雍也》)
孔子说:“颜回是个贤德之人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①哉: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②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③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也有用芦苇制成的。
④堪:能忍受。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将别人不能忍受陋巷的痛苦和颜回在陋巷的自得其乐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颜回的安贫乐道。本章末尾“贤哉,回也!”与本章开头呼应,再次表现了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赞扬。
句子解读
精读课文
子曰:“知①之②者③不如好④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⑤之者。
”《雍也》
①知:知道,懂得。
②之: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③者:代词,……的人。
④好(hào):喜爱,爱好。
⑤乐:以……为快乐。
孔子说:“知道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它为快乐的人。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指对知识的一般理解;“好之”则会有较大的热情投入;“乐之”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两个“……不如……”的句子,层层深入,突出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就学习而言,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句子解读
精读课文
子日:“饭①
疏食②
,饮水③,曲肱④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
不义⑤而富且贵,于⑥我如浮云⑦
。”
(《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①饭:吃。
②疏食:粗粮。
③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④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⑤义:合乎正义,指正当的手段。
⑥于:介词,对,对于。
⑦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比喻】将“不义”的富贵比作浮云,生动地论述了当追求富贵要以损害“义”为代价时,富贵就如浮云一样,不值一提,表现了孔子在“富贵”与“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也要坚守“义”的高尚节操。
句子解读
精读课文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
。择其善者②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在其中。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加以改正。”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本章强调正确的学习态度: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一个“择”字表明学习的关键在于自己要有主见,善于择其善者,改其不善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他人身上学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句子解读
精读课文
子在川上①曰:“逝②者如斯③夫④

不舍⑤昼夜。”(《子罕》)
①川上:河边。川,河流。
②逝:往、离去。
③斯:代词,这,指河水。
④夫(fú):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⑤舍:停留。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逝者”可指消逝的时光,也可理解为世间时刻变迁着的万物。用流水的日夜不停、一去不复返来比喻“逝者”,体现了时间的宝贵、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
句子解读
精读课文
子日:“三军①可夺②帅也

匹夫③不可夺志也。”(《子罕》)
①三军:指军队。
②夺:改变。
③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平民百姓不可以改变志向。”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孔子以三军之帅与匹夫之志作对比,一个“可”一个“不可”,态度鲜明地强调了志向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告诉人们一个人要有志向并要坚守志向。
句子解读
精读课文
子夏①曰:“博学而笃志②
,切问而近思③
,仁④在其中矣。”《子张》
①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笃志:坚定志向。笃,坚定。
③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④仁:仁德。
子夏说:“广泛学习并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古文探究
精读课文
“博学”
强调从各方面广博地学习,以拓宽知识面;“笃志”强调确立了志向就要坚守;“切问”强调要恳切地发向求教;“近思”是思考当前的事情。这一章阐述了治学之道,“博学”和“笃志”是基础,“切问”和“近思”是方法,能够做到这四点,就可以达到儒家所提倡、追求的“仁”了。这一章意在勉励人们要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地探求真理,勤学好问,联系当前实际去思考。
句子解读
精读课文
1.下列各项中红色字体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A.吾日三省吾身(自我检查)
学而不厌(满足)
C.饭疏食,饮水(吃)
曲肱而枕之(弯着胳膊)
B.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学而不思则罔(有害)
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解析】罔的意思是迷惑。
跟踪检测
2.下列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处理有误的一项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C.学/而不思/则罔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
跟踪检测
3.根据要求用《论语》十二章中的相关句子填空。
(1)假如外国朋友迈克乘坐“一带一路”专列来到郴州,你有幸作为学生代表致欢迎辞,于是你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开头。
(2)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记者招待会上曾经说过,即使中国发展壮大起来,也不会称霸,因为中国在近现代历史的惨痛遭遇中有深刻感受。正所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换句话也就是我们不想被侵犯,也不想侵犯他国。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说乎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跟踪检测(共29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
第2课时
11.
《论语》十二章
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习目标
01
学情回顾
02
精读课文
03
课堂小结
04
跟踪检测
05
积累拓展
06
课后作业
07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熟练背诵课文。
2.把握文章主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体会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重难点)
3.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身修养,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学习目标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这篇课文,解决了文中的重点字词,学习了文言文的词义、句意。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深入学习文言文的字词句式和思想深刻、富有哲理、语言简洁、生动传神的写作方法。
学情回顾
1.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字词句式
精读课文
2.古今异义
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泛指多次。今义: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
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糙,粗粝。今义:清除阻塞使通畅;疏通)
饭疏食,饮水
(古义: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今义: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三军可夺帅也
(古义:改变。今义:强取;抢)
字词句式
精读课文
3.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
(动词,了解)

