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
第1课时
21.
女娲造人
1.理解并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神话的相关知识,感受神话的魅力。(重点)
3.复述课文主要情节,感受古人对人类起源的思考。(难点)
学习目标
中国古代有很多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逐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却还是津津有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捏土造人的神奇。
新知导入
袁珂(kē)(1916—2001),
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著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神话故事新编》《山海经校注》等。
作者简介
助学资料
本文选自《神话故事新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版)。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本文是根据古代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述改写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
chuàng)创造
(
chuāng
)创伤
创
省
(
sh-ng)节省
(
x#ng
)不省人事
辟
(
p$)开辟
(
b$
)复辟
辨别多音字
预习思考
揉
揉捏
糅
糅合
蹂
蹂躏
掘
挖掘
倔
倔强
崛
崛起
p0ng
r6u
蓬
蓬勃
篷
船篷
ju0
娲(
wā)女娲
涡(
w5
)漩涡
辨别易混字
预习思考
kān
堪
堪称
勘
勘探
延(
yán)延长
廷(
t@ng
)宫廷
概(
gài
)大概
慨(
kǎi
)慷慨
溉(
gài
)灌溉
y2
崖
山崖
涯
天涯海角
辨别易混字
预习思考
澄澈:清澈透明。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绵延:延续不断。
神通广大: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莽莽榛榛:莽莽和榛榛两个词均用来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理解词义
预习思考
速
读课
文
思考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思考2: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思考3:学习这篇神话故事有什么意义?
思考问题
预习思考
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朴实的风格,思考这篇文章讲了个什么故事。
1.划分文章层次。
2.画出文中重要的句子。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女娲决定在天地间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
第一部分(1~4):
第二部分(5~16):
第三部分(17~18):
写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写女娲把小人儿分成男女,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使人类得以世世代代延续下来。
划分段落
初读课文
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原因:感到孤独荒凉。
通过初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过程
揉团黄泥造人
挥洒泥点造人
男女婚配造人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故事中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神”性?
……
一天变化七十次
挥洒泥点造人
揉黄泥造人
“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
想象
大胆
奇特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故事中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人”性?
……
感到孤独
忙碌疲倦
自豪欣慰
“人”的心理、情感、活动
想象
真实
合理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理清文章的结构
造人原因
造人方法
繁衍办法
1
2
3
精读课文
课文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故事的起因,写天地开辟后,没有人类,世间显得荒凉、寂寞。
品味第一部分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第2段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有什么关系?
原野广阔,草木丛生,眼前的景象必然会增加女娲的孤独感。景物衬托人物心情,
引出下文女娲要在世间添点东西的想法。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这是一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描写女娲的心理活动;开启下文,引出女娲造人的情节。
第3段独句成段,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这一段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描写方法来描写女娲。塑造了一个活泼可爱、充满活力与创造力、孩子气的女娲形象。
第4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描写女娲?塑造了女娲怎样的形象?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女娲捏泥人用的泥为什么强调“黄泥”?
黄色与我们的肤色相符合,使故事更容易被人接受。
品味第二部分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第13段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表现了女娲怎样的精神?
时间顺序。写女娲夜以继日地工作,表现了她执着而忘我的工作精神。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女娲是如何解决人类繁衍问题的?
为解决人类繁衍问题,女娲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他们配合起来创造后代,再次突出了女娲的聪明智慧。
品味第三部分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找出并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
(1)滕条一
挥,就有好些活的人出现,大地上不久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2)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撒,泥点儿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
(3)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混黄的泥浆。
(4)接着一阵兴高彩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滕
错别字
改正
藤
撒
洒
混黄
浑
彩
采
跟踪检测
2.选词填空。
(1)人的身体虽然小,但________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相同。(据说
听说
传说)
(2)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本人已经____________了。
(
苦不堪言
疲倦不堪
心生厌倦)
据说
疲倦不堪
跟踪检测
3.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说说红色字体的词语指代的内容。
(1)她一心想把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至她的志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
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洒。
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
跟踪检测(共26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
第2课时
21.
女娲造人
1.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品味文中清新、质朴的语言。(重点)
2.体会联想和想象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难点)
3.感受女娲朴实、感人、伟大的母亲形象,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目标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女娲造人》这篇课文,解决了文中的重点字词,梳理了文章的脉络结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深入学习作者想象奇特、贴近生活和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
学情回顾
1.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这篇神话记叙了____________的全过程,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母亲形象,表现了远古时代人类对自身起源的好奇和探索。
2.了解文章结构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的顺序展开叙述。
女娲造人
勤劳
智慧
伟大
造人原因
造人方法
繁衍办法
回顾练习
学情回顾
“说也奇怪”是神话、童话等作品中常用的话。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
“说也奇怪”,即“说起来也奇怪”,就是说作者对于这件事也感到很诧异。在这里作者只是把自己当作一个陈述者,来陈述“小东西”被放到地面后的神奇变化,这样既可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又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使课文洋溢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使全文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二是女娲成功创造人类的高兴与满足。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使女娲这个核心人物变得非常鲜明。她是神通广大的“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但是她也有人的情感和人的情怀。广阔的天地,莽莽榛榛的原野,使神通广大的女娲感到非常孤独;“人”的成功创造使女娲体会到做母亲的欢喜和欣慰;晚霞里女娲的忙碌疲倦,表现出一位母亲的勤劳、伟大。女娲既有神的威力,也有人的情感与品格。
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刻画了一
个怎样的女娲形象?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虚构的,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作出科学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决这个问题,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象,还有神话故事存在吗?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研究。所以,这种想象力、创造意识正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可是”“单单”等词有何表达效果?
