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三历史二轮 三轮总复习重点突破 专题九 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思想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届高三历史二轮 三轮总复习重点突破 专题九 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思想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5-22 16:0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0张PPT)
[理框架·抓要点]
[关键信息]
1.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对世界文明
进程有极大地推动作用。
2.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主流
思想。古代思想对我国民族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
3.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成就辉煌灿烂,独树一帜,推动中国文明
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
4.中国古代史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教化功能,是一笔丰厚的
文化遗产。
5.中国古代教育为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适应了
封建统治需要,但对推动科技进步作用有限。
[明考点·知考情]
1.在全球化的今天,寻找中华民族的根无疑是当代历史界的
一大热点课题,而儒家思想又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亮丽的一
张名片。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研究儒家思想,寻找儒家思想
中优秀的元素无疑就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主题。从试题的切
入点看,高考试题突出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化这一主题,要
求从春秋战国、汉代、宋代、明清等时期分析儒家思想发
展演化的阶段特点及其原因。
2.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当代中国的崛起,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
视,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也有增加的趋势。
3.从考查的重点看,本专题重点考查古代科学技术、书法艺
术等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成就,科学技术中又重点考查四大
发明,相对而言其他科技成就以及古代文学则考查较少。
如2010年全国文综Ⅰ卷13题和Ⅱ卷15题不约而同考查了雕
版印刷术,这表明,应全面掌握各项文化成就,做到有备
无患。
4.从命题的切入点来看,科学技术主要考查基础性的知识,
很少上升到理论分析的层次,汉字与书画主要考查不同风
格艺术作品的特点,文学与戏剧的考查重点突出它们与社
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关系,要求理解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
关系。
5.从热点角度看,本专题主要与2010年世博会相联系,世博
会是全面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舞台,在中国逐渐融入
世界的历史大潮中,如何保护传统文化,成为摆在中国人
面前的重要课题。能够代表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将成为高
考考查的重点,比如,四大发明、汉字等。
6.结合社会热点,从社会转型、思想解放、和谐社会、以人
为本等角度进行命题;在呈现方式上将会以文字材料为主,
采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解决
历史问题的能力。
7.本专题有可能与历代主流思想、近现代史上的民主思想等
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命制大跨度的主观题。
一、重要的科技成就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1)造纸术
①发明: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成了“蔡侯纸”,这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②传播:4世纪至7世纪,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8世纪传到西亚;后来又经阿拉伯传到欧洲、非洲。
③意义:造纸术的发明,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2)印刷术
①发明:隋唐时已出现佛经等雕版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②传播: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埃及和欧洲。
③意义: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3)指南针
①应用:指南针在宋代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
②传播:13世纪,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
③意义: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4)火药
①发明: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在东京设立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
②传播:火药和火器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③意义: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
2.古代其他重要科技成就
学科 时间 发展表现 地位及影响
天 文 历 法 春秋 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 是世界公认的首次记录,比欧洲早600多年
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历法原则 形成我国固定的历法系统,比西方早160年
战国 《甘石星经》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西汉 “太初历” 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
太阳黑子的记录 世界上最早
学科 时间 发展表现 地位及影响
天 文 历 法 东汉 张衡对月食作了科学解释 世界上最早
唐朝 制订了《大衍历》 标志着我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僧一行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世界上第一次
北宋 沈括创制“十二气历” 有利于农事安排
元朝 郭守敬创制天文观测仪器,在全国范围内主持了规模空前的天文测量,编定了《授时历》 《授时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学科 时间 发展表现 地位及影响
地 理 东汉 张衡发明地动仪 是世界上最早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
西晋 裴秀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绘制出《禹贡地域图》 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 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明朝 《徐霞客游记》记述了石灰岩溶蚀地貌 比欧洲早约两个世纪
学科 时间 发展表现 地位及影响
数 学 东汉 《九章算术》 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南朝 祖冲之的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 比欧洲早近1 000年
祖冲之著《缀术》 成为唐朝及中世纪朝鲜、日本的教科书
学科 时间 发展表现 地位及影响
医 药 学 战国 扁鹊提出四诊法 成为中医的传统诊病法
《黄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定) 奠定了我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东汉 《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华佗发明麻沸散 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是后世中医的经典,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学科 时间 发展表现 地位及影响
医 药 学 唐朝 孙思邈著《千金方》 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唐高宗时编修《唐本草》 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吐蕃元丹贡布编著《四部医典》 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明朝 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 全面地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学科 时间 发展表现 地位及影响
农 学
  北朝 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学书籍
明朝 徐光启著《农政全书》 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

筑 秦朝 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
隋朝 宇文恺主持修建了大兴城
李春设计建造了赵州桥 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科技从西汉到元代领先于世界长达14个世纪,其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先进、国力强盛;其历史原因是前代文明的长期积淀;其政治原因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组织、支持、推动;中国古代科学家们的长期实践、勤奋钻研则是不可忽视的个人因素。中国古代科技虽然成就突出,但具有明显的经验性特点,只注重对实际问题的研究,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而西方的近代科技则发展成为自然科学,是一种实验科学,有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二、古代思想
