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气温以及气温的相关概念,气温的测定方法;
2.能够绘制和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3.了解等温线的特点,学会阅读等温线分布图;
4.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能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
2.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难点:
1.气温的变化规律;
2.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课前准备
制作PPT。
相关资源
制作PPT所需资料。
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多媒体展示下列问题:
1.冬天为什么鸟儿要向南飞?
2.为什么这个时候北方要比我们四川要冷?
3.为什么云南四季如春?
4.为什么6月峨眉山山脚很热,山顶却可能下雪?
教师:以上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为什么存在这样的现象?这节课我们来一探究竟。
【新知讲解】
一、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含义及测量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在书中找到相应答案,并回答问题。
提问:什么是气温?
回答: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记作℃。人们比较关心的是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提问:人们一般用什么来测量气温?
多媒体展示“百叶箱”,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材料“气温的观测”,了解气温观测的一般要求和过程。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点拨、小结:
一般的环境要求外,气温的测量仪器是温度计和温度表,设施是百叶箱。测定某地某日的平均气温,首先要测定这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值,一般选择北京时间的8时、14时、20时和2时,然后计算其平均值,就是某日的平均气温。用类似的方法,还可以统计出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承转:从气温的观测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气温是变化的,通常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
活动:多媒体展示以下表格,学生根据表格数据,尝试画出气温曲线图。
2.气温曲线图
多媒体展示“某地气温的日变化曲线图”,学生读图分析,回答问题。
提问: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出现在什么时间?计算气温日较差的大小。
回答:最高气温为29.7℃,出现在午后两点;最低气温为24.5℃,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日较差为5.2℃。
教师补充: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它反映了气温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称为气温日变化。同样道理,还有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称为气温年变化。一年中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多媒体展示“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学生读图并回答问题。
教师:我们知道了气温日较差。同理,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叫气温年较差。
多媒体展示北半球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1)气温年较差
平均气温(℃)
月份
最热月
最冷月
气温年较差
(2)南、北半球比较
1)北半球: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____月,月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____月;
2)南半球: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_____月,月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____月。
(3)陆地与海洋比较
半球
陆地
海洋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北半球
南半球
根据表格所填信息思考:
1)知道为什么南北半球冷热相反吗?
2)你知道为什么同是北半球,海洋总是比陆地推迟一个月达到最冷或者最热吗?
回答:由于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所以气温最高月和气温最低月也是相反的;并且在同一季节,由于海洋的热容量大,表现为夏季受热增温速度比陆地要慢,冬季冷却降温速度也慢。所以海洋上的最高月均温和最低月均温会比陆地上要晚一个月左右。
二、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的特征与判读
多媒体展示“等温线模式图”,学生观察等温线图回答问题。
问题:
(1)气温的水平分布,通常用什么来表示?
(2)等温线图上,同一条等温线的温度有什么特点?
(3)等温线分布的疏密反映了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共同得出答案:
(1)通常用等温线分布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2)在等温线图中,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3)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
教师补充:通过等温线分布图阅读等温线图,可以分析世界或某个区域气温分布的规律。一般的判读原则有:
(1)根据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判读气温差异和递变的方向;
(2)根据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分析气温差异的大小,等温线密集,差异大,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异小;
(3)如果等温线闭合,中心气温低则为低温中心,中心气温高则为高温中心。
2.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1)气温与纬度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学生读图观察,并回答问题。
提问: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数值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影响因素是什么?引导学生观察20℃等温线与回归线、0℃等温线与极圈的位置关系。
学生回答:北半球等温线由北向南数值逐渐升高;南北球等温线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可知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2)气温与地形的关系
提问:从“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亚洲青藏高原地区温度比周围高还是低?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青藏高原地区温度比周围低,因为青藏高原的海拔比四周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
教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说明了气温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3)气温与海陆位置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世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世界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读图对比1月和7月世界气温的分布差异,完成教材后的活动题
。
提问:读图对比观察南、北半球20℃、10℃、0℃、-10℃等温线,并分别加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南/北)半球等温线更加平直/弯曲。原因是(南/北)半球性质比较单一的海洋面积广阔。
回答:南半球的等温线更加平直;原因是南半球海洋面积更加广阔。
提问:从等温线的疏密程度看,1月和7月有什么差异?南、北半球有什么差异?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回答:1月等温线比较稀疏,7月等温线比较稀疏。北半球等温线比南半球等温线密集,且弯曲程度较大。
提问: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相比,1月哪里气温高?7月哪里气温高?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回答:北半球同纬度地区,1月海洋气温高于陆地,7月陆地气温高于海洋。
回答: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下降。
教师总结世界气温的影响因素及分布规律:
(1)纬度位置: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表现为在等温线分布图上,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南半球等温线由北向南递减。
(2)海陆位置:同一纬度,夏季时陆地的气温比海洋高;冬季时陆地的气温比海洋低。
(3)地形因素:在山地,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一般规律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约多少0.6℃。
典型例题:
例1.某中学的地理兴趣小组某天在2时、8时、14时、20时测得气温分别是4℃、8℃、20℃、12℃,则当日该中学所在地的日平均气温是(
)
A.44℃
B.16℃
C.12℃
D.11℃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日平均气温的计算。日平均气温是当日测量的温度之和除以测量的次数?,因此根据题意可知,该中学所在地的日平均气温是(4
℃+?8
℃+?20
℃+?12
℃)/4=11?℃。根据题意,故选D。
例2.如图是某地区7月等温线分布图,甲、乙两地中有一处为海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位于北半球
B.乙位于东半球
C.甲为海洋
D.乙为海洋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根据气温的分布规律: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地区气温递减,可知,该图所示区域为南半球;南半球的7月份是冬季,冬季同纬度地区的海洋气温高于陆地,图示中的甲地气温要低于乙地,表明甲地是陆地,乙地是海洋。根据题意,故选D。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一、气温的变化
1.气温及其相关概念
2.气温曲线图
二、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图的判读
2.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1)气温与纬度的关系
(2)气温与海陆位置的关系
(3)气温与地形的关系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