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三历史二轮 三轮总复习重点突破 专题三 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对外关系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届高三历史二轮 三轮总复习重点突破 专题三 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对外关系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5-22 16:0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理框架·抓要点]
[关键信息]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内
的中华民族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在历史上,我国虽出现过短暂的分裂,但统一是历史发展
的主流。
3.历史上民族间的战争存在着正义和非正义之分。虽存在着
民族战争,但民族间的和平友好交流是主流,各民族的频
繁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
4.长期以来我国古代对外实行开放政策,中外交流丰富了中
华文明,明清之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明考点·知考情]
1.将古代中国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及影响与当今我
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联系起来,认识正确的民族政策
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强盛中的重大作用,结合当
今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等时政热点考查古代有关民族关
系的史实。
2.辽政权实行“蕃汉分治”促进契丹社会的发展。这种从实
际出发、因俗而治的制度,与新时期的“一国两制”有某
些相似之处。
3.明清政府维护国家统一的一系列斗争,可与今天民族团
结、共同发展的民族政策相联系,从文科综合的角度命题。
4.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历代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等均有可
能成为命题热点,通过文物图片、文献资料等创设新情景
命制题目的可能性比较大。
5.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切入,考查中外交往对中外文明发
展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
一、历代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开明而灵活的民族政策,不仅可以促进社会和谐,而且是国家强盛的推动力,我们从唐朝前期的繁荣可论证这一结论。
二、少数民族的制度创新
名称 时间 内容 意义
蕃汉
分治 辽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官”管理契丹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南面官”管理汉人和渤海人 有利于民族融合和中原先进文化向北方边疆地区扩展。“南面官”的设置实际上是对汉族先进文化的肯定和保护
猛安
谋克
制 金朝 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八旗
制度 建州女
真至清朝 是在氏族狩猎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军政合一、兵农合一的社会组织 对女真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1)政治上:开发祖国边疆,扩大祖国疆域,推动祖国统一局
面的形成。
(2)经济上:提供大量动植物特产,丰富中华文明的物质文明;
接受并传播先进生产方式,实现本民族的封建化。
(3)民族关系上:以多种形式推动民族交流和融合,促进多民
族国家的发展壮大。
(4)文化上:从多方面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学、音乐、舞蹈等,
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健、豪迈等富有生机的新元素。
三、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1.先秦
(1)特征: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民族融合
第一次高潮。
(2)原因:各民族的交往;兼并战争的影响。
(3)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秦朝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2.秦汉
(1)特征: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和初步发展。
(2)原因:秦汉统一;汉族与少数民族的频繁交往;儒家大
一统思想的影响。
(3)影响:中华民族初步形成,汉人成为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3.魏晋南北朝
(1)特征: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第二次大融合高潮。
(2)原因:民族交往频繁;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共同的反
压迫斗争。
(3)影响:为封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4.隋唐
(1)特征: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迅速发展。
(2)原因:开明的民族政策;恩威并施的手段;民族友好交
往及民族关系相对稳定。
(3)影响: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5.五代、辽、宋、夏、金、元
(1)特征:民族融合第三次高潮。
(2)原因:民族之间的战争推动了民族交流;少数民族统治
者采用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汉族先进的生
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3)影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6.明清
(1)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中华民族最终形成。
(2)原因:国内各民族关系基本稳定,民族向心力进一步
增强。
(3)影响:中华民族大家庭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大分裂和三次大统一
1.三次大分裂
(1)春秋战国;(2)魏晋南北朝;(3)五代辽宋夏金 。
2.三次大统一
(1)秦汉;(2)隋唐;(3)元明清。
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1.民族战争
(1)掠夺战争:如匈奴在秦汉时的南下进攻。
(2)民族征服战争:如唐灭突厥,元灭南宋,清灭明等。
(3)平定叛乱战争:如乾隆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发动的叛乱。
2.友好往来
(1)和亲: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唐朝时文成公主、金城公主
分别嫁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尺带珠丹。
(2)边境贸易:昭君出塞后互市兴旺起来,南宋时的边贸,
明朝互市等。
(3)会盟:用和平的方式进行交往,如唐与吐蕃会盟。
(4)迁徙:元朝时大量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等
来到我国,他们和汉、蒙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
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3.经济文化交流
(1)秦朝:兴修灵渠,以沟通湘水和离水,便利中原和岭南
的经济文化交流。
(2)汉朝:张骞通西域后中原同西域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
密切;昭君出塞后中原与匈奴间的文化往来增多。
(3)唐朝:突厥与中原地区有贸易往来,成为沟通中原和中
亚贸易的桥梁;回纥建筑和一些装饰物有唐代风格;不
少汉人工匠在南诏传授技艺;文成公主入吐蕃带去多种
生产技术、医药书籍等。
(4)北宋:宋辽双方贸易兴旺。
