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回归教材,命题预测-先秦时期
[第24题命题范围预测]
(1)夏商西周:
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的初步奠定,呈现出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的特征。
2、国家组织形式:由松散的众邦的不平等联合走向日益紧密的家国同构
3、夏商西周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具有鲜明的精神文化特色:①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原始宗教和神权支配,如祭祀、占卜、天命观、敬天与保民的关系、祖先崇拜、舞蹈与青铜器的神秘化。②强调伦理道德,注重宗族的整体利益③强调礼制,用之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礼”并不是周公首倡,周公只是按周代的社会秩序对礼制进行了适合于西周统治者需要的调整,在此之前有“夏礼”“殷礼”,并“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举行的各种集体活动的仪式上。?④民本思想。重视民情、民为邦本不是孔子的发明,亦不是周初才有。夏商周三代典籍中有许多重视民众的主张。这些朴素的民本思想,是三代政治格局维持长期稳定的重要因素。由“敬天保民”到春秋时的“重民轻天”到战国的“仁政”“王道”“载舟覆舟”理论,具有一脉相承的轨迹。⑤崇尚实际,具有现实功利色彩。
4、甲骨文与青铜文明。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十分发达和成熟的文字,但不是最早的文字;青铜器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化学知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2)春秋战国时明:
1、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春秋战国的阶段特征: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郡县制最早开始出现。士阶层兴起并受到各诸侯国重用。
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出现,小农经济兴起。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文化:百家争鸣,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3、中国早期(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④制度之间相对稳定并具有传承性⑤地方分权、君权有限、贵族政治⑥商之方国,周之封国,皆有较大独立性。三代王权亦有一个逐渐加强的趋势,春秋战国才逐渐走向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必背答题术语
一.分封制:封邦建国(封建制)
(1)含义: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的地方分权制度。(金文中“封”“邦”“国”字形说明分封即划定疆界、植树为帜,建筑城堡,驻军守土)(2)渊源:商朝内外服制度(3)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即巩固周王朝统治(4)分封内容:土地和人口(5)基础:井田制(6)实质:武装殖民活动(7)分封对象:王族(主体
晋、卫、燕、鲁)、功臣(齐)和先代贵族(古代帝王后代?
宋)。(8)诸侯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9)诸侯义务:服从周王命令,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10)作用:A.积极:a.更加明确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政治隶属关系,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b.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c.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d.使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B.消极: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为后来分裂割据提供了条件。(11)崩溃:A.经过:西周后期遭到破坏,春秋战国进一步破坏(问鼎中原),秦统一全国后废除。B.原因:a.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根本原因)。b.诸侯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考题预测
1.(2020·山西运城一模·24)在当今保存的青铜器皿中,商代青铜器经常刻以夸张变形的兽面或原始图腾作为纹饰;周代青铜器皿则大多遵从固有的规格,在装饰上具有显著的秩序感。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制造技术进步?B.法家思想影响??C.政治伦理规范??D.审美观念变化
2.(2020·河南新乡二模·25)战国时期,秦国“对新取得地方之人民,恐其反复,故令徙之他处,而以赦免之罪人迁实新地”。秦昭襄王晚期“迁”纳入律令体系,使其稳定化与制度化,成为刑罚的一种。秦国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 )
A.扩大王朝统治疆域????????????????B.瓦解地方反抗势力
C.巩固宗法血缘体系????????????????D.适应集权政治发展
3.(2020·河南新乡二模·24)2007年,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重见天日,在高等级墓葬中出土了大量象征王权的玉器及信仰用品,发现的巨大水坝需要至少一万人施工数年,测定年代(距今约5100年)甚至比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还要早的多。这表明( )
A.良渚文化居世界领先地位??????????B.国家组织形态在当时已出现
C.中华文明起源于长江流域??????????D.早期王权借助神权强化统治
4.(2020·广东广州高三年级阶段训练·24)商代女性可以参与军事、主持祭祀等;周代女性逐渐被束缚在纺纱织布等生产活动范围内。这一变化反映了周代( )
A.井田制瓦解????????
