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三历史二轮 三轮总复习重点突破 专题七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演变与近代化的进程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届高三历史二轮 三轮总复习重点突破 专题七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演变与近代化的进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5-22 16:0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理框架·抓要点]
[关键信息]
1.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侵入,中国的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19世纪60~90年代,清王朝内部的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
虽没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开启了中国近代化道路。
3.随着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和阶级
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一条曲折发展
道路。实践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本无
从独立发展。
4.在近代中国,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曲折艰难。实践证明,只
有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发展社会主义
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明考点·知考情]
1.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影响,近几年考查的重点有所
转变,从过去单纯强调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到近几
年更加辩证地分析其影响,既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也要看
到其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对于洋务运动近几
年高考试题也重点强调其对于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方面的积
极影响,从正面评价洋务运动逐渐成为高考命题专家的共识。
2.对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则重点考查影响其发展的因
素,既包括促进其发展的因素,也包括阻碍其发展的因素,
比如,2010年浙江文综38题综合考查民国时期私人民族资本
的发展历程,包括发展状况、影响因素等。
3.从综合的角度看,高考试题主要从两个角度综合学科知识,
第一,从纵向上,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黄
金时期等阶段进行归纳整理,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
段特征;第二,从横向上,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
中国的民主革命形势、进步社会思想、社会生活的变迁联
系起来,考查经济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4.从中国经济发展史角度,考查古代、近现代各种经济成分
的成长过程和发生的各种变化及其影响;从近代化的角度
考查洋务运动及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化中的历史地位、贡
献;从全球史观角度考查中国近代化与西方近代化之间的
区别与联系;将本部分内容与政治、思想文化相联系进行
综合考查。
5.有可能用图表等材料创设新情景,设计新问题,命题更加
活泼,贴近生活。
一、自然经济的解体
1.原因
(1)近代企业的发展。
(1)列强对华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表现
(1)“纺”与“织”分离(洋纱涌入)。
(2)“织”与“耕”分离(洋布涌入)。
(3)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3.影响
(1)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1.趋势:逐步壮大。
2.原因: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扩大市场的需要及
本国政府的保护。
3.影响
①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
②但客观上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
主义的产生,推动了近代化进程。
三、洋务经济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2.口号:自强、求富。
3.表现:洋务派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如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等。
4.评价
(1)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
(2)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五、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加强经济垄
断地位,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六、新民主主义经济
1.产生: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经济建设。
2.发展:抗战时的“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
地政策和大生产运动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都促进
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几种经济形式的相互关系
(1)自然经济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阻
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其他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
都在瓦解着自然经济。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相互勾结、相互依赖、
相互矛盾。
(3)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封建经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主义
的夹缝中,具有革命性,同时又具有依赖性。
(4)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承受着中外反动势力的重重阻碍,
同时其发展也在日益改变着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
一、19世纪40年代后萌芽
1.思想: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
要求“师夷长技以制夷”。
2.政治:《资政新篇》最早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二、19世纪后半期的发展
1.经济
(1)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创办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
业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
(2)19世纪60~9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及初步发展。
2.政治:维新变法运动要求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建
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3.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4.文化
(1)洋务派建立新式学校,开展留学教育。
(2)戊戌变法期间开办新式学堂。
三、20世纪初的深入发展
1.经济: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政治: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
阶级民主共和国。
3.思想
(1)“实业救国”成为主要思潮之一。
(2)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4.文化:20世纪初废除科举制度,建立起近代教育体制。
四、20世纪上半期的曲折发展
1.经济
(1)民族资本主义在三四十年代逐渐萎缩,国统区经济趋向
崩溃。
(2)中共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
起来。
2.政治:中共领导人民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向
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3.思想: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思想,毛泽东思想成为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理论成果。
  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近代化是工业化以及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
1.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因素
(1)内在因素:“先天不足。”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技术力量薄弱,人才不足,观念落后。
(2)外在因素——三大政治障碍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西方列强依仗不平等条
约赋予的种种特权,占领了中国绝大部分市场,导致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始终不能得到正常、充分的发展。
②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长期遭到封建主义的压制、束缚乃至重重盘剥,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
③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民国时期,在中国资本中占有压倒优势的是官僚资本,民族工业无力与之抗衡。
2.历史地位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
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推动中国近代化进
程和社会经济发展。
(2)从政治上看,它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其力量的
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
同时也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
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
级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
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
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
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例1]  (2010·武汉模拟)19世纪40至70年代,我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特点包括 (  )
