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三历史二轮 三轮总复习重点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届高三历史二轮 三轮总复习重点突破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5-22 16:0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理框架·抓要点]
[关键信息]
1.分封制是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之一,是一种等级制度。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基本矛盾,其演变趋势
是皇权逐步加强,中央不断集权。
3.古代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
选发展到公开考试。
4.古代监察制度严密而成熟,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
5.古代军事制度是中央集权的内容之一,以加强中央集权
为本质目的。
[明考点·知考情]
1.分封制保证了西周的强盛,也造成了后期的衰落和战乱。
从中认识政治制度要不断创新和完善,要与时俱进的道理。
2.结合反腐倡廉,提升人大监督功能的社会热点,考查古代的
监察制度。
3.结合2010年5月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破除论资排辈用
人新观念,考查古代的选官用人制度。
4.纵向考查各个时期政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和演变;横
向则着眼于对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过程中具体问题
的背景、特征、影响等的考查,可能与近现代政治文
明的演进共同组题。并与现实热点问题密切联系,重
视与社会生活的结合。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表现为皇权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表现为地方听命于中央。
2.条件
(1)经济基础: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理论基础:韩非子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思想。
3.形成过程
(1)建立:秦统一后,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从中央到
地方的行政机构。
(2)巩固:汉武帝时,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思想上实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完善: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4)加强:北宋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进一
步发展了科举制。
(5)强化:明清时期,废丞相,分别设内阁、军机处;实
行八股取士、文字狱等。
4.评价
(1)积极方面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便于组织公共工程建设,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2)消极方面
①易形成暴政和腐败,从而阻碍历史的发展。
②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③实行文化专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不是古代中国的“特产”,也不是封建社会所独有的。它们不仅在古代世界普遍存在,而且在近代的不少国家也得以实行,如近代的法兰西帝国、日本,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进入现代社会,随着世界性民主化潮流的发展,专制主义国家越来越少(有些国家虽有君主,但不代表专制),中央集权也变革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政治体制,如美国。
二、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
1.夏朝:王位世袭制。
2.秦朝:三公九卿制。
3.隋唐:三省六部制。
4.元朝:一省(中书省)一台(御史台)二院(枢密院、宣政院)制。
5.明朝:三司六部制。
6.清朝:清初,大体采用明制,设内阁,置六部,议政王大
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雍正时设军机处;
乾隆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1.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以加强君权为主要目的,
君权不断得到强化,而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受到牵制或制约。
从发展进程来看,我国中央行政制度在不断完善之中。在
中央行政机构中,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突出。明朝废除了丞
相,君权空前强化。
2.专制主义国家必然是中央集权的,否则无法实现其专制;
而中央集权则未必专制,集中起来的权力也可以进行民
主化运作。比如,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都是中央集权制
度,但同时也实行民主制度。
一、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
朝代 监察机构(官职名称) 职能(地位)
秦朝 御史大夫 负责监察百官
两汉 刺史 负责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北宋 通判 负责监督知州
元朝 御史台 最高监察机关
明朝 提刑按察使司 管地方监察
厂卫特务机构 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1.主要选官制度
夏朝时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战国秦商鞅的军功授爵制;
两汉时的察举制;隋朝至清末的科举制等。
2.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是历史上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一种
基本制度。
(2)创立原因:随着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的九品中
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缓解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矛盾。
(3)发展历程:隋炀帝时创立;唐朝继承和完善;宋代改
革和发展;明清时达到鼎盛;1905年被废除。
(4)实质: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5)评价:①积极方面:体现了平等竞争、择优录用原则,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提高了官吏的文化
素质,巩固了中央集权;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起过启发和借鉴作用;促进了学校教育和文化事业的
发展。②消极方面:科举成了学校教育的指挥棒,束
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知识的创新和对创新人
才的培养,不利于科学文化的长远发展。
古代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经历了由以家世、财产、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一、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
1.战国:李悝制定《法经》,加强地主阶级专政;商鞅
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2.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参照六国律令,制定颁布了秦律。
3.宋朝:规定死刑的判决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
4.《大明律》:明太祖统治期间制定。特点:增加经济立
法;实行“重其重罪,轻其轻罪”的量刑原则;体现了君
主专制意志。
二、中国古代军事制度
1.战国时期秦国军功爵禄制。
2.秦朝在中央设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3.隋文帝时改革府兵制。
4.唐太宗时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唐玄宗时实行募兵制。
5.北宋设立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
6.金建立猛安谋克制度。
7.明朝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互相牵制。
8.清朝实行八旗制度。
  古代军事制度是中央集权的内容之一,以加强中央集权为本质目的。在历代军事制度中,皇帝、国王或者最高统治者都是最高统帅。
1.调整中央机构。如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
来加强皇权。
2.加强对地方控制。如秦代设立郡县制,元代实行行省制。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如秦代设置御史大夫、汉代设置刺史
来监察官员。
4.注重官吏的选拔。如秦代官吏由皇帝任免,隋唐之后实行
