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人士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宋元时期的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造纸术发展的基础上,活字印刷术的出现,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出书速度,推进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火器的使用,推动了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转变,改变了作战思维与交战方式,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与此同时,宋元时期的海陆交通使得东西方往来更加频繁,更加便利,不仅将这一时期的科技外传,
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加速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同时也将世界的优秀文化带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经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发明时间、排版方式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和外传,知道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状况。
2.阅读文字材料和《相关史事》,获取有效历史信息,了解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状况;探究文中《材料研读》、识读《元朝交通路线图》,学习宋元时期中外交通的新发展和重要影响。
3.
学习古人不懈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与发达的中外交通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四大发明;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
四大发明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展示相关报道:
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对“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的青年最爱的中国生活方式进行了调查。在国外青年“最想把中国的什么带回国”的采访中,评选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
教师: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现在出现了“新四大发明”。那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又是什么?这四大发明是通过什么方式传到世界?它们对中国和世界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设计意图)从“新四大发明”说起,引起学生的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新四大发明”过渡到古代的四大发明,并以一系列的问题引出本课。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学习内容。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雕版印刷术
教师: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辽、宋、西夏、金时期,刻书很盛行,雕版印刷术进一步发展。
展示图片:
教师: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然后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
展示材料:
材料一:宋太祖时由官方主持刻印的《大藏经》,耗时十二年、雕版十三万块,印完后堆积如山的雕版派不上用场。
材料二:一个版200个字,刻工已经成功的刻制了199个字模,即将大功告成,刻工很兴奋,结果最后了个字一激动刻坏了,导致前功尽弃。
材料三:一个工人当时一天只能刻四五十个字,同学们手中的历史教材共约12.6万字,同学们算一算,要制作一个历史书雕版,要多长时间呢?
教师:阅读这三则材料,请同学们分析一下雕版印刷术有哪些弊端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费工费时,而且刻好的版只能印刷一种书籍;如果出错了,不易修改等等。
2.活字印刷术
(1)发明者
北宋时的匠人毕昇
(2)流程
展示图片:
展示材料:
沈括,北宋杰出的科学家,著有《梦溪笔谈》一书,书中记录了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并指出这种技术印书,“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展示图片:
教师:从沈括的记录中,同学们可以发现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有什么优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省时,省力又经济。
3.
转轮排字法
展示图片:
展示材料:
今又有巧便之法: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板木为字……
——(元)王祯《农书》
教师: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
4.铜活字印刷
展示图片:
展示材料:
(印刷)肇自唐世,精于宋人,扩于元代
。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教师: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教师: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展示图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
【合作探究】
材料一:“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印刷术,欧洲可能要长期停留在手抄本的状况,书面文献不可能如此广泛流传。”
——美国著名学者
罗伯特
材料二:
教师:阅读上述材料,请同学们想一想活字印刷术有哪些贡献?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推动了知识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学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设计意图)本目知识首先讲述雕版印刷术,然后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雕版印刷术的弊端,然后讲述活字印刷术,继而讲述转轮排字法和铜活字印刷,环环相扣,由浅及深,使学生全方位厘清本知识点,最后通过合作探究,思考活字印刷术有哪些贡献,开拓了学生深层次思维。
教师此处可带领学生演示“【历史地图】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动画,直观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的知识点。
过渡: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那么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和火药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1.指南针的演变
(1)司南
教师:司南是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制成指南工具。
展示材料:
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
——汉王充《论衡·是应》
展示图片:
教师:司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用天然磁铁矿石琢成一个杓形的东西,放在一个光滑的盘上,盘上刻着方位,利用磁铁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别方向,是现在所用指南针的始祖。
(2)罗盘
展示材料: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萍洲可谈》
展示图片:
教师:北宋时期,人们把带有磁性的钢针安置在刻有度数的盘中,就制成了罗盘。但是在当时,罗盘起先应用于祭祀、礼仪、军事和占卜与看风水时确定方位。
(3)指南针
教师: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展示材料:
舟师(掌舵者)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北宋《萍洲可谈》
【合作探究】