①都采用机器生产 ②都出现在通商口岸 ③都以追逐利润为目的 ④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
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19世纪40至70年代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概括能力。这一时期我国的近代工业包括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洋务企业中的军事工业的产品主要归清政府使用,不作为商品出售,不以盈利为目的,故排除含③的选项;近代企业并不是都在通商口岸,如安庆内军械所,故排除含②的选项。
[答案]  A
1.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天津
等沿海城市,其原因包括 (  )
①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②外资企业和
洋务企业的刺激和诱导 ③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④清
政府的大力扶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
解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清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压制政策,故排除④。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遭受列强侵略较早,自然经济也解体较早。同时,这些城市又是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集中的地区,有着技术、人才上的优势,而且交通便利。这些因素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A
1.从其产生来看,中国固有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打断,它是在
外来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
2.阻力大,不仅受到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固抵制,还遭到外国
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3.在阶级力量上,主要是一些买办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占主
导地位,在形式上是通过政权力量,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4.后天畸形:地区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沿海、长江流域的
主要城市;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近代化主要发生在思想、
政治领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较小。
5.中国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
[例2]  (2010·天津高考)“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  )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可知,近代天津城市化与每个时代(时期)的交通运输密切相关,B正确。
[答案] B
2.中国经济近代化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工业结构不合理。
导致中国近代重工业无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量赔款使清政府缺乏资金
B.清政府一直严厉禁止民间设厂
C.因周期长、利润小,民族资本家不愿投资
D.西方列强对中国矿产资源的掠夺和外资企业的激烈竞争
解析:西方列强对中国矿产资源的掠夺,使中国重工业的发展缺乏最基本的条件。A、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B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D
  中国近代化与欧美各国近代化的不同
1.中国政治近代化与经济近代化未能协调同步发展,政治
近代化始终滞后。
2.中国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抵制,还不断
遭到外来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
展缓慢、历经曲折。
3.中国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
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
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4.中国近代化缺乏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
和思想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
因此它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
军需到民用。
5.中国近代化发展不平衡。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工
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
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基础尤为薄弱;而且地区分布不平
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命题设计]
1.(2010·上饶模拟)《图说世界近代化》一书认为,下列
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依据
在于 (  )
①都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②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 ③都是对原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④都在客观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此题有一定的难度。英国圈地运动使农民失去生存之本,被迫向城市流动;清朝地丁银制度废除了人头税,对百姓的人身控制松弛,有利于人口自由流动。因此两者都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农业商品化,都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故①②④符合题意。③错误,英国圈地运动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入农村,它建立的是一种新型生产关系,清朝征地收丁银属局部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
答案: B
[命题素材]
  2010年4月30日,国家领导人在上海举行国宴,用张裕葡萄酒招待出席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的各国贵宾。
旧金山世博会到上海世博会,昭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见证了张裕的百年传奇。
张裕为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而推出的“1915世博金奖纪念酒”,限量发行1915套,每套均附编号证书。张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洪江说:“从1915年在旧金山世博会获得金质奖章,到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被选为国宴用酒,张裕与世博结缘95年。”
[知识链接]
1.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条线索(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萎缩—再生)、两个特点(从民族企业产生的社会环境和民族企业的特点分析理解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三大地位和作用(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层面探讨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四大因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的鼓励;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等)。
2.新航路的开辟
背景、过程(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影
响( 对欧洲、对世界)。
3.两次工业革命
起始时间、主要发明、主要特点、影响。
4.经济全球化
表现(科技革命、国际金融、市场经济制度、跨国公司)、本质(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促进、制约)、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命题设计]
2.费正清指出:“在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
……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
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
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切障碍
B.“一战”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已相当高
D.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毫无益处
解析:辛亥革命没有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它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但并没有为其发展扫除一切障碍,A、D错误;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C错误;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答案: B
3.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太平洋博览会,中国政府对这次博
览会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国展区设有农业馆、矿业馆、交通
馆、美术馆等。中国茅台酒、张裕酿酒公司“可雅白兰地”、
醴陵瓷器、苏绣等产品获金奖。中国共获得1211个奖项,在
全球31个参展国中独占鳌头,这是中国参加历届博览会所获
成绩最优秀的一次。以上材料说明 (  )
A.中国传统工艺品在世界上仍占一席之地
B.洋务运动取得了重大成就
C.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得到初步发展
D.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中国在太平洋博览会上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但获奖的产品多为中国的传统工艺品,如瓷器、苏绣等,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材料信息。
答案: A
4.1934年6月荣宗敬在一封信中说:“弟经营纺织业三十余年,
困难未有甚于今日者。外厂竞争,外货倾销,农村破产,纱
销呆滞,而所担负之统税、利息两项,年在千万以上。现状
如斯,何能持久?”你能从中得到符合史实的信息有(  )
①外国资本操控市场 ②国民政府收重税 ③农村手工业纷
纷破产 ④民族工业空前艰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体现了民族工业遭遇外国资本竞争,但未体现外国资本操纵市场,①错误;由“所担负之统税、利息两项,年在千万以上”可知②正确;由“农村破产,纱销呆滞”可知③正确;材料所述仅限于荣氏纺织业,不能扩大到整个民族工业,④错误。
答案: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