1.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演变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我们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应是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一分为二,批判地加以继承。它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发挥过重大的作用。但它也曾成为统治者控制人们思想、实行愚民政策、阻碍科学发展的工具,对历史发展产生过消极影响。儒家学说中勤政爱民、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方法,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2.其他思想
(1)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墨子创立的墨家学说,韩非子创
立的法家学说,明末清初的反封建民主思想。
(2)唯物主义思想
战国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东汉王充的《论衡》
体现了无神论思想。
(3)唯心主义思想
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魏晋南
北朝佛教盛行,佛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
一、古代文学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由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决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中国古代艺术成就
1.书法
(1)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著名学者蔡邕是当时
有名的书法家。
(2)魏晋时期:钟繇把隶书转化为楷书。王羲之的书法代
表作有《兰亭序》等。
(3)隋唐时期:初唐欧阳询、盛唐颜真卿、中晚唐柳公权。
唐朝草书大家有“草圣”张旭和怀素等。
2.绘画
(1)春秋战国:长沙楚国遗址出土的《妇女凤鸟图》《御龙
图》,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帛画。
(2)秦汉:绘画艺术丰富多彩,有墓室壁画、帛画、木刻画等。
(3)魏晋南北朝:东晋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代表作有《女史箴
图》《洛神赋图》。
(4)隋唐:杰出的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唐朝的阎立本与吴道
子等。
(5)宋元:宋代风俗画日益增多。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
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
一、古代史学
春秋 《春秋》相传由孔子编订,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尚书》是夏、商、周三代一些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相传也由孔子编订
两汉 (1)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黄帝至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
(2)东汉班固的《汉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叙述了西汉一代的历史
北宋 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上起战国下至五代,记述了一千三百多年间的历史
二、中国古代的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孔子“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打破了
“学在官府”的局面,反映了奴隶制教育形式的崩溃和新的
教育形式的萌发。
2.封建社会的教育
(1)主要目的: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学而优则仕”)。
(2)学习的主要内容:儒学。
(3)发展历程
①“官学”
a.建立:汉武帝创建了中央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确立了中国封建官学制度。
b.完善:唐代科举制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北宋教育事业兴盛,王安石曾进行教育改革。
c.衰败:明清教育具有强烈的君主专制色彩。
d.衰亡:明清书院逐渐变为官办学校。
②“私学”
a.兴盛:唐后期私学的兴盛和北宋书院的兴盛与政局动荡、商品经济发展有关。
b.衰亡:明清书院逐渐变为官办学校。
  封建教育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1)教育的发展、知识的传播必然为科技进步创造条件。
(2)由于中国封建教育是以培养封建官吏、适应封建统
治需要为目的的,所以事实上它对科技进步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
1.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
(2)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科
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3)封建教育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为科技的发展提
供了人才条件。
(4)为“农本”思想服务的天文历法、医学、数学等受
到统治者的重视。
(5)广大科技劳动者积极进取、勤奋钻研的精神。
(6)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功不可没,科技成就的取
得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2.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
(1)中国科学技术自身的缺陷:满足于实际上的应用,没有
形成理论上探讨和深思的风气;中国古代学者形成了
“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妨碍对自然的研究;中国学者
缺乏必要的科学试验的传统训练。
(2)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
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
失去了应有的土壤。
(3)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
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阻碍了和工商业有关的科技的
发展。
(4)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如八股取士、文字狱等,
使大量知识分子误入了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对自然
界观察研究的歧途,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
的政治文化基础。
(5)教育的落后,不利于科学间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培养大
批人才。
总而言之,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近代科技出现的最
根本原因。
[例1]  (2010·南宁模拟)下面是《中国的世界纪录》中关于中国古代成果统计数据图,它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
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
C.传统手工业高度发达 D.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解析] 观察饼状图可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多集中在数学、天文、地学与农学方面,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关。
[答案]  A
1.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充分肯定了15世纪以前
中国古代科技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同时指出:“欧洲在16
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实指近代科学)……而中国却
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明清时期近
代科学未能在中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和君主专制制度的阻碍
B.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文化专制统治阻碍了科技和思想的发展
D.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根本原因,需要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是为了维护自然经济这一经济基础,文化专制是君主专制的表现之一,A项的表述符合“根本原因”这一要求,故答案为A。
答案: A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
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
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
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
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
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
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例2]  (2010·上海高考)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儒学的内容和特点,意在考查学生
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宋代理学强调
“理”是万物本源,心学认为“心”是万物本源,C正确;
A显然错误,可以排除;B、D是汉代儒学的特点,可以排除。
[答案]  C
2.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
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
现为 (  )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解析:材料反映了程朱理学主张气节、品德和人的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答案: D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个阶级和阶层
对文化的不同要求造就了不同的文学特色。
2.两汉时期,世家大族形成,带有贵族文学气息的文学
形式——赋出现。
3.魏晋时期,士族制度盛行,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对这种社
会现实的批判。民族融合形成高潮,使北方的民歌融入
了少数民族豪放的风格。
4.隋唐时期,唐诗各个阶段的风格迥异,深刻体现了唐朝
的兴衰历程。
5.两宋时期,国家处在分裂状态,盼望国家统一、怀念故
土的愿望在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宋代封建经济发
展,市民队伍扩大,适应市民需要的文学形式——词和
