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人性的崛起――文艺复兴美术 课件(共27张PPT)+教案+内嵌视频 (WPS打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人性的崛起――文艺复兴美术 课件(共27张PPT)+教案+内嵌视频 (WPS打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0-09-01 12:30:15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人性的崛起·文艺复兴美术
The
Renaissance
Paintings
Hold
your
horses
-70million
如何理解
“文艺复兴”
古代规范的影响下,艺术和文艺的复兴,是14~16世纪发生在欧洲的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
“人文”即是对人的个性的关怀,强调维护人的人性尊严。
人文主义对文艺复兴美术的影响是什么?
我们如何发现并感受作品中的“人性”力量?
重点·思考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木板油画)
扬·凡·艾克(尼德兰)
英国国家美术馆

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强调责任感和道德义务。这幅作品如实地表现生活现实,向我们展现画中人物对婚姻的向往与虔诚。
细节的胜利
男女组合全身肖像画
画面中蕴含故事情节
逼真的室内景、器物的刻画
中世纪美术寓意象征手法
圣母登宝座图(木板蛋彩画)
画家:乔瓦尼·齐马步埃
乌菲齐美术馆藏
弯曲宝座上的圣母子(木板蛋彩画)
祭坛画
可能画于君士坦丁堡
查士丁尼及其随从
马赛克镶嵌画
意大利拉文那圣威塔尔教堂
狄奥多拉及其侍从
马赛克镶嵌画
意大利拉文那圣威塔尔教堂
中世纪美术特点
大部分是宗教题材的教堂壁画
色彩给人感觉较为严肃、深沉
人物形象僵滞,表情呆板
构图上多采用一字排开的模式
空间上缺乏层次虚实
重教义,轻人性
哀悼基督(湿壁画)
乔托(意大利)
意大利阿雷那礼拜堂
不同于中世纪对宗教的痴迷,人文主义者是在古典的价值基础上实现创新与超越,这恰恰是一种古典的再生。
古典的再生
富有节奏的人物组合
画中人物的情感流露
融合古典和哥特式绘画语言
构图,空间,光影上的突破
蒙娜丽莎的微笑
(油画)
达芬奇(意大利)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富有生命力、写实传真的女性形象
金字塔式三角形构图
渐隐法和大气透视法的运用
神秘的微笑
人文主义崇尚科学,主张从世俗经验探求真理与知识的理念
大卫
(雕塑)
米开兰基罗(意大利)
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藏
天顶画
(教堂壁画)
米开兰基罗(意大利)
西斯廷礼拜堂
裸体形象在基督教统治欧洲的时代被视为异教之物。以裸体形象还原生命的原始本质,脱离宗教,脱离故事,脱离一切外在的形式联想,还原最本质的“人”的故事。
岱尔菲是古希腊祀奉太阳神的圣殿所在之处,画中女祭司手持长卷转头凝视着某处。
·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形象有什么特别之处?
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思考
西斯廷圣母(油画)
德国德累斯顿茨温格博物馆

圣母子(油画)美国国家美术馆

草地上的圣母子(油画)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思考:
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形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中世纪的圣母形象僵硬呆板、苍白消瘦
拉斐尔画笔下的圣母年轻、丰润、健康,圣子也被刻画成天真活泼的孩子。这时候的圣母,宛如一个人间母亲的形象,不是神圣威严,而是温暖亲切。
乔托版的圣母面对基督的死亡表情悲恸绝望,带着神与人的距离感。
思考
·对比达芬奇的《岩间圣母》和米开兰基罗的人物形象,思考一下拉斐尔分别借鉴了什么地方么?