突出世间荒凉寂寞,为下文女娲造人做铺垫。
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据说”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表示推测语气,因为没有考证,仅是传说而已,表现了用词的准确、严密。
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作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此处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为“灵机一动”提供依据,体现出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
走呀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试分析这句话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动作描写。“掘起”“掺和”“揉团”等动词用得极其准确,将女娲造人的过程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表现了女娲创造人类时的认真。
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此处描写有什么作用?
“妈妈!”
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描写人类落地之后的神态和动作,体现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妈妈”的呼喊,使死寂的天地间有了生机,照应本文第2段内容。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神态描写。写女娲为自己创造的生物感到喜悦。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反复。写女娲为造更多的人而不停地工作,表现了她的勤劳和辛苦。
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拉”“伸”“搅”“挥洒”等词有何表达效果?
这一系列动词写出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体现出女娲的聪明智慧。
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洒,泥点儿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这篇神话通过对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的叙述,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自身来源的好奇和探索,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女娲造人
勤劳、智慧、伟大
造人原因:世间荒凉寂寞
造人方法
揉泥成团造人
繁衍办法:男女配合,创造后代
挥藤洒泥造人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对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心理描写)
B.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语言描写)
C.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动作描写)
D.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神态描写)
B
【解析】B项属于心理描写。
跟踪检测
文本特色
1.想象奇特,贴近生活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神话传说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就女娲为什么要造人、怎样造人、怎样造更多的人、怎样让人类繁行生息等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作者的想象虽大胆却合情合理,使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积累拓展
2.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人的诞生是文章写作的重点,因此文章对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而对人诞生前的世间的状况一笔带过。另外,在描写女娲如何造人时,因为第一种造人方法最能表现人类是如何诞生的,也最能烘托女娲的形象,所以文章浓墨重彩地描述了第一个人的创造过程及女娲以第一
种方法造人的工作过程;对第二种造人方法及如何让男女配合共同繁衍后代则只作了简略交代。
积累拓展
①《夸父逐日》②《精卫填海》③《后羿射日》④《嫦娥奔月》⑤《大禹治水》
⑥《刑天舞干戚》⑦《共工怒触不周山》
积累拓展
推荐阅读
女娲补天
袁珂
女娲创造了人类之后,许多年来平静无事,人类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日子。
不料有一年,不知道什么缘故,也许是神国出了大乱子,要不就是新开辟的天地还不够牢实,宇宙忽然发生了一场大变动。
看呀,半边天空坍塌了下来,天上露出些丑陋的大窟窿,地面也破裂成了纵一道横一道的黑黝黝的深坑。在这场大变动中,山林燃起了熊熊大火;洪水从地底喷涌出来,波浪滔天,使大地成了海洋。人类已经无法生存下去,同时又遭受到从山林的大火里逃窜出来的各种恶禽猛兽的残害。这日子是多么难过啊!
课后作业
拓展阅读
女娲看见她的孩子们受到这么可怕的大灾难,痛心极了。她没工夫去追究祸乱的成因,赶忙亲自动手,辛辛苦苦地修补天地的残破。
这件工作真是巨大而又艰难呀!可是女娲为了她心爱的孩子们的幸福,一点也不怕艰难和辛苦,勇敢地独自担负起了这个重担。
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拣选了许多五色石子,架起一把火,把这些石子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再拿这些胶糊状的液体,把苍天上一个个丑陋的窟窿都修补好。虽然仔细看还有点不一样,但远远看去,也就和原来的光景差不多了。
她怕补好的天空再塌下来,便又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只脚,竖立在大地的四方,当作天柱,把人类头顶上的天空,像帐篷似的撑起来。柱子很结实,天空再也没有坍塌的危险了。
课后作业
那时,中原一带有一条凶恶的黑龙在鼓动洪水,兴风作浪,危害人民。女娲便去杀死了这条黑龙,同时又赶走各种恶禽猛兽,使人类不再受禽兽的残害。
剩下来还有洪水的祸患没有平息。女娲便把河边的芦草烧成灰,堆积起来,堙(yīn)塞住了滔天的洪水。
这场大灾祸,总算给女娲一手平息了。她的孩子们终于死里逃生,得到了拯救。
这时候,大地上又有了欣欣向荣的气象,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依着顺序去而复来,该热就热,该冷就冷,一点也不出乱子。那些没有死的恶禽猛兽渐渐变得性情驯善。原野则长满了天然食物,只要花点力气,就可以吃个饱足。人类快乐地生活着,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选自《神话故事新编》,有删改)
课后作业
《女娲补天》这一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意愿?
【提示】从女娲补天、除猛兽、治洪水等内容可以看出,《女娲补天》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愿望。
【写作训练】《女娲造人》这一故事中蕴含的想象力和探索意识,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也是迫切需要的。请你发挥想象力,创编一篇科幻故事。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