(5)明朝:明后期,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贡
互市。蒙汉两族和平友好数十年。
(6)清朝:通过册封达赖和班禅、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
改土归流、设台湾府等,各民族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7)新中国: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从财力、人力和物力方面
给予支持。
  对中国古代民族战争的评价
  中国历史上所有民族战争都是内战,不具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性质。但有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之分,有进步性和反动性之分。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进行的战争都是进步的;各族人民为反抗剥削压迫而进行的斗争都是正义的。
对象 时段 交往史实
日本 秦汉 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东汉光武帝赐“汉委奴国王”金印给倭奴国;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
隋唐 日本多次派遣唐使;中日贸易往来频繁。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
明清 元末明初,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明政府限制私人海外贸易;戚继光抗倭,1565年基本肃清倭患
对象 时段 交往史实
朝鲜 秦汉 秦汉之际,燕、齐、赵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加强了双方的联系,其中的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贸易: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到朝鲜
隋唐 往来: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留学生最多(崔致远较著名),唐朝的许多城市中设有“新罗坊”“新罗馆”。交流: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铜、制瓷技艺等
对象 时段 交往史实
印度
半岛 秦汉 中国的手工业品(铁器、丝绸)和技术(养蚕缫丝技术、造纸术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隋唐 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以佛教为纽带;天竺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玄奘从陆路到天竺研究佛学,义净从海路到天竺研究佛学
对象 时段 交往史实
中、西亚 汉 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西传
隋唐 隋朝和波斯互遣使节,唐朝时,波斯人在中国开设“波斯店”;从唐高宗时起,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
元 元朝时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对象 时段 交往史实
欧洲 秦汉 东汉时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来到东汉,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隋唐 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节往还,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唐朝的丝绸、瓷器运往欧洲
明清 1553年,葡萄牙租占澳门;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与俄国展开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古代对外交往的阶段特征
秦汉
时期 以周边国家为主;以陆路为主,兼有水路;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具有单向性
隋唐
时期 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交往领域广泛;交往渠道众多;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具有双向性
明清
时期 由对外开放变为闭关自守;侵略与反侵略成为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
1.形式
(1)民族迁徙。魏晋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和
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等。
(2)联合斗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
压迫,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
(3)友好交往。在我国古代大一统的局面下,各民族在和平的
环境中友好相处,融合加速。如在唐朝大一统的形势下,
突厥等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加快。
(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
了民族融合。
(5)“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合。如唐太宗派人护送文
成公主入吐蕃嫁给松赞干布,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
郡王等。
(6)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春秋时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大
国兼并小国,诸侯国逐渐减少,各民族接触频繁。
2.基本特点
(1)团结友好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民族融合的重
要内容。
(2)民族融合的中心内容是扩大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
的影响,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3)民族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统一也同样促进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体现了历史进步,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
展的动力之一。
(4)各民族的融合,不断充实丰富了中华民族这个统一体。
[例1]  (2010·全国卷Ⅱ)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撰《燕宾馆》诗中说:“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自注:“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酌酒相劝。”从中可以得知 (  )
A.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
B.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
C.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
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
[解析] 本题考查宋金关系及重阳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综合分析能力。A项不符合材料本意;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说法错误,重阳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在三国时期已有重阳赏菊的风俗。
[答案]  D
1.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这样的现象:中原汉族人穿胡服和游牧
民族的靴子。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  )
A.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
B.民族大融合促进国家统一
