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26 14:5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隋唐制度的
变化与创新
第七课
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庶人
西周时期:世卿世禄制
选官制度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时期
选官制度
标准
方式
西周
战国——汉初
汉武帝
东汉末年开始
隋唐以来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和征辟制
九品中正制
血缘
军功
德才
初才能、家世并重;后重家世
世袭
立军功
地方举荐、中央征召
地方举荐
九品中正制图
选官制度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时期
选官制度
标准
方式
西周
战国——汉初
汉武帝
东汉末年开始
隋唐以来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和征辟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血缘
军功
德才
初才能、家世并重;后重家世
考试成绩或才学
世袭
立军功
地方举荐、中央征召
地方举荐
考试
科举制
阶段
皇帝
发展的具体表现


隋文帝
分科考试
隋炀帝
设进士科
完 善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科举制
贡院内的号舍
科举考场
宋代科举考试图
唐代长安大雁塔成为当时考中进士者题名以显荣耀之处
元代进士题名碑
清代
皇榜
清代金榜
评价?
材料:“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消极影响:
1.明清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忽视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3.阻碍了近代科技的发展,也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选官制度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时期
选官制度
标准
方式
西周
战国——汉初
汉武帝
东汉末年开始
隋唐以来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和征辟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血缘
军功
德才
初才能、家世并重;后重家世
考试成绩或才学
世袭
立军功
地方举荐、中央征召
地方举荐
考试
选官制度
演变趋势:
1.选拔标准:
2.选拔方式:
3.选拔原则:
4.选拔基础:
由血缘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由地方举荐演变为中央考试选拔
由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趋向制度化,越来越严密。
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三省六部制
中央官制:
秦朝:三公九卿制
西汉:中外朝制
魏晋南北朝:三省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皇 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起草诏令
负责执行
封驳审议
凡军国大事、官员任免由中书省起草
门下省审议复奏
总决策
隋唐:三省六部制
作用:分工明确,彼此制约,提高效率,加强皇权
赋税制度
魏晋南北朝:
租调制与均田令
租:受田男子向官府缴纳的定量谷物。
调:缴纳定量的绢和布
均田令
北魏均田令的主要内容如下:男子15岁以上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年满70岁或死亡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露田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唐代均田制在继承前代制度的基础上,对贵族、官僚的受田做出了更具体的规定。贵族最多受田百顷,官员最多受田60顷。
魏晋南北朝:
租调制与均田令
唐初:
租庸调制
租:受田男子向官府缴纳的定量谷物
调:缴纳定量的绢和布
庸:纳绢或布代役,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魏晋南北朝:
租调制与均田令
唐初:
租庸调制
唐 天宝年间:
两税法
(评价)
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演变特点)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2.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3.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5.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魏晋南北朝:
租调制与均田令
唐初:
租庸调制
唐 天宝年间:
两税法
(评价)
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演变特点)
1.征税标准由人丁过渡到土地财产
(以两税法为标志)
2.服役由参加到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以两税法为标志)
4.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感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