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单元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单元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25 16:5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春部编人教历史八下第1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练习及答案
第1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一、选择题
1、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演唱的那首藏族歌《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藏族人民的心声,其中的“驱散乌云见太阳”是指( 
 )
A.西藏和平解放
B.抗日战争胜利
C.解放战争胜利
D.新中国的成立
2、某班主办的黑板报有这样一段文字: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同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协议,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1951年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胜利进驻拉萨。这段文字反映的是(

A.设置驻藏大臣
B.和平解放西藏
C.修建青藏铁路
D.西藏自治区的建立
3、在朝鲜战争中,为掩护战友夺回阵地,舍身堵枪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是(

A.黄继光
B.罗盛教
C.董存瑞
D.邱少云
4、毛泽东曾兴奋地说:“我为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其中,“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指的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C.
“一五”计划的完成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5、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几乎在刚刚接触西藏问题时就考虑和决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然而,不久发生的“驱汉事件”使这一方针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动摇。尽管如此,综合考虑国内外各方面因素,毛泽东等领导人仍然把“政治解决”的选择放在首位,并最终决定以军事力量为后盾,采取和平谈判解决西藏问题。上述材料论述了解放西藏的(

A.背景
B.策略
C.过程
D.意义
6、重温历史,缅怀英雄,图中的人物是(

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劳动模范
B.抗日战争中的英雄
C.人民解放战争中的英雄
D.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
7、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这次土地改革(
)
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②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③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④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③④
8、新中国的成立……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它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始了一个新时代,中国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旧时代”与“新时代”分别是指(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B.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
D.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9、黄继光、邱少云有哪些我们值得学习的品质(

A.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B.为了朝鲜人民的安危不顾自己的生死
C.英勇牺牲,至死不渝
D.为了中国人民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10、20世纪50年代初,分到土地的农民们欢天喜地地说:“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材料表明土地改革(
)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
②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③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④使农民获得了解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1、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原因,西藏解放推迟至20世纪50年代初,至此,中国大陆实现了统一。西藏解放的方式是(

A.和平解放
B.武力攻克
C.民族区域自治
D.“一国两制”
12、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

A.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B.“联合国军”退回三八线
C.司令官麦克阿瑟被撤职回国
D.克拉克签订了停战协定
13、“精准扶贫”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始终重视“三农”问题的一贯原则。这一原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最典型的表现是(
)
A.
和平解放西藏
B.
进行抗美援朝
C.
实行土地改革
D.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
14、新中国成立是二战后世界上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版图,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对“新纪元”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民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B.开创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C.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15、一位战士写道:“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材料描述的这场战争的胜利(  )
A.宣告了美帝国主义在亚洲的彻底失败
B.为新中国的建设营造了安全的外部环境
C.使朝鲜半岛获得了统一
D.使新中国完全摆脱了美国的战略威胁
二、非选择题
1、一本杂志、一张报纸、两张照片,各自承载着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时代》周刊一直以其对中国革命的特殊关注而受到世人注目。1949年2月7日,毛泽东的图像首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见右图)。
材料二
右图是出版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九月二十二日的《人民日报》。其中两篇的标题是《中国人民政协开幕——毛泽东主席宣布会议任务》《【社论】旧中国灭亡了!新中国诞生了》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指出《时代》周刊选择毛泽东为封面人物时,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势。图中“民主统一”是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迫求,你认为其实现的标志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指出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
(3)假如你就在材料三图一现场,当时你会(

(4)请你为材料三图二中的领导人配音(

A.“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B.“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C.“我们再也不是被侮辱的民族,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D.“现在达赖喇嘛所领导的力量与班禅额尔德尼所领导的力量和中央人民政府之间都团结起来了”
对你作出的选择,你是如何理解的?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共和国的领导者们进行了许多艰辛而卓有成效的努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的果实。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按照《A》的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就是我们要实行土地改革的基本理由和基本目的。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1)材料一中“原来的土地制度”指什么?“A”处应当填写的内容是什么?
(2)从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实行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020春部编人教历史八下第1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练习及答案
第1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一、选择题
1、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演唱的那首藏族歌《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藏族人民的心声,其中的“驱散乌云见太阳”是指( 
 )
A.西藏和平解放
B.抗日战争胜利
C.解放战争胜利
D.新中国的成立
【答案】A
2、某班主办的黑板报有这样一段文字: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同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协议,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1951年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胜利进驻拉萨。这段文字反映的是(

