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文档属性

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5-22 19:54:22

文档简介

8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
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语言精练且生动。《记承天
寺夜游》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
作者的黴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答谢中书书①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
壁,五色交辉②。青林翠竹,四时③俱备。晓雾将歇④,
①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
卷四十六。谢中书,即谢微,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
阳隐居,丹阳秣(M)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
②〔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
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③〔四时〕四季
④〔歇〕消散
阅读·第六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①,沉鳞竞跃②。实是欲界之仙都③。
自康乐④以来,未复有能与⑤其奇者
承天寺夜游①苏轼
元丰六年⑦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
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⑧,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⑨。怀民
亦未寝,相与⑩步于中庭⑩。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③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①〔夕日欲頹〕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②〔沉鰾竞跃〕潜游
在水屮的鱼争相跳出水而。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欲界之仙
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
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
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
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⑤〔与(yu)〕参与,这里指欣赏
⑥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版)卷一。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
州期间。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⑦[元丰六年〕公元1083
年。元丰,宋神宗年号。⑧〔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
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⑨〔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
在黄州
①[中庭〕院里
(xing)〕均为水生植物
①〔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短文两篇199
研讨与练习
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二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
加以说明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学习缩写
缩写,指在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压缩
原文的字数、篇幅,使长文变为短文。例如,影视戏剧的
剧情简介,小说的故事梗概,论文的摘要,报告的纲要,黛
著作的提要等。
缩写时,要分清原文的主干和枝叶,以确定取舍详略
关要根据原文和缩写要求,恰当地摘取原白或概括文虑;要
虑文气的连貫和语言的通畅,力戒语气中断或跳跃,更Q
不要生硬捎取、胡乱拼凑。对于不同的文体,缩写还有不
同的要求。缩写记叙文,原作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事件的
经过和结局,要写清楚;缩写说明文,原作中说明
的事物特征或者事理,要阐释明白;缩写议论文,要保留
氵原作的论点、主要论据和简要的论证过程
缩写可以培养综合、提炼和概括能力《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导入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哪位同学来读给大家听?(找一生读作者简介)
师: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无标点朗读课文。
(大屏幕显示无标点课文,生尝试诵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有个性特色,下面请听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注意: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师:老师读完了,文中还有两处停顿要注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屏幕显示,生齐读两遍。)
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在诵读声中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然后,同组之间合作解决疑难问题;5分钟后,我们进行释文对抗赛。老师先把比赛规则说一下:将全班分为两大组(红组和蓝组),第一名站起来的同学为发问方,可以从另外一组中任点一名同学就文中字、词、句的翻译进行提问。回答正确的同学可以在向另外一组发问。如果回答不准确,就由本小组同学帮助回答,但发问权归另外一组所有。(生翻译,合作交流。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生兴致高昂,积极踊跃)
师:好,准备开始!
生1:“遂至承天寺”中的“遂”是什么意思?
生2:“于是,就”的意思,“于是就到承天寺”。
生3:“盖竹柏影也”中的“盖”是什么意思?
生4:覆盖,遮盖。
生5:应该是“原来”的意思,“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生6:“月色入户”的“户”怎么解释?
师:不是。“户”在文中不是指窗户,而是指门。大家知道“足不出户”这个成语吧?
师:这里的“户”就是指门,我们总不能从窗户走出去吧?(生笑,在课本上写下正确释义。)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怎么翻译?
生1: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何翻译?
生2: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真是你方问罢我登场,你问我答,你来我挡;友谊对抗,兴致高昂呀!同学们表现真棒! 文章内容我们有了初步感知,那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1: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师:概括得很完整。那我们就跟随苏轼一起去赏月色美景吧!
师:那本文中苏轼是如何描摹月色的呢?
生1:写月色的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2: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师: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生3:欣悦的、欣赏的语气。
师:你试着用欣悦的语气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生朗读。)
师:他的朗读给我们身临其境之感。我们来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月色之美吧!(师生齐读课文)
是:是啊,月光如水,所以竹柏的影子就成了水中的藻荇,藻荇的浮游,又让人感到水的流动。月光在朗照,那无形的静态的月光便有了动态的美感,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古人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苏轼描摹的却是:明月庭中照,藻荇影中游。月色之美尽在其中啊。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修饰一下这明月吧?
师出示板书填空: 的朗月世界
生:澄澈透明!生:空灵!生:皎洁无暇!生:清朗幽美!
师:(板书) 澄澈透明、皎洁空灵、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师:情因景生,景为情设,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写出了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独斟独酌,举目无知音的孤独之感。眼前的朗月美景,唤醒了诗人心中涌动的情,于是触景生情,作者不禁感慨道:……
生齐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
师:那何为闲人呢?
