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同步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同步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27 10:56:27

文档简介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前提问】
1.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3.唐朝时如何加强对西域的管理的?
4.简述唐蕃和亲的作用
5.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6.唐朝灭亡于
年,此后中国进入了
的分裂局面。
【知识清单】
一、隋朝(581-618)
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隋文帝),长安
2.统一:589隋灭陈
3.建设: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
4.评价隋炀帝:
(1)功:开通的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及运河沿岸的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确立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2)过: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伐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隋朝灭亡
二、唐朝(618-907)
1.建立:618年唐高祖李渊,长安
2.兴盛的原因:
(1)政治:隋唐统一了全国;隋唐的制度创新,中央集权制度的政治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2)统治者励精图治,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3)民族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人民交互交融,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
(4)对外关系:隋唐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3.兴盛的体现: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武周政治:武则天当政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
4.民族关系
(1)方式:战争、设置机构、和亲、会盟、册封
(2)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突厥、吐蕃、靺鞨
5.安史之乱(755-763)
(1)原因: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唐玄宗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
(2)影响:唐军许多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从此唐朝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6.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废唐建梁
三、五代十国
1.五代:黄河流域五个短命王朝(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2.十国:周边十个割据政权
【强化练习】
1.唐朝曾经强盛一时,8世纪中期之后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A.
农民起义
B.
武则天当政
C.
唐玄宗即位
D.
安史之乱
2.下面李白《少年行之二》诗中描绘的充满“万国衣冠,胡风洋溢”的城市是
A.
长安
B.
东京
C.
临安
D.
大都
3.运用“时间尺度”是历史学作为时间的科学的具体体现之一。所谓时间尺度,指的是研究者在观察、分析其研究对象时所采用的一种时间上的度量工具或方法。读下图,从更长的时间尺度审视,造成这一历史局面的主导因素是
A.
朋党之争
B.
藩镇太重
C.
安史之乱
D.
黄巢起义
4.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见,他特别重视
A.
对外交往
B.
民族关系
C.
任用贤才
D.
虚心纳谏
5.下图是唐初绘制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
(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这一壁画则用来研究古代哪—课题价值更大(

A.
民族文化
B.
经济状况
C.
妇女地位
D.
儒家思想
6.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①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
②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
③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
④都是因暴政而亡的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隋唐时期,在首都长安之外,隋炀帝和唐髙宗又经营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为东都。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权力平衡的需要
B.
边患局势的变化
C.
经济重心的转移
D.
城市人口的增加
8.《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
B.
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
C.
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
D.
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9.唐代在长安,胡饼已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异域美食,许多从西域传来的食品如毕罗、奶酪、黄油等食品越来越受到上流社会的喜爱。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府政策的引导
B.
经济重心南移
C.
民族交融的加深
D.
大运河的开通
10.如下图所示两幅犁的构造图片中,后一幅图片体现了农业的发展与进步,这种改进是在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11.著名史学家白寿彝教授论述隋唐与东南财富时提出:“隋炀帝开运河,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固然隋炀帝的初意是在游玩享乐,但时代的需要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出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的。”白教授所谈到的“新形势”是指
A.
江南已得到开发,需要加强南北联系与经济交流
B.
发动对高丽的战争的需要运输军粮
C.
农民起义爆发需要派军队镇压
D.
当时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前提问】
1.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及运河沿岸的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1)政治:隋唐统一了全国;隋唐的制度创新,中央集权制度的政治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2)统治者励精图治,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3)民族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人民交互交融,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
(4)对外关系:隋唐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3.唐朝时如何加强对西域的管理的?
对突厥进行战争,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册封回纥首领
4.简述唐蕃和亲的作用
促进了汉藏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5.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安史之乱
6.唐朝灭亡于
907
年,此后中国进入了
五代十国
的分裂局面。
【知识清单】
一、隋朝(581-618)
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隋文帝),长安
2.统一:589隋灭陈
3.建设: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
4.评价隋炀帝:
(1)功:开通的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及运河沿岸的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确立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2)过: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伐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隋朝灭亡
二、唐朝(618-907)
1.建立:618年唐高祖李渊,长安
2.兴盛的原因:
(1)政治:隋唐统一了全国;隋唐的制度创新,中央集权制度的政治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2)统治者励精图治,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3)民族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人民交互交融,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
(4)对外关系:隋唐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3.兴盛的体现: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武周政治:武则天当政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
4.民族关系
(1)方式:战争、设置机构、和亲、会盟、册封
(2)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突厥、吐蕃、靺鞨
5.安史之乱(755-763)
(1)原因: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唐玄宗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
(2)影响:唐军许多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从此唐朝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6.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废唐建梁
三、五代十国
1.五代:黄河流域五个短命王朝(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2.十国:周边十个割据政权
【强化练习】
1.唐朝曾经强盛一时,8世纪中期之后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A.
农民起义
B.
武则天当政
C.
唐玄宗即位
D.
安史之乱
【答案】D
【解析】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下面李白《少年行之二》诗中描绘的充满“万国衣冠,胡风洋溢”的城市是
A.
长安
B.
东京
C.
临安
D.
大都
【答案】A
【解析】从材料“李白《少年行之二》”“万国衣冠,胡风洋溢”中可以分析出,李白是唐朝诗人,因此李白诗中描绘的是唐朝都城长安的景象,故A项正确;B项是北宋都城、C项是南宋都城、D项是元朝都城,这都晚于唐朝,排除。
3.运用“时间尺度”是历史学作为时间的科学的具体体现之一。所谓时间尺度,指的是研究者在观察、分析其研究对象时所采用的一种时间上的度量工具或方法。读下图,从更长的时间尺度审视,造成这一历史局面的主导因素是
A.
朋党之争
B.
藩镇太重
C.
安史之乱
D.
黄巢起义
【答案】B
【解析】据图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并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对唐朝的社会经济破坏很大,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五代十国实质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故B正确;朋党之争是同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不同派别的争权斗争,与材料无关,A错误;C不是材料主旨,安史之乱是藩镇割据导致的;黄巢起义是唐末农民起义,使唐朝的统治分崩离析,名存实亡,但与材料藩镇割据的局面无关,D错误。
4.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见,他特别重视
A.
对外交往
B.
民族关系
C.
任用贤才
D.
虚心纳谏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见材料反映了唐太宗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这反映了他重视发展民族关系的执政理念,B项正确;A项,题干信息与对外关系无关,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对人才的选拔,排除;D项,题干未体现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执政态度,排除。
5.下图是唐初绘制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
(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这一壁画则用来研究古代哪—课题价值更大(

