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最后10天增分秘籍:回归教材,命题预测-秦汉、魏晋时期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二 最后10天增分秘籍:回归教材,命题预测-秦汉、魏晋时期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28 10:3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回归教材,命题预测-秦汉、魏晋时期
[第25题命题范围预测]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时期,突出特征是“大一统”,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的战乱分裂时期,其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重点关注:
1、汉初的统治体现出以下特点:
①“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刘邦虽然继承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但却在郡县制与封建制之间采取折中主义。
②庶民皇帝,布衣将相。③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系列措施:削弱诸侯的势力(推恩令等);打击地方豪强和十三部刺史的设置;建立中朝制度;察举制度;取消郡国和地方铸钱的权利,统一币制;算缗和告缗;平准与均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西汉的治国思想: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表法里,霸王道杂之。
4、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背景及实质)
?
5、魏晋门阀制度(原因、评价)
??
6、寒人掌机要概念。
7、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
????????
8、魏晋玄学。
9.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
①大一统:孔子强调正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等
②实行仁政:天人感应、防止暴政。③道德修养:五常(仁、义、礼、智、信)。
(2)发展
①思想专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神化皇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阴阳家)。
③兼收并蓄:融合道家、阴阳家、法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屈民而伸君
考题预测
1.(2020·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二次素质测试·25)两汉时期,谏官主要职能是向君主陈明政务大事,此外还常常受于皇帝命令巡视各州,其监察权远远大于刺史。这说明,两汉时期(  )
A.谏官行政权力扩大????????????????????????????????B.监察体系完备
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D.谏官分割皇权
2.(2020·山西阳泉一模·25)严耕望先生研究发现,两汉地方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有三条规律:凡朝廷任命的长官都非所统辖地区的本地人;县令长不但不用本县人,本郡人也不用;州郡县长官自由任用的属吏都是本地人。从中可见,两汉地方官吏的选用首要考虑的因素是(  )
A.防范地方割据保障政令畅通????????????????B.促进社会流动提高办事效能
C.打破地域观念按照才能选官????????????????D.形成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局面
3.(2020·山西运城一模·26)史载,唐太宗时期给一些资历较浅的官员加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也给一些资格较老的功臣加以“平章事”的名号,使其继续参与宰相事务。此举旨在(  )
A.弥补政务多、宰相才干差的缺陷????????B.防范宰相擅权,加强君主集权
C.配合科举制度选贤用人的需要????????????D.建立较严密完整的官僚机构
4.(2020·广东广州高三年级阶段训练·25)汉代以“右”为尊,以“左”
为卑。汉代曾颁布“左官律”,规定在诸侯国任官的为“左官”,且不得进入中央任职。这一做法(  )
A.限制了诸侯国扩张势力????????????????????????B.废除了察举制度
C.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推行了郡县制度
5.(2020·河南中原名校高三下学期质量考评一·25)中国古人常用“膏腴”一词形容华美高贵的家族门第。少数民族王朝北魏沿袭魏、晋惯例,特别是在士族化风潮狂飙疾进的洛阳时代(494年至534年),“膏腴”由约定俗成的习语变成阀阅等级制度中固定的一级。这一现象(  )
A.稳固了当时的统治秩序????????????????????????B.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C.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推动了多元文化的整合
6.(2020·福建福州高三毕业班适应性练习·26)北魏孝文帝将鲜卑八姓和汉族四姓位列士族之首,又将地方上的强宗豪族全部编入士族。而唐高宗、武则天修《氏族志》,“使军功入五品者,皆入士流”。这一改变(  )
A.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B.强化了门阀士族政治
C.引发了选官制度变革????????????????????????????D.确立了官僚政治体系
7.(2020·湖南长郡中学高三适应性考试二·25)汉惠帝时,开始以御史大夫属官监御史监察各郡。汉武帝十三年,因监御史玩忽职守,遂谴丞相史(丞相属官)出刺各州,并督监御史。丞相史出刺地方(  )
A.扩大了丞相权力????????????????????????????????????B.精简了监察系统
C.澄清了地方吏治????????????????????????????????????D.清除了王国威胁