构图上,拉斐尔参考了达芬奇《岩间圣母》的金字塔三角形构图,但《草地上的圣母子》色彩较之达芬奇的更加鲜艳、明亮。
在人物刻画上,更接近于米开兰基罗画笔下人物的坚实感,区别在于拉斐尔的女性多了几分柔美。
可以说,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虽摒弃上帝神权,但并不排斥宗教题材,而是倾力于融合古典文化和宗教文化,注入更多人性的力量。
人性的光辉
暴风雨
(画布油画)
乔尔乔托(意大利)
威尼斯学院画廊

西方绘画中第一幅风景画杰作,也是绘画史上最富个性且最神秘的作品。
酒神祭
(画布油画)
提香(意大利)
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藏
取材于希腊神话中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故事
威尼斯画派多以生活化题材为主,注重风景的刻画,或借希腊神话来表现人生的欢乐与享受,是对神学所宣扬的禁欲观念的挑战。通过明亮的色彩,既能让人联系古典文化,又力求满足人们视觉上、心理上的欢愉。
色彩的胜利
课程总结
当知识生产的重心从天国转到人世。人们眼中的世界也愈发不同了。
瑞士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将文艺复兴的成就概括为“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前者体现为对自然美的欣赏,后者体现在对人物面貌、性格、思想、情感全方位的细致刻画。
艺术家通过对透视法、人体解剖学、明暗画法等的运用,表现真实的自然景象和生动的人类情感。美术创作虽仍离不开宗教题材,但世俗生活已成为创作的模板,人性成了一股重要的力量。
拓展学习
查阅相关资料,围绕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要求分辨出画中的主要人物,并对透视与构图做出分析。
Thanks
looking《人性的崛起——文艺复兴美术》
教学详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第十四课《人性的崛起——文艺复兴美术》。其内容涵盖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诸多艺术家及作品,而这一时期对整个西方美术具有不容小视的贡献。过程中会不断地使用比较研究法对作品进行赏析。
二、学情分析
不同于小学及初中阶段的美术课,高中的美术课更多以艺术鉴赏为主。如何把艺术鉴赏课上得生动有趣,是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不注重教学方法,课堂上很容易变得沉闷乏味,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严重的学生则会产生抵触或厌学情绪。
进入高中的学生,对美术课普遍存在一种错误认知,认为不用高考的学科就可以不重视;美术课上可以用来轻松、娱乐,对于是否吸取得到知识并不看重。
艺术鉴赏是感性的学科,有一部分对美术理论有浓厚兴趣、有属于自己独特美术思维的学生,可能对老师的见解或者书上的理论存疑,甚至产生创新思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引导、并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的个性思维。
三、教学目标
认知方面: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基本概况及其在西方国家中的重要地位;认识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主要画家及其作品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感受、鉴赏文艺复兴美术作品的能力。
情感方面:感受文艺复兴美术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情怀;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对西方美术的重要贡献。
四、教学重点
认识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艺术家及其作品。
感受文艺复兴时期作品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五、教学难点
感受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能够从多方面入手对文艺复兴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比较以获得审美感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六、教学准备
PPT
七、教学过程
(一)稳定学生情绪准备上课
(二)创设情境,视频导入
1、导入语
老师:同学们,平常我们要欣赏西方绘画作品时一般是通过书、互联网或者是看展览对不对?那除了以上这些,还有没有更特别的方法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视频,看一下外国的朋友是用什么方式来呈现这些有名的绘画作品。
课件播放视频
老师:刚刚看的视频是由瑞典乐队Hold
Your
Horses制作的《70
Million》。视频中,他们打破二维平面的限制,用了现在非常流行的“cosplay”的方式来表现西方绘画作品的人物或场景,是不是比看图片生动有趣得多呢!
3、对比中西方传统绘画,提出疑问
老师:我们中国常见的传统绘画形式是国画,多以毛笔、墨和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而我们熟知的西方绘画形式则是油画,那你们知不知道油画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4、课外知识拓展
老师:在油画出现之前,画家在铺着潮湿灰泥层的墙面,以稀释的蛋黄或蛋清调和颜料进行绘画。这是一种古老的技法,最早发现于3000多年前的埃及墓室壁画。传到欧洲后盛行于14~16世纪,刚刚我们在视频中看到的《最后的晚餐》、《维纳斯的诞生》原作便是蛋彩画也叫湿壁画。
而此时,有一种绘画技法悄然诞生,并且随着它的创作技法日趋完善,渐渐成为主流,这便是油画。不管是蛋彩画,还是油画,都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画家重要的绘画技巧。
5、了解文艺复兴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
老师:说到“文艺复兴”,我们先来了解基本概念。它的原意是指古代规范的影响下,艺术和文艺的复兴,是14~16世纪发生在欧洲的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人文”即是对人的个性的关怀,强调维护人的人性尊严。
6、引出主题和本课重点学习内容。
老师:这是一个巨匠迭出的时代,艺术家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来传递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对文艺复兴美术的影响是什么?我们如何发现并感受作品中的“人性”?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要去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一起感受一下这个时期的绘画艺术!(板书:人性的崛起——文艺复兴美术)
讲授新课
老师:第一站,我们来到了英国国家美术馆,这里有一幅特别的“结婚照”来看看是什么?
