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2 海陆的变迁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2 海陆的变迁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6-25 16:3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海陆的变迁》教学方案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的原因;
2.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魏格纳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2.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和生活必须具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大陆漂移的基本观点,认识大陆漂移的证据;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3.通过“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难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3.世界主要山系、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4.四季的形成。
课前准备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4.地球仪上贴上用橡皮泥贴成的六大板块模型;
5.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讲授新课】
复习提问有关大洲大洋的内容,重点是大洲大洋的分布,然后在黑板上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这个过程可以以小组形式完成。
一、沧海桑田
师:世界上的这些大洲和大洋是一直这样分布的吗?它们曾以怎样的面貌存在过呢?
生:学生讨论。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1.海陆变迁的证据
师:(课件展示)同学们看
“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
“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图和
“荷兰的围海大坝”图,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
生:学生边看边讨论。
师: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2.海陆变迁的原因
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海陆变迁的原因主要有三种,地壳运动、海平面的变化、人类活动,它们有什么不同呢?展示课件说明。
师: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7图“难道仅仅是巧合吗?”、图2.19“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20“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生: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就好像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
师: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大陆漂移学说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①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辅助教具──七大洲的轮廓图片;
②比赛:哪一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
③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2.15──大陆的漂移,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
生:分组演示,讨论总结。
师:对学生的演示和总结进行点评。
2.寻找证据
师:我们来寻找一下大陆漂移的证据有哪些呢?(展示课件)
(1)证据1——动物的相似性;
(2)证据2——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3)证据3——非洲、南美洲的化石相同。
师:(过渡)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大陆会漂移呢?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
三、板块的运动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地球科学研究的发展,大陆漂移之谜终于被揭开了。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是板块运动。一个新的学说“板块学说”应运而生。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从“大陆漂移说”发展起来的“板块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①用煮鸡蛋和茶鸡蛋对比,明确地球并不存在一张完整、坚硬的“壳”,用在地球仪上贴上用橡皮泥贴成的六大板块模型,直观的显示地表是由板块拼成的;
②(展示课件)出示六大板块图,让学生知道六大板块名称,为后面解释一些板块之间出现的地理现象作准备。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具体内容。
2.解释地理现象
师:(过渡)为什么如此划分?一个板块和另一个板块如何划分开?
生:学生讨论。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①把学生分两组,每组拿一套辅助课件:“可活动的平木板和干净的细沙和泥糊”;
②第一组:把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向两边拉木板,使木板断裂开来。观察泥糊及细沙的运动;
③第二组:在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从两边挤压木板,使两块木板的相交处,一边被另一边抬升,观察泥沙的运动。
生:学生分析讨论所看到的现象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第一组讨论结果:板块张裂,可看见泥沙下陷,板块分开、移位。
师:课件展示板块挤压和板块张裂的过程。
试用这一原理解释东非大裂谷、红海的形成(从陆地到海洋)的现象。
师:(教师总结、归纳)板块张裂运动,使非洲与亚洲的距离不断扩大,位于它们之间的红海范围也扩大。(课件展示)
板书: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的海洋出现(红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
第二组讨论:(结果)板块受挤压,地表隆起成山脉状。
试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解释
“喜马拉雅山形成的现象(从海洋到陆地)。
师:(教师总结、归纳)板块相向运动,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古地中海不断缩小,两大陆地受挤压力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于是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陆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板书:板块挤压运动→大陆与大陆靠近(古地中海缩小)→继续挤压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脉状(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块叠加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师:科学家们研究了很多自然现象,他们发现其中火山、地震分布是有规律的。课件出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明确中国在火山地震带中的位置。
师:(结论)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课堂小结】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