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会考篇目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
17课、《六国论》
一、 古今异义
1、其实(古:是两个词语,其:代词。实:实质,实在内容。/今:副词,表示所说的实际情况)
2、颠覆(古:灭亡。/今: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政府)
3、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4、后秦击赵者再(古:第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5、始速祸焉(古:招致/今:指速度快)
6、可谓智力孤危(古:智谋和力量/今: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7、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古:前例、旧事/今: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二、词类活用
1、日割月削(“日”“月”,名词作状语)
2、以地事秦(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
3、义不赂秦(“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4、不能独完(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5、李牧连却之(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三、一词多义
非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错误,不对)
3、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
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
或
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偶或)
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有的……)
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也许)
18课、《游褒禅山记》
一、通假字
父:通“甫”。
二、古今异义
1、非常:(古:这里指不平常。/今:今作程度副词,很,十分)
2、至于:(古:至,到。于,介词,引出到达的场所。/今:①达到某种程度;②行文中另提起一事)
三、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3、距其院东五里(东:名词作状语,往东)
4、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5、问其深(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6、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7、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指见到的景象)
8、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作名词,到来的人)
9、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指识其本名,这里用作动词)
四、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状语后置句)
5、不随以止也(省略句)
6、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表示因果关系)
五、一词多义
其
1、以故其后名之曰(代词,那,指褒禅埋葬之时)
2、距其院东五里(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识(代词,代“仆碑”)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它,代“穴”;后“其”:代词,那些,作“好游者”定语)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前“其”:代词,它,代后洞;后“其”:代词,代游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指古人)
7、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自己)
8、视其左右(代词,洞,洞壁)
9、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10、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11、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12、既其出(助词,无义)
21课、《项脊轩志》
一、词类活用
1、内外多置小门(名词做状语,在内外)
2、东犬西吠(名词做状语,向西面)
3、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做状语 ,用手,亲手)
4、垣墙周庭(名词做动词,砌上垣墙)
5、乳二世(名词做动词,哺乳,喂养)
二、特殊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句)
3、使(之)不上漏(省略句)
4、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22课、《五人墓碑记》
一、断句
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2、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4、去今之/墓/而葬焉
5、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6、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二、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有”同“又”)
2、敛赀财以送其行(“赀”同“资”,资财,钱财。读zī)
3、亦曷故哉(“曷”通“何”)
三、古今异义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古:“行为”是“行”和“为”两个词的连用。行:品行,名词;为,成为,动词。/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党羽/今: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
3、按诛五人(古:考查,查究。/今:压住,依靠等)
4、颜色不少变(古:面貌、容貌、脸色。/今:常指由物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5、 视五人之死(古:比较。/今:无此义)
6、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头颅,脑袋。/今:领袖)
四、词类活用
1、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名词作状语,当作奴隶那样)
2、去今墓而葬之(墓:名词用作动词,修墓)
3、其疾病而死(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4、为之声义(声:名词用作动词,伸张)
5、缇骑按剑而前(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6、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用作动词,出任巡抚)
7、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记:名词用作动词,作记)
8 、不能容于远近(远近:形容词用于名词,远近的人;远近的百姓)
9、 抶而仆之(仆:动词使动用法,使……倒下)
10、 安能屈豪杰之流(屈: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屈身)
11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哀,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哀,哀惜)
12 不复敢有株治(株治:动词用作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13 激昂大义(激昂:形容词用作动词,激动振奋)
14 荣于身后(荣: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得到荣誉)
15 尽其天年(尽:副词用作动词,享尽)
五、一词多义
义
1、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义愤,形容词)
2、为之声义/忠义暴于朝廷(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正义,名词)
为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从……看来,介词)
2、为之声义/谁为哀者(替,给,介词)
行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品行,名词)
2、敛赀财以送其行(走,动词)
3、其辱人贱行(行为,名词)
固
1、轻重固何如哉(本来,引申为“究竟”“到底”,副词)
2、斯固百世之遇也(实在,真是,副词)
六、特殊句式
判断句
1、即今傫然在墓者也。
2、斯固百世之遇也。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5、故今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6、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被动句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宾语前置
1、谁为哀者(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钩党之捕遍于天下(“之”字提宾)
状语后置句
1、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3、忠义暴于朝廷
4、荣于身后
5、不能容于远近
6、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7、忠丞匿于溷藩以免
8、令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9、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省略句
1、断头置(于)城上
2、投缳(于)道路
3、激昂(于)大义
4、扼腕(于)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