A.
民族文化
B.
经济状况
C.
妇女地位
D.
儒家思想
【答案】A
【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唐初绘制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表明,该壁画可以用来研究唐朝时期的民族文化,故A正确;“经济状况”在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故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文化,“妇女地位”与所给材料主旨不符,故C错误;“儒家思想”在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故D错误。故选A。
6.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①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
②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
③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
④都是因暴政而亡的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故①符合题意;秦朝修筑了长城,隋朝开凿了大运河,故②符合题意;秦朝的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秦朝被推翻。隋炀帝的暴政引发农民起义,最后隋朝被推翻。秦朝和隋朝都是因暴政而亡,故④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①②④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隋朝没有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故③不是共同点,因此BCD选项错误。
7.隋唐时期,在首都长安之外,隋炀帝和唐髙宗又经营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为东都。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权力平衡的需要
B.
边患局势的变化
C.
经济重心的转移
D.
城市人口的增加
【答案】C
【解析】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地位变得更重要,所以隋炀帝和唐髙宗又经营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为东都,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一现象和权力平衡无关而是由于经济因素造成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和边患局势的变化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8.《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
B.
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
C.
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
D.
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答案】B
【解析】材料“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实质上反映了汉族先进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向心力,故B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册封制度的确立”;材料反映的是双方通婚的情况,故C项错误;通过和亲,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不是加强唐朝对吐蕃的管辖,故D项错误。
9.唐代在长安,胡饼已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异域美食,许多从西域传来的食品如毕罗、奶酪、黄油等食品越来越受到上流社会的喜爱。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府政策的引导
B.
经济重心南移
C.
民族交融的加深
D.
大运河的开通
【答案】C
【解析】唐朝时期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的饮食传入长安城,主要是当时民族融合的不断加深导致,C正确;政府政策的引导不是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A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和大运河的开凿都有利于国内南北经济的发展,与材料中“西域传来的食品”信息不符合,B和D错误。
10.如下图所示两幅犁的构造图片中,后一幅图片体现了农业的发展与进步,这种改进是在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所沿用,后一幅图是曲辕犁,故C选项正确;材料中后一幅图片是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出现,而不是秦朝、汉朝、宋朝,故排除A、B、D选项。
11.著名史学家白寿彝教授论述隋唐与东南财富时提出:“隋炀帝开运河,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固然隋炀帝的初意是在游玩享乐,但时代的需要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出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的。”白教授所谈到的“新形势”是指
A.
江南已得到开发,需要加强南北联系与经济交流
B.
发动对高丽的战争的需要运输军粮
C.
农民起义爆发需要派军队镇压
D.
当时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与当时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有密切关系,是加强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故选A项;发动对高丽的战争不是新形势,故B项错误;农民起义爆发更不属于新形势,故C项错误;两宋之际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故D项错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