话本兴起。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明清的小说体现了这一
历史进程,尤其以《红楼梦》最为典型。
[例3]  (2010·安徽高考)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  )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
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
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解析] 本题考查茶的起源,意在考查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调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的能力。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不能认为茶的起源就是在晋代,B说法最为合理;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A说法错误;唐代有了关于茶的专著,说明茶的起源应早于唐代,C说法错误;神农氏是传说中的人物,关于其发现茶的传说史料价值较小,D说法错误。
[答案]  B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所体现的文学体裁成为宋代文学的主
流形式。这种文学主流形式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是 (  )
A.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文人队伍壮大
B.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队伍的扩大
C.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的产生
D.小农经济发展,农民的文化需求增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宋词是随着宋代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队伍的扩大,而成为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主要方式的。
答案: B
  中西方科技的不同及其原因
1.主要不同
不同点 中国传统科技 西方近代科技
产生
背景 传统农耕经济和专制体制下的产物 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结果,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对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研究
内容 属于应用科学,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研究重点是对事物及其内在规律的探索
不同点 中国传统科技 西方近代科技
研究
方法 中国主要利用传统的典籍整理和总结经验的方法,缺少实验 科学家注重科学实验和逻辑推理
科技
应用 主要服务于当地农业,未能有效地将其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巨大进步 科技成果能较快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了科技革命和社会的巨大变革
2.主要原因
(1)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发展;而中
国是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
(2)文化教育方面,早在13世纪,西欧各国便产生了一些综合
性大学;而中国的教育制度完全是为了培养皇权专制的奴
才,以儒学为教育内容,脱离社会实际。
(3)思想文化方面,中国从秦汉时期就实行严厉的文化专制
主义,明清时期更是登峰造极;而西方则经历了文艺复
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思想解放。
(4)政治方面,中国的封建专制极力限制和阻挠资本主义发
展;而西方的专制王权则是站在了资本主义势力一边,
奉行重商主义,从而推动了近代文化的发展。
[命题设计]
1.下图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科技发明占世界科技发明总量比
重图”。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科技发明数量占
世界科技发明总量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
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②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③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④政府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解题时,首先要结合图示明确明清时期(14世纪中后期至18世纪)中国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逐渐衰落),其次明确明清时期中国科技逐渐落伍的原因,注意结合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的时代背景分析。
答案: C
[命题素材]
一、2010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一句“要让老百姓生活
得更幸福、更有尊严”,成为了初春最温暖人心的话。
二、2010年7月13 日至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
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改革开放后第四次全国
教育工作会议的举办,绘就了未来10年国家教育改革
发展蓝图,吹响了加快教育发展的号角。这次会议是
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
会议,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胡
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
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今后一个
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
[知识链接]
1.中国古代
(1)思想
①道家老子主张“无为”。
②孔子提出“仁”,主张以德治民;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反对苛政。
③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2)政策
①历朝的重农措施(轻徭薄赋,保证生产劳动时间等)。
②历朝的限制土地兼并措施(如北魏、唐实行的均田制)。
③汉初的“无为而治”。
2.中国近代
(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建
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2)资产阶级
①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
②1924年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在民生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
(3)中国共产党
①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提出合理的土地政策,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②解放战争平津战役中争取北平和平解放,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中国现代
(1)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
(2)成功与失误
①建国之初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②“左”倾错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革”使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
③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解决温饱问题意义重大,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④党和政府实行的“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⑤新时期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4.近现代西方
(1)文艺复兴时的人文主义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
权说”。
(2)美国罗斯福新政中调整工业、农业,保障工人、农民
利益;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措施关注弱势群众和人民
就业。
(3)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出现。
5.苏联
(1)重视民生: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忽视民生
①“战时共主义”政策。
②斯大林模式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落后。
③美苏争霸,发展军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大。
[命题设计]
2.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闪烁着民本主义的火花。下列
思想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
①民贵君轻 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③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 ④民者,国之本也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没有体现民本主义。所以③被排除,只有C项正确。
答案: C
3.《梦溪笔谈》中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
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
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
首,谕之曰: ‘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范仲淹的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  )
A.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提供粮食,赈济灾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
“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可知范仲淹采取了社会救济的措施;从“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可知实行的是以工代赈的措施,因此答案为C。
答案: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