展示图片:
展示材料:
材料一:那时候(南宋),中国的海船,船体大,装载多,结构坚固……船上装有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外国人都愿意乘坐中国的海船。
材料二:没有中国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就不会有世界近代发达的航海事业,就不会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等一系列地理大发现,就不会有各国间大规模的经济文化交流与世界近代文明的突飞猛进。
——盛静《浅谈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
文艺复兴的影响》
教师:阅读材料,说一说指南针是如何传入欧洲的?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传播: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阿拉伯人又把指南针传入了欧洲,指南针应用在航。
(2)意义: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教师此处可带领学生观看“【知识解析】指南针的发明”视频,直观了解指南针的发明的灭亡知识点。
2.火药
展示图片:
展示材料:
火药,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燃烧的药剂。火药的研究开始于古代道家炼丹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最后导致了火药的发明。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找出火药发明和应用的时期。
学生:
(1)发明:唐朝
(2)应用: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宋元时期广泛应用于战争;宋金战争和蒙古人在灭金、灭宋的战争中,都大量使用了火器;南宋制造出枪炮的始祖——突火枪;元朝用金属取代竹筒,发明了威力更大的火铳。
展示图片:
教师: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那么,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展示材料:
材料一:在14世纪初,火药从阿拉伯人那里传入西欧,它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变革。
——恩格斯
材料二:如果没有火药,世界也许会少受点痛苦,但另一方面,中世纪欧洲……,而我们的社会可能还处在封建统治之下。
——德克·海德
(设计意图)本目知识首先从指南针的演变始讲解,然后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指南针是如何传入欧洲的,有何意义,开拓了学生深层次思维,继而讲述火药的发明、应用、传播和影响,环环相扣,由浅及深,使学生全方位厘清本知识点。
过渡:宋元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有了巨大发展,此时,中外交通也很发达。
三、发达的中外交通
1.陆上交通
教师: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展示图片:
教师: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宋朝驿站比较发达,元朝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展示图片:《元朝主要驿站和驿道分布》
展示材料:
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元史地理志》
教师:元建立遍布全国的驿站,对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略。
驿站的普遍设置,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推动了国内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
教师:除了丝绸之路和驿站,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
2.海上交通
教师:请同学们们阅读教材,找出海上交通发展的表现。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2)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3)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往返。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
教师:为什么宋元时期海上交通会有如此发展?
展示材料:
材料一:长十余丈,深三丈,阔二丈五尺,可载二千斛粟,其制皆以全木巨枋挽叠而成。上平如衡下侧如刃,贵其可以破浪而行也。
——宋《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材料二:是夜,洋中不可住,惟视星斗前迈。
——宋《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材料三:宋元时期……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
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
(3)统治者的重视。
【想一想】发达的中外交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展示材料:
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时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在元朝生活了17年。马可·波罗回国后讲述他在中国的经历,形成《马可·波罗行纪》。书中记载了大都、西安等许多城市的情况,描述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反映了中国的富庶和先进。马可·波罗游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极大向往。
展示图片: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知识拓展】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
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37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近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倡议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2020年,
“一带一路”发展蓝图起笔有力,中国将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一带一路”的发展暖流从太平洋涌向世界,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而不懈努力。
展示图片:
【合作探究】宋元时期科技进步的主要原因?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经济:宋元时期经济持续发展,为科技文化成就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元朝实现了大一统,使社会出现相对安定局面;
(3)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加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4)对外交往:在传播我国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
(设计意图)本目知识首先从陆上交通含义开始讲解,然后讲述陆上交通的表现,继而讲述海上交通的含义、表现,以及中外交通的影响,环环相扣,由浅及深,使学生全方位厘清本知识点,最后通过合作探究,思考宋元时期科技进步的主要原因,开拓了学生深层次思维。
教师此处可带领学生演示“【历史地图】元朝的中外交通”动画,直观了解元朝的中外交通的知识点。
【本课小结】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的,我们有着辉煌的过去,理应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科学,重视创新的民族,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四大发明。我们为四大发明感到自豪,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继承和学习先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不能一直仰躺在过去的辉煌中故步自封。宋元时期发达的交通既体现了政府的重视,又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1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