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步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27 06:1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六课,本课学习内容为三个子目——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三个部分联系紧密。农业发展是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础;同时它们又共同成为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并为清朝前期的兴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学习这部分内容,要把握清朝前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
清朝前期,当西方已经开始由手工工场向机器大工厂过渡、工业文明社会逐步确立起来之时,中国仍然处在典型的农耕文明时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在原有的形态下继续发展并达到顶峰。和历朝历代一样,社会动乱的结束,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促进了清朝前期农业的快速恢复和发展,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到极致。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与其他农副产品,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清朝前期,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地方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清朝前期的商业发展,表现为从农村集市到小型工商业城镇和大城市的发展都超过了前代;地域性的商业群体如晋商、徽商也得到发展。清朝前期经济的恢复发展,使清朝国力不断增强,社会安定,人口迅速增长,出现了兴盛局面。
教学目标:
1.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
2.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
3.理解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状况。
【教学难点】
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雍正耕织图》是雍正登基以前以康熙年间刻版印制的《耕织图》为蓝本,由清宫廷画师精心绘制而成,共有图46幅,其中耕图织图各23幅,每幅画上都有雍正的亲笔题诗,并盖有“雍亲王宝”和“破尘居士”两方印章。画册用笔精到、设色典雅,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描绘了劳动者辛勤耕作的场景。这些图画侧面反映除了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那么清朝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开始进入我们的今天的学习——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时期的耕织图,展现出古代统治者对经济,尤其是农业经济的重视,再提问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如何?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带领学生进行下一步学习。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
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背景
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展示材料:
人民多遭惨杀,田土尽成丘墟。官虽设而无民可治,地已荒而无力可耕。
——《明清史料》丙编,第783页
过渡:面对这种情况,清朝统治者又是怎样应对?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呢?我们接着看下面的内容。
2.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原因
清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展示材料:
清政府……把垦荒成绩列为考核地方官员的一个内容。……若开垦不实及垦而复荒,新旧官员俱分别治罪。
——《二十五史新编·清史》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
——雍正帝
帝王之政,莫爱民,而爱民之道,莫要于重农桑……
,此千古不易之常经也。
——乾隆
3.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表现
(1)耕地面积方面:清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开发。
展示图片:
(2)兴修水利方面,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展示材料:《靳辅治水》
康熙帝亲政后,极为重视治河的问题,他把治河、三藩、漕运列为三件头等大事,“书而悬之宫中柱上”以备日夜观看思考。1677年,康熙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治理黄河,靳辅在水利专家陈潢的协助下组织大批民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将淮黄故道次第修复,不仅畅通了漕运,而且大大减轻了黄河中游和淮河沿岸地的水患威胁。
(3)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展示史料:
乾隆皇帝在玉米和甘薯的推广中起了巨大作用。他大力推广甘薯种植……地方官因为编写《甘薯录》而被晋升为湖南巡抚……在皇帝的劝谕下,川、楚、陕、皖、贵等省“延山漫谷,皆种玉米”。经乾隆一朝的倡导,甘薯、玉米已经成为中国贫苦农民的基本口粮。
——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
【合作探究】双季稻、玉米、甘薯这些高产作物的引种和推广,对清朝社会有何影响?
学生讨论后回答: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促进了清朝人口的增长。
(4)济作物种植方面:也有较大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展示地图:《明朝经济主要分布图》
4.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影响
(1)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3)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展示地图:《清朝经济主要分布图》
教师此处可带领学生演示“【历史地图】清朝前期农业的主要分布
”动画,直观了解郑清朝前期农业的主要分布
的知识点。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展示地图:《清前期工商业发展》
【知识拓展】清朝的制瓷工艺较明朝又有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发展是珐琅彩和粉彩的创制。
展示图片: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清康熙年间御制的粉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碗2018年在香港苏富比
以1.9亿RMB成交;清乾隆年间制作的粉彩九桃天球瓶在香港苏富比以9883万RMB成交,足见其艺术价值的珍贵性。
2.手工业工场的发展
(1)当时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展示图片:
如江宁著名的机户
李扁担、李东阳等,拥有织布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2)手工业工场特点:人数多;规模大;分工合作;雇佣关系。
3.商业发展表现
(1)清朝前期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展示图片:繁荣的商业网
(2)一些农村发展成为工商业市镇。
展示图片:
(3)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工商业繁荣。
展示图片:《盛世滋生图》(局部)
钦惟我国家,治化昌明,超轶三代,幅员之广,生齿之繁,亘古未有。
——清代宫廷画家徐扬
(4)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等。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展示图片:
(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
——以上资料摘自《简明中国经济史》
【知识拓展】晋商
【知识拓展】乔家大院
【知识拓展】徽商
教师此处可带领学生观看“【知识解析】明清大型市镇集中出现在江南的原因
”视频,直观了解明清大型市镇集中出现在江南的原因
的知识点。
三、人口的增长
1.人口的增长概况
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展示图表:《明末清初人口增长图》
2.人口的增长原因
展示材料:
材料1:康熙二十年
(公元
1681年
)平……到嘉庆元年
(1796年
)为止,内地都没有发生大规模社会动乱……
——董林生《新议清朝人口剧增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2:各朝代粮食产量,秦汉417亿斤,唐代626亿斤,宋代835亿斤,明代1392亿斤。清乾隆晚期,一跃而达2088亿斤,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正是农业的成绩,使乾隆朝的人口发生爆炸,支撑各项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达到中国历史的极峰。
——吴宾《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3: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
学生讨论后,回答:
(1)清朝前期,内地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动乱,社会安定;
(2)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尤其是高产作物的引进,使粮食产量增加;
(3)取消了人头税。
3.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
(1)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展示图表: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变化
(2)开荒垦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生态破坏。
展示材料:
在人口膨胀的压力下
……流徙城市的人群因无业可就,沉淀形成一个由流氓、乞丐、小偷、赌徒、娼妓、迷信职业者和杀人越货者等组成的次生社会群。……人口膨胀实际上也是酝酿大小农民起义的潜在原因之一。
——《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胀》
(3)庞大的人口造成巨大的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盛世下的思考】活动
教师陈述事实:
康熙时期国库充盈
清初,统治者注重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康熙时期,朝廷每年的财政收入约3000万两白银,最高的年份达到4736万两。财政收入增多,国力大为增强,为国家的安定提供了财政上的保证。
然而,当穿礼服的马嘎尔尼使团一登上中国的土地,他们马上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清王朝雇佣了许多老百姓来到英使团的船上,为英国人端茶倒水,扫地做饭。英国人注意到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国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这些普通中国人“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

一方面,当时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国家财富得到充分的积累;另一方面,农民没有因为所谓“康乾盛世”走向富裕,而是越来越贫困,若遇灾荒之年,生活无来源,便成为流民。
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除了村庄周围,难得有树,且形状丑陋。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偶尔有一幢独立的小楼,但是决无一幢像绅士的府第,或者称得上舒适的农舍。……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国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后,畅谈个人感悟。
感悟示例:从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看,康乾盛世是值得称颂和自豪的,它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上都有显著发展,其盛世局面超过前代任何一次,确实值得赞扬。但从世界历史横向发展来看,却不宜夸大评价。在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上,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与西方国家相比,这种盛世已显得暗淡无光了。
教师可根据时间需要,组织完成“【活动设计】小组归纳: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表现”活动。通过本活动,提升学生对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表现的认知程度。
【课堂小结】
清初经济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1.国家统一,社会安稳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4.要重视引进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
14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