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七下数学10.6数学活动算年龄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七下数学10.6数学活动算年龄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6-26 20:5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数学活动:算年龄
教学目标:
1.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加深理解相关数学知识;
2.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自己建立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活动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流程:
情景引入
见识一下
学以致用
活动总结
活动一
活动二、活动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欣赏数学小品《百岁父子》
有一户人家,父亲与儿子同一天过生日,家里总要热闹一番。有一次庆贺生日时,父亲对儿子说:“当我们俩的年龄加起来刚好是一百岁时,就能称‘百岁父子’,到时候应该好好庆贺一下。”
舅舅在旁边说:“什么时候庆贺?我一定来凑热闹!”
儿子说:“还有几年,快了。”
舅舅说:“我记不清你们现在究竟几岁了?快说说还有几年?”
父亲说:“我38岁那年,儿子10岁,现在年龄是儿子年龄的两倍。你想,现在我们父子各是几岁?再过几年两人年龄加起来等于100岁?谁让你记不清,只有请你动脑筋了!”
师:哪位同学能帮帮这位健忘的舅舅呢?
二、活动一:
时间:8分钟
抢答题:
1、父子两人的年龄和是64岁,儿子年龄的3倍比父亲小8岁,父子两人年龄各是多少岁?
2、父子的年龄差30岁,五年后父亲的年龄正好是儿子的3倍,问今年父亲和儿子各是多少岁?
奖励方法:如答对,该小组得10分;如答错,该小组扣10分,
说的非常好,大家来掌声鼓励一下。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知识对我们生活有着无穷无尽的作用,尤其是方程思想,对我们解决年龄的问题,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因而我们要努力学好数学,使它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三、见识一下
其实不仅仅我们知道把方程应用于年龄中去,早在古代就有人做了这样大胆的尝试。接下来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被誉为“代数学之父”的丢番图(公元3~4世纪),以其对方程的成就和丢番图的墓志铭为人所熟悉。丢番图的墓志铭上记载着:
过路人!这儿埋葬着丢番图,
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
再活了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两侧长起长长的胡子;?
他结了婚,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
再过五年,他有了儿子,感到很幸福;
可是儿子只活了他父亲全部年龄的一半;?
儿子死后,他在极度悲痛中度过了四年,也与世长辞了.根据以上信息,你能知道他结婚时的年龄以及他去世时的年龄分别是多少吗?
四、学以致用
见识了丢番图的墓志铭,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道例题。
小明与他爸爸的年龄和是46岁,3年后,小明爸爸的年龄是小明年龄3倍,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你能求出小明和他爸爸的年龄吗?
你能改变题目中的条件,同样也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小明和他爸爸的年龄吗?
五、活动二
时间:十分钟
要求:各小组分别讨论如何改变题目中的条件,选出一种改变方法给其他小组同学解答。
奖励方法:如答对,出题组与答题组均得10分;如答错,出题组得20分,答题组将不得分;如发现出题错误,将倒扣20分。
六、活动三
年龄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年龄问题与数学联系较多,你能根据自己和父母或祖父母或同学之间的年龄,也编一个可以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的问题吗?试试看。
时间:10分钟
要求:先个人编题,然后小组探讨,选出认为最好,最有把握难倒别人的题目给其他小组的同学解答。
奖励方法:题目出对,得10分;题目做对,得10分;题目做错将扣10分给出题组;题目出错将倒扣20分。
请我们的组长将你们编好的题目交到你心仪的小组,然后各小组集体完成这道题。
七、活动总结
1.
通过今天这一节算年龄的活动课,你有哪些收获,各小组讨论,最后请组长统一发言。
2.选出得分最高组予以表扬。
3.填写课本附录中的评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