B.礼乐制度推行?????
C.宗法制完备????????
D.纺织技术提高
5.(2020·湖南永州二模·24)中国夏商之际的“方国”名称来源于商朝晚期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卜辞,卜文中多以“X方”的形式称呼这些诸侯部落或国家,它们与中原共主王朝夏、商构成一种政治联盟关系,而西周在广阔的疆域内授土授民,既封且分。这表明( )
A.夏商实现了对方国的直接统治??????B.方国与夏商王朝政治关系平等
C.分封制增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力??
D.分封制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
6.(2020·广东佛山南海区高三3月综合能力测试·24)在良渚遗址考古中,发现了都邑、宫殿、祭坛、大型水利系统等遗址及随葬品不等的墓地;出土大量的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等文物。这揭示了良渚文化( )
A.已经有了文字可考的信史????????????B.制定了完整的礼乐制度
C.开始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D.具备了古国的初始形态
7.(2020·广东六校高三第三次联考·24)“母弟”在先秦文献中一般指的是国君或宗子的同母弟。在《春秋》《左传》《公羊传》等文献记载中,周朝时期,只有诸侯的“母弟”才称“弟”,异母弟则称之为“公子”。这主要是为了( )
A.体现礼乐教化??B.强化宗法观念???C.维护母系权威?D.突出分封差别
8.(2020·湖北宜昌一模·24)西周以前,丝织品主要被人们用作奉献给鬼神的礼物。到了西周时期,丝织品更多地成为人们相互赠送的礼物,亦被用于贵族举行的各种仪式的道具上,甚至连屏风、垫席这样的物品也用丝织品。这反映了( )
A.丝织品失去等级意义?????????????B.西周礼制开始遭破坏
C.桑蚕文化起源于礼制?????????????D.丝织品与礼制的互动
9.(2020·四川眉山二模·24)春秋时期,郑、陈、宋等诸侯国经常参与会盟。据《左传》记载,楚国就先后两次以土地和重赂求得郑国与之会盟。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图6
春秋形势图
A.大国争夺有利的战略地位?????????B.郑、陈、宋诸国实力相对较强
C.周王室努力缓和诸侯争霸?????????D.中原诸侯合纵连横不利于楚国
10.(2020·山东济宁一模·1)西周时期,统治者在分封诸侯的同时又逐渐建立了一条环形防线(如图1)其主要目的是( )?
图1
A.巩固分封宗法秩序?????????????B.阻止周边少数民族内侵
C.防止殷商旧族叛乱?????????????D.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11.(2020·福建福州高三毕业班适应性练习·24)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逐渐形成玺印制度。图9、图10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官印。这表明战国时期( )
图9?
?
?
?
?
?
?
?
?
?
??
图10?
燕国“平阴都司徒”印?
?
?
?
齐国“东武城功师鈢(玺)”
A.封建体制开始崩溃??????????????B.集权体制初现雏形
C.诸侯争霸战争频繁??????????????D.玺印具有统一风格
12.(2020·安徽全国统一考试冲刺卷二·24)周王将贵族连同他们的宗族分封到新征服土地上,而不像商代在原部族居地就地册封,这样各封国内就逐渐融合成以地缘为基础的新族体。这说明周初分封( )
A.导致宗法制趋向瓦解?????????????B.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促进了国家形态的进步??????????