C.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不断充实着中华民族
D.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先进文明所同化
解析:材料所述为唐朝时的社会生活现象。材料体现了少数民族服装对中原汉族人的服装产生了影响,即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不断充实着中华民族,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也未涉及国家统一,更没有涉及民族征服问题,A、B、D三项均应排除。
答案:C
1.条件
(1)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达。
(2)对外交通畅通。
(3)政府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等。
2.途径
(1)官方和民间贸易途径,对外贸易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
(2)官方派遣留学生和使节,隋唐时期表现较为突出。
(3)宗教传播,如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利玛窦来华等。
(4)战争,如隋炀帝对高丽的战争、成吉思汗的远征等。
3.特点
(1)贸易经历了由陆路为主向海路为主的转变。唐朝前,主
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同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与
交流;唐朝后,海路交通在对外交往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
(2)我国古代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因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
响,中国的对外交往向奉行重义轻利、“以和为贵”的价
值观,如明朝郑和下西洋密切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3)从交往内容及途径看,内容丰富,渠道众多。如官方派
遣使节和留学生、官方和民间的贸易往来、宗教传播等。
(4)对外关系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锁国。汉朝至明朝前期的
一些封建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清实行“闭关
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我国日益落后于世
界潮流。
[例2]  (2010·四川高考)丝绸之路是汉代中外交流的见证。下图中①所示中国通往南亚、中亚的交通要冲是 (  )
A.葱岭    B.玉门关 C.大宛 D.安息
[解析]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丝绸之路经过河西走廊出阳关、玉门关分南北两道在疏勒会合,越葱岭往西到大月氏、安息、大秦,往北到大宛、康居。图中①所指的山是葱岭,故A正确。
[答案] A
2.明朝初期,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
和地区;清朝时,设广州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的
一切事务,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上述现象反映中国古代
对外交往的历史趋势是 (  )
A.先海路贸易,后陆路贸易
B.对外贸易以官方贸易为主
C.加强联系,互相学习
D.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
解析: A项叙述不符合史实。B项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之一,但不是历史趋势。C项是对外交往的启示,也不是历史趋势。郑和下西洋是对外开放的表现,而清朝设置广州十三行,是闭关锁国的表现,故选D。
答案: D
  近现代中国的民族思想和政策
1.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1)提出:1905年。
(2)内容:民族自求解放,推翻清朝,民族平等。
2.新中国的民族政策
(1)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2)原则: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巩固了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
[命题设计]
1.人民币是我国现行流通货币。中国人民银行1955年发行第
二套人民币,票面上采用了汉、蒙、藏、维四种民族文字,
1962年发行第三套人民币,票面上开始采用汉、蒙、藏、
维、壮五种民族文字,至今人民币的票面上依然是这五种
文字。透过人民币票面的文字,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
是 (  )
①民族平等原则 ②少数民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③民族区域自治 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解析:从题目提供的图片和文字可以得出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信息。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在1958年以后,因此排除②。
答案: C
[命题素材]
一、国务院新闻办2010年7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西部大开
发10周年新闻发布会,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
已经取得显著成效,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一改
滞后的局面,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9%,主要宏观经
济指标10年间都翻了一番以上。
二、2010年8月1日,青海省委、省政府举行大会,欢迎
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以及北京、上海等省市的102名
援青干部,这些干部的到来标志着中央对口支援青
海藏区工作正式启动。第一批援青干部,北京、上
海等6个省市选派39名,中央和国家机关26个单位选
派50名,13个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选派13名,共102名,
平均年龄41.3岁,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具有研
究生学历的43名,占42.2%。
[知识链接]
1.古代: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商鞅变法,都江堰、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丝绸之路,汉唐时的长安等城市
(与宋朝以后的城市比较)。
2.近代:金田起义(背景)、遵义会议(背景、内容和意义),
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影响)、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抗战后
重庆谈判(背景、内容及意义)。
3.现代:四川是率先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地区之一。
[命题设计]
2.清初加强对西藏统治的措施中,不包括 (  )
A.确认达赖和班禅在西藏的地位
B.规定达赖和班禅的“转世”须经中央政府册封
C.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D.规定西藏的管理权由达赖和班禅轮流掌握
解析:达赖和班禅是西藏地区的宗教领袖,他们同驻藏大臣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故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答案: D
3.小说《开唐》中写道:“邓远公眯起眼,一字字照着那纸
上念道,‘边庭之事,国之重务也……自高昌援首以来,
西胡归心。然异种之人,多有翻覆……今朝廷特置西州重
镇,以备边防,专敕武德以来,天下流死亡匿之徒,往戍
西州……’念毕笑道:‘李世民这小儿却也有些本事。’”
文中“西州重镇”是指 (  )
A.西域都护府     B.安西都护府
C.北庭都护府 D.忽汗州都督府
解析:注意题干中“开唐”“高昌”“李世民”等信息。西域都护府设立于西汉时期;忽汗州都督府设在东北;北庭都护府为武则天所设。
答案: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