生:悠闲的人。生:闲暇的人。
生:我认为苏轼被贬谪,心情很郁闷,闲人是对自己的嘲弄吧。
师:同学们理解问题的角度不同,下面我们来看一则信息
(多媒体显示)(指一生)你为大家读一读。
(一生读屏显背景材料:元丰二年,苏轼被诬在诗文中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他以犯人身份被贬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自离开安置所,无薪俸,于是他在城外东坡租50亩荒地开荒种地,种黄桑,盖草堂,养活家小。这段城东坡地耕田的经历还使得他有了一个伴随一生的雅号:“东坡居士”。 在黄州的苏轼,就成为“闲人”苏东坡。)
师:从这则材料中大家发现哪些信息?
生1:他是被诬陷入狱的,获释后贬到黄州,做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生2:亲自耕田种地养家糊口,生活肯定很贫困。
师:有道理。在城东坡地耕田的经历还使他有了一个伴随他一生的雅号——东坡,在黄州的苏轼就成为“闲人”苏东坡。
师:大家想想这里的“闲”是不是闲来无聊,无所事事啊?
生(齐):不是!
师:“闲”究竟是什么意思?请你给“闲”字组组词,看谁组得词最准确、最合理。
生1:空闲。生2:闲暇。生3:清闲。
师:是不是有着空闲时间、清闲生活的人就能欣赏到这月色美景呢?(生沉思、摇头)那“闲”字还有别的意思吗?
生4:悠闲、闲适。生5:闲情逸致。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5: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
师:你的理解很恰当。弃睡起行,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赞颂一下苏轼的旷达胸襟吧?
师出示板书填空: 的旷达胸襟
生1:乐观积极向上。生2:从容面对苦难。生3:豁达乐观。
生4:不汲汲于名利,坦荡豁达。
生5:苏轼虽然被贬黄州做着有名无实的官职,但他仍能在自然美景中怡情悦性,从容流连于月光之下,表明他并不把贬谪之事放在心上,而是心胸宽阔不汲汲于名利。
师:(板书) 乐观积极、坦荡豁达的旷达胸襟
师:你很有思想,回答非常精彩!
师:请大家再诵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
(学生自由朗读,找学生按标准格式诵读课文 :题目、作者、朗诵者)
师:同学们朗读得非常棒,读出了月色之美,我觉得有的同学更读到了作者的内心深处,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这空明的是月光,更是人的心境,这空明的月色洒满庭院,更照亮了作者的心灵深处。从中让我们看到一个在人生的逆境中依然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豁达乐观的苏东坡!
(屏幕显示: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师: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1:以前读文章,见到描写月亮的句子,总以为是表达思乡之情的。今天,读了《记承天寺夜游》,才知道月亮也能传达豁达乐观的情怀。月亮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更加丰满了。
生2:以前被别人误解时,我都要沮丧好几天,跟苏轼比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心胸坦荡,就能快乐生活每一天。
生3:自然是心灵的最佳归宿。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扰,这时,我们不妨像苏轼那样到自然中去释放心灵,寻求寄托,让人生更豁达。(掌声)
生4:人生之路充满坎坷,我们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消极的等待、自暴自弃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丰富自己的人生,让逆境成为塑造完美人格的雕塑家。正如古人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掌声)
师:大家的发言很精彩,让老师也特别感动。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师:最后,让我们用朗朗的读书声来读美文、颂东坡吧!
(生大声诵读课文,在诵读声中结束本课学习)
【板书设计】
澄澈透明、皎洁空灵、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乐观积极、坦荡豁达、心无尘俗的旷达胸襟
【教后反思】(共15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请用几个美词来修饰一下这意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
面对这样的闲景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结合文中语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二年,苏轼被诬在诗文中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他以犯人身份被贬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自离开安置所,无薪俸,于是他在城外东坡租50亩荒地开荒种地,种黄桑,盖草堂,养活家小。这段城东坡地耕田的经历还使得他有了一个伴随一生的雅号:“东坡居士”。
在黄州的苏轼,就成为“闲人”苏东坡。
张怀民: 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zhé)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为什么被贬黄州还能有这样的闲情呢?
【“闲”之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个在人生逆境中依然善
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豁达乐观的
苏东坡!
【“闲”之情】
——清闲、悠闲、闲情逸致……
为什么被贬黄州还能有这样的闲情呢?
【“闲”之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个在人生逆境中依然善
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豁达乐观的
苏东坡!
