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不等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1-05-22 16:0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1)
嘉明中学:胡开富
教学内容: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感知实际问题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建构不等式模型的过程,渗透分类讨论,感知方程与不等式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关注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发展思维,体会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弄清列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不等式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猜想—类比—建构—拓展”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回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步骤:①有分母的先去分母(两边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②去括号(注意每项乘到),
③移项(移项要变号),
④合并同类项 ,
⑤系数化为1:x>a或x<a的形式(注意不等号的方向)。
2、练一练: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复习应用)


(1)、 5(x+3)≥4x-1 (2)、
解:去括号得:3x+15≥4x-1 解:去分母得:4(x-1)<3(1+2x)-12
移项得:5x-4x≥ -1-15 去括号得:4x-4<3+6x-12
合并得: X≥ -16 移项得:4x-6x<3-12+4
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如图 : 合并得:-2x< -5
系数化为1得:X > 2.5
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如图(略)
x≥ -16
(二)新课 :我探究、我发现
问题 甲、乙两个商店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并且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方案:甲店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收费 , 乙店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收费。顾客怎样选择商店购物能获得更大优惠?
1、引入:当分别购买40元,80元,140元,160元得商品时选择哪个商店花费小?
分析:(1)、让学生思考,直接回答当购买40元和80元时谁更优惠;
(2)、让学生小组讨论、计算当购买140元和160元时谁更优惠,并展示计算过程。
①、当购买140元商品时:(课件展示)
甲店:100+ 40 ×90%= 136(元)
乙店:50+ 90 ×95%= 135.5(元)
甲店>乙店
②、当购买160元商品时:
甲店:100+60×90%=154(元)
乙店:50+110×95%=154.5(元)
甲店<乙店
2、思考:累计购物超过100元后达到多少元时,在甲店购物花费小?
分析:乙店付费>甲店付费, 而乙店付费 元, 甲店付费 .元。(课件展示)
解:设累计购物x元(x>100),如果在甲店购物花费小,则
50+0.95(x-50)>100+0.9(x -100)
去括号得:50+0.95x-47.5>100+0.9x-90
移项且合并得:0.05x>7.5
系数化为1得:X >150
∴累计购物超过150元时在甲店购物花费小。
3、知识拓展 反思: 何时甲店花费大,何时又一样呢?请同学们分别讨论。(课件展示)
(三)巩固运用(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会应用)(课件展示)
活动一:我当家、我作主
泸州阳光旅行社推出“兴文石林一日游”的旅游项目,并针对此旅游项目推出两种售票方案:
A:大人每位160元,小孩(1.2米以下)或学生(凭学生证)每位40元.
B:团体旅游,五人以上(含五人)每位100元.
现有两个家庭前来参加旅游,如何选择购票方案更省钱?
大人(人数) 小孩(人数) A方案 B方案
甲家庭 2 3
乙家庭 3 2
活动二:我当家、我设计
泸州阳光旅行社推出“兴文石林一日游”的旅游项目,并针对此旅游项目推出两种售票方案:
A:大人每位160元,小孩(1.2米以下)或学生(凭学生证)每位40元.
B:团体旅游,五人以上(含五人)每位100元.
现有两个老师带若干名学生外出旅游,如何选择购票方案更省钱?
分析:设有学生x名,①A方案更省钱; ②B方案更省钱(鼓励学生讨论,列出不等式,师生共同评价)。
A 方案 B方案 A方案 B方案
①、2×160+40x<(2+x) ×100 ②、2 ×160+40x>(2+x) ×100
根据你家人员的实际情况,请你设计最佳出游方案。(让学生畅所欲言)
(四) 小结(课件展示)
1、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问题(包含不等关系) 设未知数,列不等式等式 数学问题(一元一次不等式 解不等式 数学问题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检验 实际问题的解答。
2、生谈收获与问题,老师评价,并明确方法。
(五):作业:
P134:第1题得⑴、⑵、⑶; P135:第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