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朝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八课,本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红楼梦》、昆曲与京剧艺术。两个子目内容呈并列关系,集中反映了清朝前期文化繁荣。文学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文学的发展、繁荣又是以一定社会政治、经济为基础的。学习清朝前期文学艺术,首先要了解清朝前期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的衰落时期。政治上,清朝统治者用40年时间逐步完成了对
全国的军事征服,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逐渐发展到顶峰。在思想文化领域里,采取严厉的控制政策。统治稳固过程中,满洲民众语言、衣食、习俗等迅速汉化,学习汉文、读汉文著作、写作诗文成为风尚。但从康熙末年开始,统治阶级也日益腐朽,人们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高涨。在这种背景下,清朝时期出现了不少揭露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的文学艺术作品,反映了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历史命运。
与此同时,经济上,经过几朝的努力,到乾隆年间,社会经济繁荣,出现了盛世局面。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城市平民的增多、印刷业的兴盛,自由买卖、交换的经济形式使人民反抗压迫、追求自由、摆脱人身束缚的愿望不断增强,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市民文化繁荣,适合广大平民阅读欣赏的小说、戏剧迅速发展起来。
此外,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发展与清朝之前的文学艺术成就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教学目标:
1.了解清朝古典小说《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点和造诣。
2.掌握清朝昆曲与京剧艺术的繁荣的基本史实。
3.理解清朝文化的时代特点以及鉴赏文艺作品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红楼梦》和京剧。
【教学难点】
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歌词,猜歌名导入:
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
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
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
忍踏落花来复去。
——《葬花吟》
同学们,你们知道上面的诗句吗?知道它出自哪部著作吗?对,有的同学答对了。是《红楼梦》插曲《葬花吟》。(教师随即播歌曲视频《葬花吟》)一曲优雅的音乐听完,同学们有什么感受?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清代的文学艺术取得很大的成就,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戏剧表演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为什么说《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清代的戏剧剧种有什么新的发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影视歌曲《葬花吟》悠扬的旋律,将学生迅速带入课堂情境,产生知识共鸣,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并体会文学艺术作品的美感,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学习内容。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
一、《红楼梦》
1.
索迹红楼
学生自读教材,完成有关《红楼梦》作者、原名、续写改名、成书时间、艺术地位问题,找到答案后,进行班级问题抢答。
作者:曹雪芹
原名:《石头记》
续写改名:高鹗
成书时间:乾隆晚期
地位: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
展示图片:《石头记》书影
2.雪芹其人
曹雪芹,名霑,出生于贵族世家。少年时曾享受过一段富贵豪华的生活。雍正时曹家被抄,彻底败落,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穷困潦倒,温饱无着。他回顾家族兴衰,对社会有了深切而清醒的认识,“困而著书《石头记》”。
展示图片:曹雪芹像
3.梦回红楼
《红楼梦》开篇以神话形式介绍作品的由来,说女娲补天之石剩一块未用,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经过此地,施法使其有了灵性,携带下凡。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见石上刻录了一段故事,便受石之托,抄写下来传世。辗转传到曹雪芹手中,经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书。
展示图片:《贾宝玉和林黛玉》剧照
4.红楼大观
(1)《红楼梦》内容
一条主线: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
四大家族: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
(2)大观园
(3)金陵十二钗
(4)《红楼梦》的创作特点
①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
②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精练而生动;
③思想性强、艺术性高。
展示图片:《红楼梦》人物图
【合作探究】概括下面材料对《红楼梦》的态度?
展示材料:
《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鲁迅
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毛泽东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我们可以看出材料对《红楼梦》是认可的太多,为什么人们会这么认可《红楼梦》呢?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红楼梦》的社会意义了。
5.《红楼梦》的社会意义
【想一想】为什么《红楼梦》会得到高度评价?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红楼梦》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歌颂了进行抗争的精神;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虽然屡次被列为禁书,但都是屡禁不止,在民间广为流传。
6.
《红楼梦》的评价
《红楼梦》是一部现实批判主义文学巨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一部古典小说,被誉为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并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展示图片:《四大名著》封面
7.
今日红楼——红学
2012年5月31日,中国红学家,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的周汝昌因病在北京去世,时人发出感叹:“世上再无周汝昌,无人再懂《红楼梦》!”