D.淡化了血缘关系的政治作用
13.(2020·湖北武汉高中毕业生学习质量检测·24)商代是青铜文明的繁荣时期。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常铸有铭文,标明器主的族氏和祭祀对象,记载商王对器主的恩赐,说明器物的用途。从材料看,商代铸造青铜器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 )
A.强化国家政权机能??????????????????B.扩大统治区域
C.突破血缘组织框架??????????????????D.完善宗法制度
14.(2020·河北高三新时代NT抗疫联考Ⅱ·24)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的要旨在“分”,通过分封子弟、功臣,以分治领土,屏卫王室;宗法制的要旨在“合”,通过血缘纽带达到合族目标。通过这一“分”“合”,西周( )
A.政府行政管理逐渐垂直化?????????????B.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C.国家疆域得到了一定拓展?????????????D.宗族权威日渐突出
15.(2020·四川德阳一模·1)周公称赞文王“威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同时,西周在官职设置、官员选任、政绩考核和狱讼处理上,均“仪刑(效法)文王”。西周统治集团此举意在( )
A.反思殷商败亡的教训??????????????B.宣扬以德治国理念
C.表彰文王治国的功绩??????????????D.完善国家管理制度
16.(2020·安徽淮北一模·3)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弃儒生建议的简单质朴的原始祭山仪式而不用,而是亲自登上泰山(位于今山东)之巅,并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也”,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封禅泰山的祭天大礼。秦始皇意在( )
A.打击儒生推行文化专制?????????????B.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
C.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
D.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
17.(2020·贵州“阳光校园·空中黔课”3月线上阶段检测·2)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通过层层分封,权力分散在各级贵族中,并世袭享有特权。战国时代魏国和楚国通过变法削弱世袭特权,秦国通过军功爵制取消世卿世禄制度,强调军功而淡化世袭身份。这些做法( )
A.标志着世卿世禄制走向消亡??????????B.推动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C.促进了小农经济形成和发展??????????D.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到封建社会
18.(2020·湖北武汉高中毕业生学习质量检测·25)秦朝部分律法
律法
主要内容
《田律》
及时以书面形式汇报降雨量和受益田地的面积以及受灾的面积,中央政府严密关注生产进度等
《厩苑律》
规定四月、七月、十月和正月评比耕牛,奖罚制度十分明确,如牛因劳累而腰围每瘦一寸,主事者受笞打十下的惩罚等
《仓律》
不同身份人的口粮定量都做了严格明确规定等
这一现象反映了秦朝( )
A.农业上的精耕细作???????????????B.法律体系十分完备
C.经济管理的军事化???????????????D.户籍管理较为严密
19.(2020·四川南充二模·24)夏商周时期,人们普遍认为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是天神降祸或恶鬼作祟,所以祭祀和巫术便是商人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主要方式,但除了用巫术祭祀救荒之外,也会采取一些较为积极的救治措施。据材料可知那时( )
A.政治生活中神权色彩浓厚?????????B.人们应对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
C.天人感应思想已深入民间?????????D.统治者对百姓推行愚民政
20.(2020·陕西二模·24)《易》言神农氏斫水为耜,揉木为耒。《国语》记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斤,试诸壤土。”《左传·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记载:“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今河南温县南)之麦。秋,又取成周(今河南洛阳市东)之禾。”上述材料反映了( )
A.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B.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C.诸侯之间割据混战????????????D.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由材料“周代青铜器皿则大多遵从固有的规格,在装饰上具有显著的秩序感”可知周代的青铜器纹饰更多的体现了秩序和规整,结合所学青铜器在商周时期多为礼器,商周青铜器的纹饰风格变化反映了周代政治伦理相对于商代更加规范,故选C项;青铜制造技术的变化不能构成纹饰风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法家思想出现在百家争鸣时期,排除B项;审美观念变化不是纹饰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据材料“对新取得地方之人民,恐其反复,故令徙之他处,而以赦免之罪人迁实新地”,可知秦国为了瓦解新占领地区的反抗势力,对当地百姓强制性移民,以达到加强地方统治的目的,而将“迁”入刑的根本原因是集权社会的基本成型,这样君主才可以通过律令体系直接支配每一个人,才可以通过包括刑罚在内的各种方式使他们成为迁移的对象,故选D项;这些迁移地区都属于秦国统治区域,与扩大王朝统治疆域无关,排除A项;秦国强制性移民是通过瓦解地方势力来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秦国的这些措施利于削弱地方宗法血缘体系,而不是巩固,排除C项。
