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三历史二轮 三轮总复习重点突破 专题十五 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届高三历史二轮 三轮总复习重点突破 专题十五 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5-22 16:0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理框架·抓要点]
[关键信息]
1.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格局发生了三次变化。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使人类活动范
围具有世界性,有利于各地域文明的碰撞和交融发展。
3.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这两大趋势具有“双刃剑”的作用。
[明考点·知考情]
1.提供新材料或新情景,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
发展。
2.以中国与各区域经济集团的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当今世
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
3.以新情境切入考查一些概念的联系和比较,如世界市场形
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现象的比较,“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
织的相关内容的比较。
4.提供新材料或以当今热点问题切入考查全球化问题,如全
球化过程中各国遇到的新问题;反全球化运动;要特别关
注应对措施。
一、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1.原因
(1)最早发生和完成工业革命。
(2)拥有最广阔的殖民地。
2.表现
(1)19世纪中期,煤、钢铁、纺织品超过美、德、法三国的
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处于垄断地位。
(2)纺织品等畅销世界各地,成为主要“供货商”。
二、美国逐渐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1.原因
(1)客观环境优越:市场广阔、政局稳定、远离战争。
(2)第二、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3)自我调整能力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垄断组织,大
危机时期的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对经济的进一步干预。
(4)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发横财。
2.表现
(1)19世纪末,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2)一战后,经济实力世界第一。
(3)二战后,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确立
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三、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1.原因
(1)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
(2)美国经济进入“滞胀”阶段,发展相对缓慢。
2.表现
(1)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崩溃。
(2)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世界经济格局不断演变的启示
  要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要克服社会生产的盲目性,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要适时进行改革,不断调整生产关系;要时刻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一、萌芽
1.时间:15~16世纪。
2.原因:新航路开辟,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
3.影响: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日益成为一个联系
紧密的整体。
二、第一次浪潮
1.时间: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英、法、美、德等国进行殖民
扩张,亚非拉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出现经济全球化第
一次浪潮。
三、第二次浪潮
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
帝国主义阶段,对外瓜分世界和输出资本。
3.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经济全球化第二次
浪潮出现。
四、第三次浪潮
1.时间:二战后至今。
2.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
的推动;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冷战”的结束;国际金
融的发展;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
3.本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4.影响:推动了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各国经济的
互补,但其收益和风险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不
同的。
(1)全球化是一体化的外在形式,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内在机
制;全球化是一体化的前提条件,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发
展趋势。
(2)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而不是全球一体化,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不是同一概念的两种说法。
1.利弊
(1)利
①世界经济全球化降低了国际贸易壁垒,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增长。
②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产业向全球梯度转移的机会,加速自己的工业化进程,使自己的产业结构不断改善。
③国际资本流动的加速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引进更多资金和技术,促进本国经济繁荣。
(2)弊
①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要受到主要是按西方国家意志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的约束和制约,为此要付出一些代价。
②国民经济对外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将使发展中国家易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
③迅速开放国内市场,使外国货物大批涌入,这就会强烈冲击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而国际短期资本大量涌入,也大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
④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就会有被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组织控制的危险等。
2.对策
(1)建立公正的国际贸易秩序,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地区性合作。发
达国家要承担应有的义务和责任,进一步开放市场,取
消贸易壁垒,切实履行在增加资金和技术援助、减免债
务等方面的承诺。
(3)世界不同文明和不同发展模式应互相交流和借鉴,求同
存异,扩大合作,保持经济和社会平衡发展。各国要进
一步加强协调和磋商,探讨具体的措施和机制,落实国
际社会在发展合作方面达成的共识。
[例1]  (2010·赣州模拟)“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一种新的殖民主义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下列对这一观点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阐述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其观点是正确的
B.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但其结论是
错误的
C.折射出了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影响
D.反映了当前一部分国家人民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规律的认识能力。全球化是经济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势,因而抵制全球化的做法是错误的,所以材料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答案]  A
1.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
来。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化导致了 (  )
