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明朝时期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这为传统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明朝的建筑,以北京城为代表,既继承了前代建筑的优点,也有着独特的风格。政治、经济、社会风气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推动小说和戏曲等大众文学得到很大发展。明朝时,众多小说家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语言技巧,叙述了一-个个生动、复杂的故事,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草纲日》《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文学、戏剧作品,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特点,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2.列表归纳明朝科技成就,揭高比较分析能力;识读《明长城示意图》《明朝北京城平面图》等地图、图片,提高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品读《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作品,提升历史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阅读文学名著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科技名著;明长城和北京城。
【教学难点】
北京城的结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明朝科技著作》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明朝有哪些科技著作吗?为什么当时会产生那么多的科技成就?除了科技以外,明朝的建筑与文学又有怎样的成就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设计意图)从明朝的科技著作说起,提出问题,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学习内容。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明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
一、科技名著
1.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展示图片:《李时珍》
教师:李时珍多次参考加科举不中,最终与仕途决绝,全身心地投入他那艰苦而又漫长的医药科学实践和研究之中,直至成为一代大家。
李时珍搜集和整理了800多种医药书籍,并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向人们请教。他不辞辛苦,到深山僻野中采集药物标本,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经过27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编写出《本草纲目》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教师:《本草纲目》里面包含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从书本中找一找。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全书约190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比前人所记载的增加370多种。
(2)收录药方11000多个,比前人收录的增加4倍。
(3)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
(4)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了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
展示图片:
展示材料:
材料一: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
材料二:
《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2011年,《本草纲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记忆名录》。
教师:《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7世纪初传入日本和朝鲜,以后又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教师此处可带领学生演示“【历史地图】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对世界的影响”动画,直观了解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对世界的影响的知识点。
2.宋应星与《开工开物》
展示图片:《宋应星》
教师: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五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编写了《天工开物》一书。那么这本书到底讲述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把生产各部门分为18类,几乎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的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各业劳动人民的形象。
(3)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展示材料:
材料一: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他在书里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
材料二:
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
——《天工开物》
展示图片:
教师:《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等多种文字。
3.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展示图片:
教师:全书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此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业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展示图片:
教师:《农政全书》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除此之外,徐光启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对中国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示图片:
【归纳总结】明朝科技巨著
【合作探究】《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这三本科技名著有哪些共同点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都总结了历代的成果,既具有实用性,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都凝聚着作者的辛勤努力和智慧。
(设计意图)本目知识首先介绍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然后讲述宋应星与《开工开物》,继而讲述徐光启与《农政全书》以及徐光启、利玛窦与《几何原本》,环环相扣,由浅及深,使学生全方位厘清本知识点,最后通过总结归纳、合作探究,开拓了学生深层次思维。
过渡:明朝的科技有着重大的发展,接下来我们看一看明朝的建筑。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长城
展示图片:《明长城》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说出修建明长城的目的、起止地点、组成?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2)起止地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3)明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和烽火台等组成,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展示图片:
展示图片:《山海关》《嘉峪关》
展示材料:
材料一: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汇聚了中国古长城之精华,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有“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
材料二:嘉峪关为明长城西端的终点,这里地势险要,南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是连绵起伏的黑山。西门外有石碑,上刻“天下雄关”四字。
教师:明代修筑长城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完善,工程质量更优异。
展示图片:
展示材料:
随着长城的修筑,中原王朝在边地设立郡县发展贸易……在两个民族关系融洽时期,长城的重要关口以及边塞各城镇,都成了经济交流的驿站和互相贸易的市场。
——《试评嘉峪关长城的积极作用》
教师:明长城的修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①抵御外族入侵,带来稳定和平。
②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教师此处可带领学生演示“【历史地图】明长城”动画,直观了解明长城的知识点。
2.北京城
展示图片:
展示材料:
北京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5代封建王朝辽金元明清的都城北京城,其设计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被称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
教师: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朱棣通过“
靖难之役
”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后,选定北京作为都城,从1406年至1420年基本建成,次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展示图片:
教师: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由蒯祥等人设计,是北京城的核心,皇城在宫城外面,内城在皇城外面,外城在内城南面。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
教师:北京城的建筑,以宫殿为重点,并建有坛庙、宫苑、王府、城垣、城楼、官衙、仓库、寺观、桥梁、大街小巷、工商场所、以及其他各种民生设施。
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本目知识首先从明长城的目的、起止地点和影响开始讲解,然后通讲述北京城时间以及特点等环环相扣,在这过程中配合大量历史材料和图片,给学生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并且由浅及深的进行讲解,使学生全方位厘清本知识点。
教师此处可带领学生观看“【知识解析】明北京规划”视频,直观了解戚明北京规划的知识点。
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明朝的文学有何发展。
四、小说和艺术
1.小说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师,完成表格中相应的内容。
学生填表略。
教师总结:
教师:这三部小说都规模宏大,结构严整,情节曲折,想象丰富,语言生动,问世后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深受广大民众喜爱,对以后的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示图片:
2.书法
展示图片:
教师:董其昌的书法成就也很高,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3.绘画
展示图片:
教师: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
4.戏剧
展示图片:
教师: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是《牡丹亭》,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人吃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展示图片:
展示材料:
材料一:“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材料二:此剧一经问世,便有许多传奇效果。据记载当时有少女读其剧作后深为感动,以至于“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寻梦”一折时感情激动,卒于台上。由明至今,《牡丹亭》几乎成为昆曲之代名词--昆腔巍然曲宗,牡丹艳冠群芳。
(设计意图)本目知识首先从明朝小说开始讲解,然后讲述书法、绘画以及戏剧,环环相扣,由浅及深,使学生全方位厘清本知识点。
本课小结:
明朝时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政治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布局有序、等级明显的故宫最能反映皇权的集中与威严。明长城的修建,没有能征调大批人力、物力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不可能实现的。古典文化涌现出一批总结性的巨著,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为文学主流,具有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如三部古典小说。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追根溯源,鉴古知今,更好地认识过去,我们才能更好地创造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作重要讲话
5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