课件放映《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老师:前面我们提到了油画,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可以算是油画技法的先驱。他不止改良了绘画材料,确定使用松节油作为颜料媒介的标准,还创作了世界上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木板油画《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2、问题:扬·凡·艾克如何在画中体现人文主义思想?课件出示总结。
老师:不管是在构图或是画面的表现力上,这幅画在当时都是相当新颖、并且富有独创性的作品。
首先,他所表现的这种男女组合全身肖像画在当时很罕见;画中带着明显的故事情节——主人翁阿尔诺芬尼和妻子正在卧房举行婚礼,而他此时正牵着妻子的手虔诚宣誓,这一幕像不像现代的“结婚照”?还有十分逼真的室内背景和器物的刻画,甚至还保留了中世纪美术惯用的寓意象征(详细参考课文分析)。整幅作品将细节表现的淋漓尽致。(板书:细节的胜利)
同学们还记得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学生:略。
老师:没错,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强调责任感和道德义务。这幅作品如实地表现生活现实,向我们展现画中人物对婚姻的向往与虔诚。
4、课件放映中世纪画作
老师:在前往下一站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中世纪的画作,大部分是宗教题材的教堂壁画;色彩给人感觉较为严肃、深沉;人物形象僵滞,表情呆板;构图上多采用一字排开、对称的模式;空间上缺乏层次虚实。中世纪美术重教义而轻人性。
5、思考:中世纪、文艺复兴初期和盛期的圣母子题材作品有什么不同?课件放映《哀悼基督》
老师:看完中世纪的作品,现在我们要前往意大利帕多瓦,欣赏文艺复兴的绘画先驱——乔托为阿雷那礼拜堂所作的装饰壁画之一《哀悼基督》。在这个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富有节奏的人物组合和画中人物的情感流露,他还是第一个企图画出透视感和空间深度的画家。
乔托的绘画艺术可以说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分水岭。不止将古典和哥特式绘画语言很好的融合,在构图、空间、光影还是人物刻画上都有突破性的变化。不同于中世纪对宗教的痴迷,人文主义者是在古典的价值基础上实现创新与超越,这恰恰是一种古典的再生。(板书:古典的再生)
而在文艺复兴盛期,有三位极富盛名的代表人物:达芬奇、米开兰基罗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他们在各自的作品中把人性的光辉体现得淋漓尽致。
6、课件放映《蒙娜丽莎的微笑》
老师:我们现在要去的这一站——法国卢浮宫,有一件藏品相信大家并不陌生,那就是三杰之一的达芬奇的代表作《蒙娜丽莎的微笑》。
结合中世纪绘画的特点,你们觉得《蒙娜丽莎的微笑》,在题材、构图、人物、技法等方面都有什么特点?请同学简单描述一下。学生:略。
7、课件出示总结
老师:画中人物是一个富有生命力,写实传真的女性形象,不再以圣经教义中冷冰冰的、虚构的人物为题材;还有达芬奇别出心裁的金字塔构图,使人物显得端庄稳重;而为了让人物不再僵硬采用了渐隐法;背景运用大气透视法,近实远虚的对比将实在的人物形象推向世人面前。
说到蒙娜丽莎当然不得不提她的神秘微笑。科学家通过X光扫描,发现她的嘴角和眼角有三四十层超薄笔触,每层厚度不到2微米,相当于头发厚度的1\50。这种技巧创造出了一种“神秘微笑”的幻像。据说观察位置的不同微笑还会时隐时现。
达芬奇用了五年时间才完成《蒙娜丽莎的微笑》。期间为了绘画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解剖尸体,记录上千页的解剖笔记手稿。而他并不满足于只是了解人体结构,他要不断地试验,确定脸上哪些肌肉的拉伸、收缩和放松会使人展现不同的笑容。他用科学再现了生命的形态,这恰恰印证了人文主义崇尚科学,主张从世俗经验探求真理与知识的理念。
8、课件放映《大卫》
不同于达芬奇对绘画的执着,米开兰基罗坚信再好的绘画也是对雕塑的模仿。他的代表作《大卫》至今依旧矗立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米开兰基罗创作《大卫》时正是佛罗伦萨内忧外患的年代,教皇腐败、外族入侵。他清醒地认识到,拯救祖国不能靠神降临,也不能求上帝怜悯,祖国和人民的命运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痛苦失望之余,他在艺术创作中倾注着自己的思想,创造了一系列如巨人般体格雄伟、坚强勇猛的英雄形象。《大卫》就是这种思想最杰出的代表。