①全球环境的恶化 ②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③发达国
家就业机会的减少 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发达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之机,转移污染大的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到发展中国家,①③正确;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基础较差、技术水平低等,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②④正确。
答案: D
1.利
(1)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解决
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
(2)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3)有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就业问题,同时促使产业结构调
整进一步深化。
(4)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的机会,拉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2.弊
(1)使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受到冲击和削弱,国家经济安全受到
挑战。
(2)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
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并承担着较大的金融风
险。
(3)发达国家将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对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其良好的自
然环境受到破坏。
[例2]  (2010·太原模拟)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后,虽然对美国关税下降率远小于美国对墨西哥下降比率,但大量产品的涌入,仍然使墨西哥经济受到巨大冲击。这最能说明 (  )
A.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侵略
B.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面临挑战
C.墨西哥经济实力较差
D.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弊大于利
[解析] 本题考查对经贸现象的认识。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经济区域合作组织,无论对美国,还是对加拿大和墨西哥,都有利于经济合作和发展,但美国由于经济实力强,占据主导,从而使墨西哥经济受到冲击,这不是经济侵略,只能说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合作面临巨大挑战。
[答案]  B
2.某班以《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
习,得出了以下结论。如果你是这个班的一名同学,
你认为错误的结论是 (  )
A.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
加剧
B.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
C.人口、粮食、水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依旧存在
D.区域集团化趋势被经济全球化趋势取代
解析:本题考查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都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前者被后者取代的说法错误。
答案: D
   二战前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二战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包括区域: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海外殖民地。
(2)形成手段:使用暴力。
(3)主要特点:缺乏内部统一的、有效的管理机制来协调和
解决重大的矛盾冲突。
2.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特点及评价
(1)形成: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税与贸易总
协定》构成了战后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
柱,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该
体系包括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
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2)特点:体系化和制度化为发展方向。
(3)评价:一方面,三大支柱的出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
史趋势,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体系化和制度化。
另一方面,它便于美国操纵世界贸易,为美国对外扩张
和确立 霸主地位提供了条件,是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
工具。
[命题设计]
1.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的突出特点是 (  )
A.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
B.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
C.实现了自由贸易
D.欧美与其他地区差距悬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根据布雷顿森林会议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构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1947年又成立了关贸总协定,这是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表现。A、C、D三项是共同点。
答案: B
[命题素材]
一、2010年2月1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言人表示,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愿意向希腊派遣有关专家,与欧盟商讨合
作解决该国债务危机的办法。
二、欧盟夏季峰会2010年6月17日在布鲁塞尔举行,与会领
导人就征收银行税达成一致,并希望本月底在加拿大多
伦多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推动签署全球性银行税协议。
欧盟峰会还通过了此前由欧盟委员会制定的未来10年经
济发展战略,即“欧洲2020战略”,旨在为欧盟推进结
构性改革、实现可持续增长明确目标。
[知识链接]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2)中国与全球化的关系。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
场,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新中国成立
以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中国被排斥在世界之外;改革
开放以后中国才真正主动地融入世界,并于2001年加入
世贸组织。
(3)经济区域化、集团化是二战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如欧盟等组织的出现。
[命题设计]
2.(2010·青岛模拟)20世纪80年代,
美国在墨西哥的经济优势逐渐被
日本和西欧所取代,里根总统最
早提出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议,
三国相互削减关税,扩大贸易交往,
这说明经济区域集团化(  )
A.与全球化是背道而驰的
B.不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
C.给墨西哥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D.带有一定的排他性
解析:从材料看美国提出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议有与日本,西欧竞争的一面,说明区域集团化有一定的排他性。
答案: D
3.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粮
食短缺、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触及全人类
根本利益的问题,面临这些问题我们的对策应是(  )
A.各自为政,互筑壁垒
B.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区别对待政策
C.各国携手,共同应对
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用全球史观解决问题的能力。经济全球化产生了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各个国家共同努力,携手合作,应对危机。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答案: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