展示图片:周汝昌先生
【合作探究】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愿望不断增强;
(2)市民阶层的壮大,识字率提高,对通俗文化的需求量增大;
(3)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统治日益腐朽,人民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4)印刷术的空前发达为小说传播提供条件。
(设计意图)本目知识主要采用学生自学加教师讲授的综合授课方法,学生首先自学找出《红楼梦》作者、成书时间、艺术地位等简单问题,然后再带领学生首先从作者开始分析——雪芹其人、再进行作品分析——梦回红楼、红楼大观、创作意义及评价,最好介绍当代对《红楼梦》的研究情况,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层层深入,让学生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感受古典文学作品的美感,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学习完了清代的小说,我们先做一个小调查的游戏。
问卷小调查:1.你喜欢看戏吗?2.你知道有哪些地方戏剧?3.你知道中国的“国粹”是什么吗?康熙帝有没有看过?
过渡:
清代的戏剧创作,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的心声,受到大众的喜爱。当时,观看戏剧已经成为城乡民众的一种主要的文化活动。清朝的戏剧,剧种不断增多,剧目繁多,内容丰富多彩,表演艺术推陈出新,流派风格争奇斗艳,雅俗共赏。
二、昆曲与京剧艺术
1.
清代戏剧创作的特点
(1)清代的戏剧创作,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的心声,受到大众的喜爱。当时,观看戏剧已经成为城乡民众的一种主要的文化活动。
(2)清朝的戏剧,剧种不断增多,剧目繁多,内容丰富多彩,表演艺术推陈出新,流派风格争奇斗艳,雅俗共赏。
(3)清代戏剧中,最有影响的是京剧和昆曲。
展示图片:昆曲剧照、京剧剧照
2.
昆曲简介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昆曲集南北曲调特色,糅合诗词歌赋,结合柔美的舞姿,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由于许多剧种都以昆曲为基础加以发展,因此又有百戏之祖、中国戏曲之母的美名。
3.
昆曲兴衰
教师可根据需要拓展讲解:《长生殿》重点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导致王朝几乎覆灭;剧本虽然谴责了唐玄宗的穷奢极侈,但同时又表现了对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的同情,间接表达了对唐朝统治的同情,还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理想。洪昇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一个神化圆满的结局,实现了他们在长生殿上立下的“生生死死共为夫妻”的盟誓。
《桃花扇》通过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南明一代兴亡。
过渡:花雅之争
花雅之争是清代中叶以来戏曲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
所谓雅,就是正的意思,即奉昆曲为雅乐正声,是为“官腔”;所谓花,就是杂的意思,故花部诸腔戏,又有“乱弹”之称,曾长期受到上层社会的歧视。
花雅之分对戏曲声腔有明显的褒贬评价,是古代封建正统的“雅”“俗”观念对戏曲认识上的具体表现,所以戏曲史中把此时期“花部”诸腔和昆曲争夺剧坛地位的历史称为“花雅之争”。
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花部取得最终胜利。四大徽班进京,把二簧调带入北京,与京、秦、昆合演,形成南腔北调汇集一城的奇特景观,导致京剧诞生。
下面我们来看具体京剧的诞生过程。
4.
京剧的诞生
1790年,乾隆帝80寿辰,四大徽班进京献艺,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后来,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皮黄戏博采众长,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展示图片:徽班进京
教师此处可带领学生观看“【知识解析】京剧的诞生”视频,直观了解京剧的诞生的灭亡知识点。
5.京剧简介
京剧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两千年前的汉代乐舞,到唐代的梨园百戏,再到宋代的南剧,明清的昆曲,都为京剧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京剧形成的过程,也是京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的过程。因此,京剧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的精神核心却是两千年的中国文化。
此外,京剧艺术与诗词、书法、绘画等古典艺术和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相互辉映。故此,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6.京剧广为流传原因
(1)皇室的扶持
(2)广大群众的喜爱
(3)不断创新,日趋完善
【知识拓展】京剧四大行当
展示图片:
【知识拓展】京剧艺术手段
展示图片:
【知识拓展】京剧流派
展示图片:
【知识拓展】今日昆曲
展示图片
【合作探究】大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没有自己的见解呢?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1:泱泱五千年,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示例2:我们应该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敢于担责,勇敢地担负起传播与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以经典浸润人生,以诗文陶冶情志,以心灵传承文明,共同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这份足以感动人类和后世的珍贵文化遗产。
(设计意图)本目知识从清代戏曲特点开始入手分析,首先从宏观角度介绍戏剧产生的时代背景,戏剧深受人民喜爱,看戏称为城乡民众的一种主要文化活动。然后重点讲述昆曲及京剧的产生及发展过程,并通过分析昆曲衰落原因为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造成。使学生掌握从历史现象殷鉴出历史教训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师此处可带领学生演示“【历史地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动画,直观了解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的知识点。
【课堂小结】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习近平
教师提问式结束——思考: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13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