A.设置驻藏大臣
B.和平解放西藏
C.修建青藏铁路
D.西藏自治区的建立
【答案】B
3、在朝鲜战争中,为掩护战友夺回阵地,舍身堵枪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是(

A.黄继光
B.罗盛教
C.董存瑞
D.邱少云
【答案】A
4、毛泽东曾兴奋地说:“我为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其中,“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指的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C.
“一五”计划的完成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答案】B
5、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几乎在刚刚接触西藏问题时就考虑和决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然而,不久发生的“驱汉事件”使这一方针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动摇。尽管如此,综合考虑国内外各方面因素,毛泽东等领导人仍然把“政治解决”的选择放在首位,并最终决定以军事力量为后盾,采取和平谈判解决西藏问题。上述材料论述了解放西藏的(

A.背景
B.策略
C.过程
D.意义
【答案】B
6、重温历史,缅怀英雄,图中的人物是(

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劳动模范
B.抗日战争中的英雄
C.人民解放战争中的英雄
D.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
【答案】D
7、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这次土地改革(
)
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②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③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④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8、新中国的成立……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它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始了一个新时代,中国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旧时代”与“新时代”分别是指(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B.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
D.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答案】C
9、黄继光、邱少云有哪些我们值得学习的品质(

A.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B.为了朝鲜人民的安危不顾自己的生死
C.英勇牺牲,至死不渝
D.为了中国人民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答案】C
10、20世纪50年代初,分到土地的农民们欢天喜地地说:“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材料表明土地改革(
)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
②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③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④使农民获得了解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11、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原因,西藏解放推迟至20世纪50年代初,至此,中国大陆实现了统一。西藏解放的方式是(

A.和平解放
B.武力攻克
C.民族区域自治
D.“一国两制”
【答案】A
12、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

A.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B.“联合国军”退回三八线
C.司令官麦克阿瑟被撤职回国
D.克拉克签订了停战协定
【答案】D
13、“精准扶贫”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始终重视“三农”问题的一贯原则。这一原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最典型的表现是(
)
A.
和平解放西藏
B.
进行抗美援朝
C.
实行土地改革
D.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C
14、新中国成立是二战后世界上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版图,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对“新纪元”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民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B.开创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C.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答案】A
15、一位战士写道:“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材料描述的这场战争的胜利(  )
A.宣告了美帝国主义在亚洲的彻底失败
B.为新中国的建设营造了安全的外部环境
C.使朝鲜半岛获得了统一
D.使新中国完全摆脱了美国的战略威胁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一本杂志、一张报纸、两张照片,各自承载着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时代》周刊一直以其对中国革命的特殊关注而受到世人注目。1949年2月7日,毛泽东的图像首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见右图)。
材料二
右图是出版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九月二十二日的《人民日报》。其中两篇的标题是《中国人民政协开幕——毛泽东主席宣布会议任务》《【社论】旧中国灭亡了!新中国诞生了》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指出《时代》周刊选择毛泽东为封面人物时,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势。图中“民主统一”是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迫求,你认为其实现的标志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指出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
(3)假如你就在材料三图一现场,当时你会(

(4)请你为材料三图二中的领导人配音(

A.“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B.“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C.“我们再也不是被侮辱的民族,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D.“现在达赖喇嘛所领导的力量与班禅额尔德尼所领导的力量和中央人民政府之间都团结起来了”
对你作出的选择,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1)形势: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国民党主力部队被消灭,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标志:新中国的成立。
(2)筹建新中国。
(3)①③④
(4)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共和国的领导者们进行了许多艰辛而卓有成效的努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的果实。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按照《A》的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就是我们要实行土地改革的基本理由和基本目的。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1)材料一中“原来的土地制度”指什么?“A”处应当填写的内容是什么?
(2)从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实行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1“原来的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制度。“A”处应当填写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目的: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3历史意义:废除了中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