米开朗基罗没有沿用前人表现大卫战胜敌人并将其头颅踩在脚下的场景,而是选择大卫正面迎接敌人的紧张瞬间;以及《圣经》中描述的大卫既非裸体,也不是这样健硕的成年人。他有意打破人们对英雄大卫的固有印象,突破情节的局限,用全裸和近乎成人的形象,以及充斥着力与美的肌肉,去表现他特有的民族自信和文艺复兴时期反封建神学教义的人文主义精神。
9、课件放映西斯廷礼拜堂的天顶画
老师:米开朗基罗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在雕塑、绘画、建筑、诗歌等众多艺术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或许,他对绘画并没有像对雕塑那般痴迷追崇,但是他依旧留下了惊世骇俗的作品——西斯廷礼拜堂的天顶画。
米开兰基罗在创作天顶画时依旧采用裸体形象来表现基督教美术,这在基督教统治欧洲的时代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裸体在当时被视为异教之物。但米开兰基罗希望以裸体形象还原生命的原始本质,脱离宗教,脱离故事,脱离一切外在的形式联想,还原最本质的“人”的故事。
米开朗基罗还大胆地将异教文化渗透到其中。岱尔菲是古希腊祀奉太阳神的圣殿所在之处,画中女祭司手持长卷转头凝视。
不管是雕塑还是绘画都可以找到对古希腊文化的影子,这也是米开兰基罗对于古典文化的追崇。
10、思考: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形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什么?课件放映《圣母子》、《西斯廷圣母》、《草地上的圣母》
老师:先来看看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形象。看到画中的圣母,同学们第一感觉是什么?学生:略。
老师:同样是刻画圣母形象,中世纪的圣母形象僵硬呆板、苍白消瘦;乔托版的圣母面对基督的死亡表情悲恸绝望,但依旧带着神与人的距离感。而拉斐尔画笔下的圣母年轻、丰润、健康,圣子也被刻画成天真活泼的孩子。这时候的圣母,宛如一个人间母亲的形象,不是神圣威严,而是温暖亲切。
11、对比达芬奇的《岩间圣母》和米开兰基罗人物形象
老师:拉斐尔作为是达芬奇和米开兰基罗的后辈,自然是兼收并蓄。以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收藏的这幅《草地上的圣母子》为例,仔细观察上面的作品,你们发现拉斐尔分别借鉴了什么地方么?学生:略。
老师:构图上,拉斐尔参考了达芬奇《岩间圣母》,但色彩较之达芬奇的更加鲜艳、明亮;在刻画人物上则更接近于米开兰基罗画笔下人物的坚实感,区别在于拉斐尔的女性多了几分柔美。
可以说,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虽摒弃上帝神权,但并不排斥宗教题材,而是倾力于融合古典文化和宗教文化,注入更多人性的力量。
12、课件放映乔尔乔内《暴风雨》、提香《酒神的狂欢》
老师前面我们看到,达芬奇、米开兰基罗、拉斐尔的绘画以素描为基础,在严谨的透视构图和准确的形体塑造的基础上才会考虑色彩。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画派却是将色彩作为构成画面的主要手段。(板书:色彩的发现)
乔尔乔内《暴风雨》被认为是西方绘画中第一幅风景画杰作,也是绘画史上最富个性且最神秘的作品。有研究学者以X射线探视画面,发现画着士兵的位置最初画的也是裸体妇女,以后才改画为武装士兵。这样大幅度的改变,是不是可以说明画家原意无涉于人物故事。
威尼斯画派的画家们大多选择田园牧歌、狂欢宴会等一些比较生活化的题材,即使采用了的神话人物,也不难发现画家依旧集中于对风景的描绘或气氛的营造。以提香的《酒神的狂欢》为例,这幅画取材于希腊神话中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故事,借希腊神话题材来表现人生的欢乐与享受,是对神学所宣扬的禁欲观念的挑战。通过明亮的色彩,既能让人联系古希腊文化,又力求满足人们视觉上、心理上的欢愉。
(四)课程总结
老师:当知识生产的重心从天国转到人世。人们眼中的世界也愈发不同了。瑞士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将文艺复兴的成就概括为“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前者体现为对自然美的欣赏,后者体现在对人物面貌、性格、思想、情感全方位的细致刻画。艺术家通过对透视法、人体解剖学、明暗画法等的运用,表现真实的自然景象和生动的人类情感。美术创作虽仍离不开宗教题材,但世俗生活已成为创作的模板,人性成了一股重要的力量。[1]这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思想。
注:[1]此处为课本总结部分。
(五)拓展学习
查阅相关资料,围绕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要求分辨出画中的主要人物,并对透视与构图做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