3.【答案】B
【解析】据材料“大量象征王权的玉器及信仰用品,发现的巨大水坝需要至少一万人施工数年”,可知良渚文化时期已存在明显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文化信仰,拥有强大的组织、动员和管理能力,这足以说明当时已经出现早期国家组织,故选B项;材料没有世界其他地区文化对比,看不出良渚文化的领先,排除A项;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出现象征王权的器物,但并没有提到借助神权,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据材料商到周女性地位的变化,体现了父权社会下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的完备,故选C项;井田制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礼乐制度用于划分社会阶级等级,不仅局限于女性,排除B项;女性的生产活动范围被限制体现了女性社会地位的下降,而不仅是纺织技术的提高,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西周在广阔的疆域内授土授民,既封且分”可知,与夏商时期方国和夏商王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关系相比,分封制加强了与地方的联系,增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力,故选C项;据材料“构成一种政治联盟关系”可知,夏商并未实现对方国的直接统治,排除A项;方国尊夏、商王朝为共主,并非平等的政治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夏商周时期地方与中央的关系问题,并不能说明分封制是否促进了边缘地区的开发,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据材料“在良渚遗址考古中,发现了都邑、宫殿、祭坛、大型水利系统等遗址及随葬品不等的墓地”可知良渚文化具备了政治统治的国家形态,故选D项;商朝我国开始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排除A项;西周时期制定了完整的礼乐制度,排除B项;夏朝的建立开始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排除C项。
7.【答案】B
【解析】据材料周朝时期,只有诸侯的“母弟”才称“弟”,异母弟则称之为“公子”可得出周朝是为了强化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观念,故选B项;礼乐制度主要是体现等级差异,排除A项;母系权威在先秦时期已经消失,排除C项;分封制主要是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据材料“亦被用于贵族举行的各种仪式的道具上”可知,西周礼制有了丝织品的痕迹,反映了丝织品与礼制的互动,故选D项;“等级意义”是通过丝织品使用的等级差别体现的,材料并未提及相关信息,“失去”一词更无从体现,排除A项;西周礼制是一种等级制度,礼制的破坏体现在等级秩序的破坏,材料信息与此无关,“开始”一词更无从体现,排除B项;中国桑蚕文化自原始社会我国祖先养蚕种桑就开始了,并非起源于礼制,排除C项。
9.【答案】A
【解析】楚国为了能够入主中原,拆散郑国与宋国、陈国结盟,分化瓦解对手,争取有利于自己的战略地位,故选A项;从图中可以看出郑、宋、陈三国地理位置上互成犄角,楚国与郑国割地结盟为了能够顺利进军中原,分化郑、宋、陈国之间的盟友,排除B项;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衰微,郑国、陈国、宋国和楚国都是诸侯国,排除C项,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公孙衍和苏秦提出,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西周的环形防线由“蔡、陈、宋、鲁、齐、燕”等组成,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些地区比较富庶且战略地位重要,故选D项;分封宗法制和环形防线都是为了巩固西周统治,二者是并列关系,建立环形防线是为了控制黄河流域,排除A项;材料强调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与阻止周边少数民族内侵无关,排除B项;武王伐纣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叔、蔡叔(均为武王之弟)于其地附近以为监视,排除C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在战国后期,各诸侯国的国君已经用“玺”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等,表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战国后期已经出现了萌芽,故选B项;在西周后期,分封制已经开始瓦解,而不是到战国后期才开始崩溃,排除A项;诸侯争霸战争是在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一些较大诸侯国展开了一系列的兼并战争,排除C项;通过题干中所列举的两个官印的形状可知,二者的风格并不一致,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将贵族连同他们的宗族分封到新征服土地上,而不像商代在原部族居地就地册封,这样各封国内就逐渐融合成以地缘为基础的新族体”这样每一个封国成一个完备的相对独立小国,从而使得全国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形态,故选C项;“贵族连同他们的宗族分封到新征服土地上”推动了宗法制的完备,排除A项;“各封国内就逐渐融合成以地缘为基础的新族体”地缘势力的兴起对中央集权是不利的,排除B项;贵族连同他们的宗族分封到新征服土地上对血缘关系是有强化作用的,