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第五章5.1.1温度温标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第五章5.1.1温度温标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试用本)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6-27 21:5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1.1
温度
温标
一、教学任务分析
《温度
温标》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五章第一节《温度
温标》的第一课时,本课时内容较简单,但却是进一步学习热现象、热知识的基础。热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也是学生能够直接感知的物理现象,学生对于“冷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且在科学课上对此部分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本节课内容较简单,故采用学生自学及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知道摄氏温标定标的规定及单位;
3、知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构造及医用温度计的测量范围,会用温度计测温度;
4、通过了解单凭感觉判断温度高低有时是不正确的事实,增强进行科学测量的意识;
5、经历“液体热胀冷缩”实验及自己阅读书籍的过程,认识摄氏温标的定标方式;
6、通过不同温度值的实际意义,感受温度与工农业生产、生命活动等的关系;
7、通过比较医用温度计与实验室常用温度计的异同,感受对比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摄氏温标的定标方式;
难点是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进行读数的愿意。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钩码、塑料泡沫块;装有热水、温水、冷水的三个烧杯;装有红色墨水的塑料滴管;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温液体是煤油、水银的温度计各一支);体温计。
2、演示实验器材:自制热胀冷缩演示仪;体温计;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温液体是煤油、水银的温度计各一支)。
3、自制PPT演示文稿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基本思路是:首先,通过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旅游线路的选择”引出“四个季节有不同的风景”,并提问学生主要是什么不同,导致了冬天会“冰天雪地”,夏天会“烈日炎炎”,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温度、温标”,并说明“温度”这一物理量的引入目的。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实验“两只手分别握住塑料泡沫和钩码”、“两根食指在温水中的感觉一样吗”,进而得出单凭人的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不准确的,我们需要借助于一些实验装置来进行判断。其次,通过引导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把温度的单位叫做“度”,来引出摄氏温标,并说明摄氏温标中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并让学生自己阅读书籍了解摄氏温标的定标方式。然后阅读“温度阶梯”,了解生活中一些物体的温度,感受温度与生活的联系;介绍其他的温标,并布置课后作业,了解三种温标的定标方式。最后,介绍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先通过动画简单了解温度计的结构,然后介绍玻璃泡中的测温液体一般是水银、酒精、煤油,并挨个分析三种测温液体的优缺点;学生观察实验室常用温度计的结构、量程;并小组讨论、交流、整理出实验室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通过测量掌心的温度,说明利用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并不准确,应该利用专门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体温计;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实验室常用温度计与体温计,结构及量程、最小分度值;并回忆生活中体温计的使用方法。通过生活体验“道路变窄”,来说明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进行读数的原因。
本节课需要突出的重点是:摄氏温标的定标方式。方法是:由于温度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个物理量,所以先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把温度的单位叫做“度”,然后再说明“度”在物理学中叫做“摄氏度”,这是由物理学家摄尔西斯规定的,进而引出摄氏温标。由于摄氏温标的定标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比较容易理解,所以采取让学生自己阅读书籍,了解相关知识的学习方法。并通过了解生活中一些物体的温度,来强调说明摄氏温标的定标方法可以扩展到0℃以下和100℃以上。
本节课需要突破的难点是: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进行读数的原因。方法是:先让学生对比实验室常用温度计与体温计的结构,发现体温计在玻璃泡与细玻璃管之间有一个细小弯管;然后借助于生活中“道路变窄”学生易于理解的实例,解释“水银遇冷收缩就会在细小弯管处断开,细玻璃管中的水银就不会流回玻璃泡内,而停留在原来的刻度处”,故可以离开人体进行读数。
本节课的特色是:采用学生自学及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
情境:
播放“北京到莫斯科”
活动I:
观察、分析学生演示实验:三位同学逐个顺次连接到电源电压为4.5伏的电路中,通过观察灵敏电流计的示数变化情况,进一步理解串联电路的特点。
活动II:
思考、讨论指示灯的作用及工作原理,归纳串联电路的应用一。
活动III:
(1)思考、讨论“如何使小台灯正常工作”,归纳串联电路的应用二。
(2)思考、讨论“如何使实验室小灯泡正常发光”,强化对应用二的理解。
活动V:
(1)使用、分析“调明暗”小灯泡,归纳串联电路的应用三。
(2)设计、制作“调速”小风扇,强化对应用三的理解。
3、教学主要环节
本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播放视频,引出温度概念。
第二环节,通过摄氏温标的定标方式。
第三环节,温度计。
第四环节,小结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
活动I:通过观察
“人体电阻”逐个串联在电路中时,灵敏电流计的示数变化情况,来进一步理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欧姆定律。
点明本节课的主题——串联电路的应用。
(二)新课
1、串联电路的应用一:判断用电器是否正常工作
活动II:观察与思考:展示“指示灯”照片,思考指示灯的作用及其工作原理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串联电路的应用一。
2、串联电路的应用二:使用电器正常工作
活动III:观察与思考:如何使小台灯正常工作?如何使实验室小灯泡正常发光?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理解串联电路的应用二。
3、串联电路的应用三:改变用电器的工作状态
活动IV:
①设计、制作、使用、分析:“调明暗”小灯泡
②制作:调速小风扇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理解串联电路的应用三。
(三)小结
串联电路的应用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