温故而知新
(动词,得到,懂得)
为人谋而不忠乎
(wèi,介词,替,给)

可以为师矣
(wéi,动词,担任,充当)
字词句式
精读课文
人不知而不愠
(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温故而知新
(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
“才”)
博学而笃志
(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和”
“与”)
人不堪其忧
(代词,这种)

择其善者而从之
(代词,可译为“他们的”)
字词句式
精读课文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贤哉,回也(“?……也”表判断)
(2)固定句式
不亦说乎(“不亦……乎”,不也……吗,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3)省略句
人不知而不愠(“知”后面省略宾语“我”,“不愠”前面省略主语“我”)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字词句式
精读课文
6.成语积累
不亦乐乎:原指心里很高兴。现常用来表示程度极深(多用在“得”字后做补语)。
三省吾身: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三十而立:三十岁便能够自立于社会。指人开始走向成熟。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箪食瓢饮:用箪盛饭吃,用瓢舀水喝,旧指安贫乐道,也指生活贫苦。
字词句式
精读课文
疏食饮水:粗茶淡饭,饮食简陋。
乐在其中:指乐趣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形容自得其乐。
富贵浮云: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随时随地学习别人的长处。
择善而从:指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逝者如斯:意思是时光如同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逝。
不舍昼夜:不分白天和黑夜,夜以继日。
博学笃志:广泛地学习而且志向坚定。
字词句式
精读课文
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
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好处?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的好处有:
(1)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2)能以宽容之心对待别人,不苛责别人,使交往更融洽。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吾日三省吾身”
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的好处。
这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自我剖析、自我反省的表现。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不断净化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做人和求学方面都得到提高。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从第3章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学习和提高修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经过漫长的过程,要循序渐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提升自己。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孔子认为“学”与“思”是什么关系?
孔子认为,读书学习时,“学”与“思”缺一不可。“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不可偏废其一。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第6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塑造了颜回怎样的形象?
这一章主要写孔子赞扬颜回吃着简单的饭食,住在简陋的小巷,却能忍受贫困,不改变自己的乐趣的品质。寥寥几句就塑造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请你联系实际,说说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有何指导意义。
孔子认为,在“富贵”与“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也要坚守“义”。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充斥着诱惑。面对利益时,我们要以孔子的话为原则,以“义”为先,不义之财虽贫不取。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结合第9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这是可供学习的地方。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短处,这是值得自省的地方。对别人的长处,要加以学习并保持;对别人的短处,要加以警惕并戒除。这样,无论别人好坏与否,对自己都有益处,所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第二章中“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三个问句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这三个问句不能互换位置。因为这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及己的关系,表现了曾子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如果互换了位置,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不能更好地体现曾子的高尚品格。
文言文探究
精读课文
第四章中的“温故”和“知新”是并列关系吗?作者强调了什么?
“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关系,孔子在这一章中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在孔子看来,古代典籍及礼仪习俗等都为“故”,“故”自身不会产生“新”,温故而知新,强调“悟”,即思考。《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这表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并列关系,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
因此,孔子在这里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文言文探究
精读课文
本文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等方面,告诫人们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勤奋好学的精神;要学会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要有诚实守信、重视友情、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和珍惜时间的观念等。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论语》十二章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真知灼见
言简意深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1.解释下列句中红色字体词语的含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忠: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___________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殆:__________
生气,恼怒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诚信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疑惑
跟踪检测
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C
跟踪检测
文本特色
1.语言简洁、生动,极富概括性
本文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乎”“矣”“也”等语气词,使表情达意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且本文语言极富概括性,如“一箪食,一瓢
饮,在陋巷”仅九字便将颜回的清贫状态概括了出来。
2.隽永含蓄,富有哲理
课文所选的十二章语录,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等方面的内容,各有所指,语意含蓄,富有哲理,闪烁着思想的光芒,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至今仍有很强的借鉴、启示作用。
积累拓展
《论语》
《史记·孔子世家》
积累拓展
推荐阅读
1.翻译下面的语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择其善者而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
课后作业
2.“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这句格言强调的是做学问要善于思考。《论语》中表达同一意思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远道而来的朋友的欢迎。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说乎
课后作业
4.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经常引用古典诗文名句,这展现了他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人格魅力。在中央党校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主席就引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雍也》)来说明兴趣是激励学习的最好老师。
5.
与人交往,我们应该有君子风范。即使不被别人理解,也不要心存怨恨。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