8.(2020·四川德阳一模·6)公元729年,群臣上表请求每年以唐玄宗的诞辰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建议“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假三日”。这些建议很快得到了玄宗的肯定答复。唐代千秋节的设置(  )
A.由基层政治力量推动????????????????????????????B.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C.展示出国家繁荣景象????????????????????????????D.提高了民众生活水平
9.(2020·河北高三新时代NT抗疫联考Ⅰ·26)据史料记载,隋唐以后科举由朝廷直接掌握,授予举子功名官职。由于在功名仕宦方面荟萃于京师庙堂而与家族门第相对分离,官僚政治由门第至上向科第至上演进。读书人及其家族能否保持显贵人家身份地位,一概以科举为转移。这可以佐证,隋唐以后(  )
A.贵族政治淡出历史舞台????????????????????????B.官僚政治平等性日益突出
C.血缘贵族特权已被取缔????????????????????????D.士人的政治沉浮比较普遍
10.(2020·安徽淮北一模·5)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民间在订立买卖、租佃、借贷、雇佣契约中往往有“先和后可,乃为券书”“两共对面平章为定”(平:协调;章:明确)的语句。这反映民间契约的订立(  )
A.不受官府的控制和约束????????????????????????B.强调双方协商一致原则
C.完全符合双方各自意愿????????????????????????D.是城市商业发展的产物
11.(2020·河南高三全国Ⅰ卷高考能力提升一·25)汉代出现了专门保护土地占有的返还原物的诉讼和避免侵占的所有权确认文书“契”,这些文契具有确认所有权的法律效力,是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确认物。这说明汉代(  )
A.法律体系完备????????????????????????????????????????B.土地兼并日益盛行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政府依法治国
12.(2020·河北高三新时代NT抗疫联考Ⅰ·25)下面是两幅汉代面像砖的图片。突出反映出汉代(  )
A.集体协作劳动普遍化????????????????????????????B.重视生产工具的运用
C.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D.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13.(2020·广东六校高三第三次联考·26)魏孝文帝时期,面对社会上“争讼迁延,连纪不判,良畴委而不开”的现象,大臣李世安建议:“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以使“土不旷功,人罔游力”。该建议被采纳说明当时(  )
A.亟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B.政治动荡影响精耕细作
C.地权私有促进经济发展????????????????????????D.禁止地主土地私有制度
14.(2020·四川成都二模·25)汉初,丝织品专供贵族消费。到汉朝中后期,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奴仆婢妾皆可衣丝文绣。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B.等级观念的消亡
C.先进纺织技术的推广????????????????????????????D.平民政治的发展
15.(2020·安徽全国统一考试冲刺卷二·25)汉代,蜀地百姓“帅导群妾,咸循蚕蔟。分茧理丝,女工是敕。”在齐地,平民“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这反映出当时(  )
A.家庭丝织业生产盛行????????????????????????????B.局部地区自然经济解体
C.丝织业地域分工形成????????????????????????????D.丝织业商品化趋势明显
16.(2020·四川眉山二模·25)《春秋》中所记载的职业等级是士(知识分子)、商、农、工,《史记》里则是农、工、商、陶,成书于汉武帝后200余年的《前汉书》定下的职业等级则是士(儒士)、农、工、商。这一变化(  )
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结果????????????????B.反映出儒学地位的提升
C.源自叙史者的学术思想差异????????????????D.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17.(2020·四川内江二模·25)唐玄宗开元21年,在全国十五道置采访使,以“六条”监察非法行为,剑南节度使王昱以剑南道采访使身份巡边姚州,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采访使制度(  )
A.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B.增强了地方行政权力
C.注重维护君主的权威????????????????????????????D.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
18.(2020·山东济宁一模·4)隋文帝“下令在黄河沿岸交通枢纽要地设置官仓,把关东地区的粮食集中在仓里”。当时著名的官仓主要有广通仓、常平仓等,每仓各有地窖至少数百个。隋代官仓的设置(  )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新突破????????????????????B.有利于保障都城的粮食供应
C.加强了南北方的经济交流????????????????????D.体现出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
19.(2020·山东济宁一模·3)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初令郡国铸五铢钱。公元前113年,武帝下令由上林三官铸造五铢钱,规定“三官钱”为全国通行的统一货币。其做法旨在(  )
A.统一财政经济????B.打击王国势力?????C.加强中央集权????D.方便赋税征收
20.(2020·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联考·25)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诸侯王国领郡由汉高祖时的42郡减为26郡,而中央直辖郡由汉高祖时的15郡增加至44郡。这一变化(  )