【“闲”之情】
——清闲、悠闲、闲情逸致……
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学有余力:
1. 将《记承天寺夜游》改写成一篇生动的散文;
2. 推荐两本好书:
林语堂《苏东坡传》。
东方龙吟 《万古风流苏东坡》
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师: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哪位同学来读给大家听?(找一生读作者简介)
师: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无标点朗读课文。
(大屏幕显示无标点课文,生尝试诵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有个性特色,下面请听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注意: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师:老师读完了,文中还有两处停顿要注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屏幕显示,生齐读两遍。)
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在诵读声中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然后,同组之间合作解决疑难问题;5分钟后,我们进行,第一名站起来的同学为发问方,可以从全班同学中任点一名同学就文中字、词、句的翻译进行提问。回答正确的同学可以拥有提问权。(生翻译,合作交流。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生兴致高昂,积极踊跃)
师:好,准备开始!
生1:“遂至承天寺”中的“遂”是什么意思?
生2:“于是,就”的意思,“于是就到承天寺”。
生3:“盖竹柏影也”中的“盖”是什么意思?
生4:覆盖,遮盖。
生5:应该是“原来”的意思,“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生6:“月色入户”的“户”怎么解释?
师:不是。“户”在文中不是指窗户,而是指门。大家知道“足不出户”这个成语吧?
师:这里的“户”就是指门,我们总不能从窗户走出去吧?(生笑,在课本上写下正确释义。)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怎么翻译?
生1: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何翻译?
生2: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真是你方问罢我登场,你问我答,你来我挡;友谊对抗,兴致高昂呀!同学们表现真棒! 文章内容我们有了初步感知,那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1: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师:概括得很完整。那我们就跟随苏轼一起去赏月色美景吧!
师:那本文中苏轼是如何描摹月色的呢?
生1:写月色的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色。
生2: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师: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生3:欣悦的、欣赏的语气。
师:你试着用欣悦的语气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生朗读。)
师:他的朗读给我们身临其境之感。我们来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月色之美吧!(师生齐读课文)
是:是啊,月光如水,所以竹柏的影子就成了水中的藻荇,藻荇的浮游,又让人感到水的流动。月光在朗照,那无形的静态的月光便有了动态的美感,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修饰一下这明月吧?(给背景音乐)
生:澄澈透明!生:空灵!生:皎洁无暇!生:清朗幽美!
师:(板书) 景
师:情因景生,景为情设,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写出了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独斟独酌,举目无知音的孤独之感。眼前的朗月美景,唤醒了诗人心中涌动的情,于是触景生情,作者不禁感慨道:……
生齐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
师:那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心情呢?
生:闲。
师:板书:闲
师:何为闲呢?
生1:清闲。
生2:空闲。
生3:悠闲。
生4:我认为苏轼被贬谪,心情很郁闷,闲人是对自己的嘲弄吧。
师:同学们理解问题的角度不同,下面我们来看一则信息
(多媒体显示)(指一生)你为大家读一读。
(一生读屏显背景材料:元丰二年,苏轼被诬在诗文中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他以犯人身份被贬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自离开安置所,无薪俸,于是他在城外东坡租50亩荒地开荒种地,种黄桑,盖草堂,养活家小。这段城东坡地耕田的经历还使得他有了一个伴随一生的雅号:“东坡居士”。 在黄州的苏轼,就成为“闲人”苏东坡。)
师:从这则材料中大家发现哪些信息?
师:作者去找谁呢?
师:再出示:张怀民: 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zhé)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生1:他是被诬陷入狱的,获释后贬到黄州,做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生2:亲自耕田种地养家糊口,生活肯定很贫困。
师:大家想想这里的“闲”是不是闲来无聊,无所事事啊?
生(齐):不是!
师:“闲”究竟是什么意思?请你给“闲”字组组词,看谁组得词最准确、最合理。
生1:空闲。生2:闲暇。生3:清闲。
师:是不是有着空闲时间、清闲生活的人就能欣赏到这月色美景呢?(生沉思、摇头)那“闲”字还有别的意思吗?
生4:悠闲、闲适。生5:闲情逸致。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5: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
师:你的理解很恰当。弃睡起行,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板书:情。
师:为什么被贬黄州还能有这样的闲情呢?老师给出资料: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生:一个乐观。
生:心胸豁达。
师:板书:乐观。
(屏幕显示: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师:此刻,我们学习了本文之后,赏析了苏轼的美文之后,你有何感想呢?
生1:以前被别人误解时,我都要沮丧好几天,跟苏轼比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心胸坦荡,就能快乐生活每一天。
生2:人生之路充满坎坷,我们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消极的等待、自暴自弃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丰富自己的人生,让逆境成为塑造完美人格的雕塑家。
师:大家的发言很精彩,让老师也特别感动。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今天我们的课堂就要结束了,也许还没有结束,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师:下课。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