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常铸有铭文,标明器主的族氏和祭祀对象,记载商王对器主的恩赐,说明器物的用途”可知青铜器扮演者政治权利的角色,这反映了国家财富在社会上层的再分配,有利于强化国家政权机能,故选A项;西周分封制的实施扩大统治区域,与材料所述时间“商代”不符,排除B项;郡县制的实行突破血缘组织框架,与材料所述时间“商代”不符,排除C项;宗法制度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区分血缘亲疏的制度,与“商王对器主的恩赐”无关,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宗法制可以“合族”团结宗族力量,分封制则有“分治领土,屏卫王室”之效,两者并重有利于拓展疆域,巩固统治,故选C项;分封制下西周实行的是封国为主的属地管理模式,排除A项;诸侯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西周并未实行中央集权,排除B项;D项仅是宗法制的影响,与分封制宗法制并重的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据材料“文王怀保小民,惠鲜鳏寡,均‘仪刑(效法)文王’”,可知文王关心弱小,施恩惠于年老而穷困无靠的人,因此提倡以德治国,而西周在各项制度上效法文王,因此表明西周推行以德治国的理念,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效法文王德行治国,而未涉及到殷商灭亡的史实,排除A项;据材料“西周在官职设置、官员选任、政绩考核和狱讼处理上,均‘仪刑(效法)文王’”,可知文王采取的措施对西周影响深远,而非强调突出歌颂文王的功绩,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文王理念与措施对后世西周影响深远,而未涉及到西周完善国家制度,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由材料“秦始皇弃儒生建议的简单质朴的原始祭山仪式而不用,而是亲自登上泰山之巅,并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也”可知秦始皇的目的是把皇权与天命相结合,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以维护统治,故选C项;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材料体现不出法家思想和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排除A项;“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是材料中的现象,排除B项;泰山地处山东,但秦始皇巩固统治却不只是针对山东,排除D项。
17.【答案】B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西周时期,在地方上诸侯有世袭的特权,属于贵族政治,在战国时期,魏国和楚国则削弱贵族的特权,秦国则“通过军功爵制取消世卿世禄制度”,这诸多做法就推动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故选B项;通过题干内容可知,秦国“通过军功爵制取消世卿世禄制度”,说明世卿世禄制走向消亡属于历史现象,而不是历史本质,另外,战国时期的魏国和楚国是“削弱世袭特权”,而没有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排除A项;题干所述及的“削弱世袭特权”、“取消世卿世禄制度”以及“淡化世袭身份”等内容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与促进小农经济形成和发展无关,排除C项;如果仅通过战国时代魏国、楚国和秦国中一些削弱或者取消贵族世袭特权来断定人类历史进入封建社会是错误的,其主要的推动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D项。
1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时以书面形式汇报”“奖罚制度十分明确”,“严格明确规”等关键词可知秦朝这些大量关于经济的立法具有细致严密的特点,秦朝政府通过立法保护农业生产,经济管理严格、规范,故选C项;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与材料主旨“关于经济的立法”无关,排除A项;“十分完备”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秦朝政府通过这些立法保护农业生产,并非“户籍管理”,排除D项。
19.【答案】B
【解析】据材料“除了用巫术祭祀救荒之外,也会采取一些较为积极的救治措施”,可知夏商周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一些救灾措施,故选B项;材料中提到的是夏商周时期人们应对自然灾害的反应,不属于政治生活,排除A项;天人感应思想是西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的,排除C项;材料的主体是人们,不是统治者,而且也不属于愚民政策,排除D项。
20.【答案】A
【解析】《易》记录了神农氏以耒耜为生产工具,《国语》记录了铁农具的应用,《左传·隐公三年》记载了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这反映了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故选A项;材料并未提及土地的所有权问题,无法看出土地私有制是否形成,且土地私有制的正式确立是在公元前4世纪的商鞅变法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诸侯之间割据混战需要有战争的相关史实,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C项;小农经济是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才出现的,与材料时间不符,且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自给自足,排除D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