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二单元 单元复习课件(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二单元 单元复习课件(5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7-02 08:5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成立和巩固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和巩固单元导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经过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奋斗,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外部有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威胁;内部由于多年战乱,经济残破,困难重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铺平了道路。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地点:
1949.9
2、内容:
《共同纲领》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首都 代国歌 国旗人民
英雄纪念碑 公元纪年
北平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义勇军进行曲》:反映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激励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体现了居安思危,安不忘危的思想,使我们警钟长鸣。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纪念碑的时间 “三年以来”:解放战争。“三十年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一千八百四十年”:鸦片战争以来的民主革命。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议题:
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4、职能:
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5、意义:
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相 关 史 事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至此,作为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圆满完成其历史使命而载入史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群众生活的重要问题进行政治协商,并通过建议和批评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
新中国成立做了哪些准备??
体制准备:制订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组织准备: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并赋之以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职权。
事项准备:确定代国歌、国旗、首都、纪年方法;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课 后 活 动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2)中国人民经过100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3)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4)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二、开国大典:
6、时间、地点、意义:
1949.10.1
北京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54门礼炮齐鸣28响:54门礼炮寓指当时54个民族大团结,28响寓指1921年以来中共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相 关 史 事

7、中央人民政治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主要内容:是政府领导人就职。推选林伯渠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
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1951年,
阿沛?阿旺晋美。
(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
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三、西藏和平解放:
8、时间与人物:
结果:
意义:
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9月,
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1)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美国派兵侵略朝鲜。
1、历史背景(原因):
(3)美军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地区。
(4)美军第七舰队入侵我国台湾海峡。
(2)美军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
第2课 抗 美 援 朝
(5)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
中国派兵援助。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10.25
— 1953.7.27
中国人民志愿军
彭德怀
2、目的:
3、时间:
4、参战军队:
5、指挥者:
第2课 抗 美 援 朝
二个星期结束朝鲜战争,回美国过圣诞节。
到1951年5月下旬,中朝军队一起连续进行了5次战役,把敌军从鸭绿江边赶回三八线附近。
麦克阿瑟
4、美军指挥官:
5、美国人的梦想及破灭:
第2课 抗 美 援 朝
6、战斗英雄:
黄继光和邱少云
9、抗美援朝胜利的意义:
第2课 抗 美 援 朝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7、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
8、1953.7.27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
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第3课 土 地 改 革
1.土地改革的原因: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1)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直接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第3课 土 地 改 革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土地改革的经过:
(1)时间:
1950—1952年底基本完成
(2)地点:
广大新解放区
(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第3课 土 地 改 革
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私有制性质并没有变化)
(5)特点:
经济上保护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孤立地主阶级。
(6)具体做法:
(7)实质:
第3课 土 地 改 革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7亿亩土地和大量农具、牲畜和房屋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350亿公斤粮食的地租。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3.土地改革的结果:
第3课 土 地 改 革
4、土地改革的意义:
(1)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
消灭了地主阶级。
(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
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3)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
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这次土地改革,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并在政治上实行中立富农的政策。这样使中农放心,他们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也有利于稳定城市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孤立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
第3课 土 地 改 革
1.土地改革为什么要把地主
的土地分给农民?
第3课 土 地 改 革
(1)和平解放西藏。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2)抗美援朝。巩固了新生政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政策,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3)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政权进行了那些努力?各有何重要意义?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图: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台盟)
中国民主同盟
(民盟)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进)
九三学社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民革)
中国民主建国会
(民建)
中国致公党
中国共产党
中国农工民主党
(农工党)
执政
参政议政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
制度的探索复习
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民主政治建设也顺利进行,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出现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失误和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单元导读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1、原因:
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目的:
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时间:
1953年—1957年底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5、意义: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4、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①新中国成立,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②抗美援朝的胜利;
③土地改革的完成,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6、我国开展“一五”计划建设的重要条件有哪些?取得了哪些成就?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1)条件:
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①鞍山钢铁公司等三大工程;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③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④宝成、鹰厦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⑤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6、我国开展“一五”计划建设的重要条件有哪些?
取得了哪些成就?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2)成就:
(1)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②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③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时间、地点:
2、内容:
1954年9月北京
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真正反应人民利益的宪法,确立了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意义 :
土改后,农民、手工业者分散经营,影响生产发展,满足不了工业化建设需要。
第5课 三 大 改 造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原因:
形式:
组织分散的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参加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农业互助组
2、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5课 三大改造
三个阶段:
1953年开始,1956年结束
目的:
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性质:
社会主义改造
时间:
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第5课 三大改造
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二、公私合营
第5课 三大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是新中国初期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工商业中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为牟取暴利不顾国家和民众的利益。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营经济力量的增强,公私合营经济出现并有所发展。
公私合营的背景:
赎买政策。和平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第5课 三 大 改 造
对象:
资本主义工商业
时间:
1954年——1956年
特点:
公私合营
形式:
第5课 三大改造
1956年底;
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存在的缺点: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
意义:
“一五”计划主要是发展经济,是工业化的起步;三大改造是变革社会生产关系,是为了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原料、劳动力、资金等问题,即为满足工业化正常进行的需要而开展的。“一五”计划实施的时间是1953—1957年,三大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也就是三大改造发生在“一五”计划实施期间。
第5课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有什么联系?
对民族资本采取和平赎买,而不是像对官僚资本那样采取没收政策,是由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民主革命时期,它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它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2)我国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3)大多数工商业者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和平改造有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4)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历史上就形成了盟友关系。
第5课 三大改造
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为什么要采取赎买政策?
1、鸦片战争: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新中国成立: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
3、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新民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第5课 三大改造
近现代中国社会性质的三次转变: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历史背景、主要任务和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
第6课 艰难探索与建设成就
1956年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2、探索中的失误: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总路线:1958年
第6课 艰难探索与建设成就
(2)“大跃进”:
(3)人民公社化运动:
(4)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及出现问题:
第6课 艰难探索与建设成就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
1959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5)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及结果:
第6课 艰难探索与建设成就
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6)“七千人大会”:
相 关 史 事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工作会议。
二、文化大革命
1、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第6课 艰难探索与建设成就
2、时间:
1966——1976
3、指挥部:
中央文革小组
(陈伯达、康生、江青、张春桥、姚文元)
第6课 艰难探索与建设成就
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4、危害:
5、正义的抗争:
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等)针锋相对的斗争,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
第6课 艰难探索与建设成就
6、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1971年“九.一三事件”
7、四五运动:
为粉碎“四人帮”奠定群众基础
8、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四人帮:
时 间:
人 物:
意 义:
第6课 艰难探索与建设成就
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
1976年10月
华国锋、叶剑英等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标志着文革结束。
“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它的发动,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在探索中走了弯路。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世界历史总是在跌岩起伏的曲折过程中前进的。
9、“文革”的危害和教训:
第6课 艰难探索与建设成就
1、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项目。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6课 艰难探索与建设成就
三、建设成就
2、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好干部焦裕禄、好战士雷锋。
3、科技成就。
(1)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
(2)要立足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3)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4)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活 动 与 探 究
启示:
几次纠正错误的会议:
“八七”会议
遵义会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
(1)中共是伟大的党,有能力纠正自身存在的缺点和错误。
(2)坚持党的领导
活 动 与 探 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