A.密切了中央与王国的联系????????????????????B.全面解除了王国的威胁
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谏官拥有监察权,受命巡视各州以服务于皇帝,这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C项;汉代谏官属于监察体系,并不具有行政权,排除A项;“体系完备”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谏官服务于专制皇权,而非分割皇权,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两汉地方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有三条规律:凡朝廷任命的长官都非所统辖地区的本地人……州郡县长官自由任用的属吏都是本地人”可知两汉州郡县长官全用外地人,意在防范割据局面,而属吏皆为本地人,有利于顺利推行地方行政,故选A项;科举制促进社会流动,与材料所述时间“两汉”不符,排除B项;根据材料“州郡县长官自由任用的属吏都是本地人”可知此时并未打破地域观念,排除C项;两汉州郡县长官全用外地人,意在防范地方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由材料“唐太宗时期给一些资历较浅的官员加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也给一些资格较老的功臣加以平章事的名号,使其继续参与宰相事务”,可知太宗的做法增加了宰相数量,削弱了相权,意在加强皇权,故选B项;原来承担宰相事务的功臣继续参与宰相事务,说明这一举措不是弥补宰相才干差的弊端,而且太宗时期能相居多,排除A项;这一举措与科举制选拔人才无关,排除C项;太宗的举措只是针对中枢机构,说明其目的不是建立完整的官僚机构,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据材料汉代规定诸侯国任官的为地位较低的“左官”,且不得进入中央任职,体现汉代统治者目的在于限制诸侯国扩张势力,故选A项;察举制度为选官制度,材料体现为中央与地方的官员流动,排除B项;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膏腴”一词由约定俗成的习语变成阀阅等级制度中固定的一级,说明这一时期社会分化继续发展,而阀阅等级固化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C项;阶层固化会加深士族与下层民众的矛盾,不利于稳固统治秩序,排除A项;阶层固化使得阀阅等级成为人们选择结婚对象的主要考虑因素,这会阻碍民族融合的进程,排除B项;阶层固化使得文化交流相对封闭,并不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北魏时期,凡是“鲜卑八姓”、“汉族四姓”以及“地方上的强宗豪族”都属于士族,而到唐朝时期,“使军功入五品者,皆入士流”,这就会促使人们争相以军功来进入士族阶层,这一改变会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A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北魏到唐朝时期,士族阶层组成部分的变化情况,其重点不在于强化门阀政治,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变革体现在由九品中正制转变为科举制,而在题干中并没有述及科举制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是在秦朝,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丞相史(丞相属官)出刺各州,并督监御史”可知,丞相的属官丞相史获得了监察各州和监督监御史的检察权,权力得到了扩大
,故选A项;从之前御史大夫的属官监御史监察各郡,到后来丞相的属官丞相史获也获得检察权可知,监察系统更加繁杂了,排除B项;题干只是反映了监察权被分化,不能说明地方吏治得到了澄清,排除C项;“推恩令”的推行,才清除了王国的威胁,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以唐玄宗的诞辰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建议很快得到了玄宗的肯定答复”,可知千秋节的设立和皇帝诞辰有关,而它的确立得到了皇帝的认可,说明专制皇权影响节日的设立,故选B项;据材料“群臣上表请求”,可知“群臣”非基层政治力量,排除A项;“以唐玄宗的诞辰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与国家繁荣景象无关,排除C项;“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假三日”主要涉及的是统治者,民众的生活水平不可能提高,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读书人及其家族能否保持显贵人家身份地位,一概以科举为转移”这就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科举而仕则发达,反之则沉沦,故选D项;“官僚政治由门第至上向科第至上演进”体现了此时还在演变之中,没有最终确立,无法说明贵族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排除A项;“官僚政治由门第至上向科第至上演进”不说明平等性,排除B项;“功名仕宦方面荟萃于京师庙堂而与家族门第相对分离,官僚政治由门第至上向科第至上演进”此时还处于演变之中,无法预料结果,排除C项。
10.【答案】B