科举制。
5.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例1] (2010·广东高考)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唐代谏官评议皇帝得失说明唐代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故A、B不符合题意。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宋代谏官向皇帝负责,故C不符合题意。通过对比唐代和宋代谏官的产生方式和职责可知,宋代的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答案] D
1.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
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
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主要是 (  )
A.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B.八股取士
C.清朝设置军机处 D.清朝设立南书房
解析:“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的意思是中国的专制色彩更加浓厚,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皇权高度强化。
答案:C
2.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据此,
可以作出合理的史论推断的是 (  )
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B.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
C.中国古代有把宰相制度看成是“贤人政治”体现的传
统政治观念
D.宰相制度的废除是明朝中后期政治黑暗的根源
解析:黄宗羲说的意思是明代政治黑暗是从明太祖废除丞相开始,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对丞相作用还是非常肯定的。
答案:C
比较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不同点 盛行的时
代不同 奴隶社会的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 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 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和中央政
府关系不同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郡、县都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作用和影
响不同 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 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相同点 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③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例2] (2010·安徽高考)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的意义,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柳宗元的观点可以表述如下:秦末农民战争(阶级矛盾激化)与郡县制无关,西汉七国之乱(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与郡县制无关,可见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故C符合题意;A、B不够全面,D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答案:C
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
“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
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与分封制区别,意在考查学生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秦朝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打破了官员依靠血缘关系世袭的传统;郡县制下官员由皇帝依据才干政绩来任免,实现了“公天下”,D正确。
答案:D
4.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
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  )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时有叛国而无叛郡”并联系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可知,B符合题意;秦朝废分封行郡县,A不符合题意;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C不符合题意;唐朝实行州县制,D不符合题意。
答案:B
一、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历史的不同发展趋势及认识
1.17、18世纪的中国在政治上空前强化君主专制,在经济
上重农抑商,在外交上闭关锁国,影响了中国资本主
义萌芽的正常发展;文化上实行文字狱,禁锢了人们
的思想。
2.17、18世纪的欧洲在政治上通过加强君主专制来反对
罗马教廷的控制,实行君主开明专制;在经济上实行
重商主义;在外交上鼓励对外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
在欧洲的发展;文化上,启蒙思想蓬勃发展。
3.认识:加强君主专制和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的初
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明清时期消极作用日益显现,
成为历史发展的阻碍,中国已落后于世界潮流。
[命题设计]
1.(2010·杭州模拟)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
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
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
行政机关。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
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
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
的象征
解析:明太祖废丞相,彻底解决君相矛盾,内阁制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最高权力由皇帝掌握,阁臣职权大小、地位完全取决于皇帝,但英国的内阁制则是君主立宪制下的行政机关,排除A、B、C。
答案:D
二、中国近现代的政体设计
1.中国民主政治思想的萌芽
(1)明后期李贽批判孔孟儒学,批判程朱理学。
(2)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
反对“人治”,主张限制君权。
(3)顾炎武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
之人”,才能“天下治矣”。
2.资产阶级维新派倡导的君主立宪制
(1)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一些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早期的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主张在政治上进行革新,实行君主
立宪制,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于实践。
(2)19世纪90年代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
维新派发起变法运动,要求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
君主立宪制,由于顽固势力的进攻而失败。戊戌变法是
资产阶级借助皇权进行政治变革的第一次尝试。
3.资产阶级革命派实施的民主共和制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推翻帝制,创建共和国的第一个成功行动。临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体制的确立。
4.中国现代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正式确立;1957年被破坏;十年“文革”名存实亡;新时期逐步完善。
[命题设计]
2.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
人民监督。我国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根本意义是(  )
A.有利于实行民主集中制
B.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
C.有利于基层政权建设
D.最大程度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就是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