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
礼
记
》二
则
知识链接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它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有《礼运》《学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等。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三礼”:
《礼记》、《周礼》、《仪礼》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教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阐述。
知识链接
读准字音
嘉肴(yáo)
自强也(qiǎng)
教学相长(?zh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朗读文章,读准字音、节奏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结合注释,疏理文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美好的
不
味美
最好的道理
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所以
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同“说”,即傅说
《说命》,《尚书》中的一篇
同“敩”,教导
表示推测
再读文章,理清内容结构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短文探讨的是什么内容?
“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
的关系是什么?你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教学相长
课文中所说的“教学相长”,指教师自身的学习和他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既强调教育者自己要亲身学习,了解自己的不足,自我反省,同时强调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并努力改进。“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的。
思考:作者是如何来论述这一观点的呢?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类比推理,引出学习的重要性)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逐层论述“学”的好处,“教”的好处,由此得出“教学相长”的观点)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引用《兑命》中的话作为
佐证,进一步加强论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将玉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和人不学习,就不能懂得礼仪,不能成才相类比,更为生动形象。
句式特点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对偶。这样的句式不仅形式上比较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更能增强表意的效果。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关于“教”与“学”关系的短文,我们能获得怎样的启示呢?
其一,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任何学习者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学和教来提升自我。
其二,我们要重视实践。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就无法获得知识,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了。
《大道之行也》
读准字音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幼有所长(zhǎng)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
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
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施行
是
同“举”,推举
培养
所以
以……为亲
以……为子
父母
子女
同“鳏”,
老而无妻
老而
无夫
幼而无父
老而
无子
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的人
职分
女子出嫁
财物
厌恶
不一定
图谋之心
兴起
作乱害人
兴起
所以
从外面把门带上
用门闩插上
这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单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厌恶财物被丢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一定要据为己有;厌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家家户户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是从里面闩上。这就叫“大同”社会。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请你找一找文段中哪些句子是具体阐述“天下为公”的。
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分析:政权不是传给自己的子孙,而是传给有德有能的人,这些人是大家推选的,这就表明社会政权是共有的。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
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分析:社会上的所有人,不论你有怎样的亲人、不论你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不论处境如何,不论是男是女,大家一样亲,一样付出爱,得到爱,社会成员人人平等。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分析:货,财物,是一种社会财富,人们厌恶把财物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是占为己有,因为财富是大家的,人人珍惜。厌恶在共同劳动中不尽力的行为,但自己愿意出力并不是因为一己私利,这是为社会创造共同的财富。人人都能有这样的认识了,那么就不会再存私心,这就是“天下为公”。
理解“大同”的思想意义
孔子所说的“大同”究竟是何意?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形容文章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吗?
民主平等、幸福美好、安居乐业、公平博爱、诚实守信、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同”字表达了“共有”“平等”的含义。“大同”社会即是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安定平和的理想社会形态。
写文缘由
本文是孔子在参加鲁国国君年终祭祀大典之后,对子游说的一番话,孔子感叹:“大道施行的时候,是夏商周三代,我出生的晚,未能赶上,但对他们
心存向往。”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礼运》
社会动荡不安,人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在孔子所呈现的理想社会的背后,折射出的恰恰是令人失望的社会现实。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不”字的背后,藏着的是孔子的不满与失望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墨子:举公义,辟私怨。
王夫之:公天下,天下非一家之私。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林觉民: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孙中山: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
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瑰丽宏伟的社会蓝图。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而今,中国要和谐富强,古代先贤那种以天下为己任,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心忧天下,无私奉献的“天下为公”之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课后请同学们熟读并背诵这两篇小短文。不妨再去读一读《礼记》中的其他文章,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课后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