【解析】由材料“民间在订立买卖、租佃、借贷、雇佣契约中往往有先和后可,乃为券书、两共对面平章为定的语句”可知民间订立契约是协商一致的结果,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出现官府控制的信息,排除A项;“完全符合”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是民间契约订立过程中的特点,并未提及城市商业的发展,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专门保护土地占有的返还原物的诉讼和避免侵占的所有权确认文书‘契’”说明土地的变更成为一种常态,兼并日益盛行,故选B项;“汉代出现了专门保护土地占有的返还原物的诉讼和避免侵占的所有权确认文书‘契’,这些文契具有确认所有权的法律效力”只能说明在土地方面有法律的出现,无法反应整个法律体系的状况,排除A项;“专门保护土地占有的返还原物的诉讼和避免侵占的所有权确认文书‘契’”这些只针对土地有效,无法反应国家的商业政策,排除C项;“这些文契具有确认所有权的法律效力,是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确认物”只能够说明法律对土地的确认,政府的运作方式却不清楚,无法反应政府的权力来源,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两幅汉代面像砖的图片中可以看到制盐和薅秧的各种工具,说明生产工具种类多,用途广,故选B项;面像砖的图片中有很多人物,却无法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协作关系,排除A项;汉代面像砖的图片两幅的场景不一样,分别为农业和手工业,但无法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更无法判断其是否结合在一起,排除C项;图片中除了有生产场景和生产工具之外,没有其它的东西,无法判断此时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表现,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据材料大臣李世安建议“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以使“土不旷功,人罔游力”,体现当时土地荒废度高,亟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故选A项;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政治稳定,排除B项;地权私有会导致土地兼并问题,加大贫富差距,不能促进经济发展,排除C项;“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表明仍然实行地主土地私有,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由材料“汉初,丝织品专供贵族消费。到汉朝中后期,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奴仆婢妾皆可衣丝文绣”可知汉代丝织品从专供贵族消费到人人可用,说明纺织技术的发展和丝织品产量的增加,故选C项;人人可以衣丝不能说明汉代中后期的贫富差距缩小,排除A项;汉代社会等级观念并未消亡,排除B项;丝织品应用的增多不能说明平民政治的发展,排除D项。
15.【答案】A
【解析】“帅导群妾,咸循蚕蔟。分茧理丝,女工是敕”利用家庭妇女发展手工业,推动了纺织的发展,故选A项;平民“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这是和农业结合在一起的,是自然经济的表现,排除B项;“汉代,蜀地”无法体现全国分工的情况,排除C项;“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没有强调其商品属性,排除D项。
16.【答案】B
【解析】由春秋时期士的地位最高到《史记》中农民地位排在四民首位,士不在四民之列,再到汉武帝士(儒士)又排在第一位,反映了汉朝统治思想的调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地位的提升,故选B项;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改革措施,排除A项;四民地位变化是根据现实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排除C项;四民地位变化是因时而变,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能起到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排除D项。
1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剑南节度使王昱以剑南道采访使身份巡边姚州,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可知这一时期的采访使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故选D项;安史之乱后节度使的设置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与材料所述“采访使制度”无关,排除A项;根据材料“唐玄宗开元21年,在全国十五道置采访使,以‘六条’监察非法行为”可知这一时期的采访使制度具有监察权,减少了地方行政权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到中央与地方关系,即中央集权,并非“君主权威”,排除C项。
18.【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隋文帝设立的官仓都在黄河沿岸交通枢纽要地,便于利用黄河及广通渠运到京师,这有利于保障都城的粮食供应,故选B项;隋代官仓的设置与商品经济无关,更体现不出“新突破”,排除A项;把关东地区的粮食集中在黄河沿岸交通枢纽要地,不能体现南北方的经济交流,排除C项;把关东地区的粮食集中在黄河沿岸交通枢纽要地,体现不出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排除D项。
19.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可知,“三官钱”为全国通行的统一货币,实际上废除了地方郡国铸币权,将铸币大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五铢钱的铸造与使用只是货币的统一,不能体现“统一财政经济”,排除A项;“打击王国势力”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项;汉武帝的币制改革强调加强中央集权,与方便赋税征收无关,排除D项。
20D
【答案】【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七国之乱”之后,诸侯王国的数量减少了,相反,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的数量却大幅度增加,这一变化说明中央的权力增强了,故选D项;题干仅是述及“七国之乱”之后,诸侯国数量的减少,而没有涉及中央与王国之间的联系,排除A项;题干述及“七国之乱”之后,诸侯国数量的减少,但不能由此推断“全面解除了王国的威胁”,排除B项;“七国之乱”之后,中央控制“郡”的数量增多了,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排除C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