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复习课件(共6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复习课件(共6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26 22:0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复习课件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科技文化成就
第18课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文化事业的发展


录标题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两弹一星”
(1)原子弹的成功研制
1964年10月16日,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
1964年10月16日,周恩来总理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是爆炸时的火球。图片由《解放军画报》提供
(2)导弹试验成功
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中国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3)氢弹的成功研制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967年6月17日8时,罗布泊沙漠腹地,万里碧空升腾起炽烈耀眼的火光,一朵蘑菇云顶天立地,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4)1970年4月,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苏、美、法、日)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2、意义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大大地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两弹元勋:邓稼先、钱学森、于敏等23人
They
should
be
the
idol
we
admire
两弹元勋(部分)
邓稼先
钱学森
钱三强
程开甲
杨嘉墀
陈芳允
孙家栋
小结:“两弹一星”
含义
发展成就
核弹
导弹
人造地球卫星
人物
意义
精神
指核弹(原子弹与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实验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邓稼先: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奠基者,被誉为“两弹元勋”
(2)钱学森: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①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②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航天成就:
(1)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3、漫步太空
(2)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3)2008年9月,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
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小结:载人航天技术
发展历程
认识
(1)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2)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3)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4)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1)20世纪70年代初(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2)袁隆平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1、杂交水稻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概况
推广
影响
“杂交水稻之父”
获得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首次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
(1)为解决我国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2)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1、杂交水稻
2、青蒿素
(1)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概况
意义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2)科技进步能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3)科技进步改变了各国的经济结构,并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1)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2、青蒿素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956年,毛泽东在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双百方针”。
1、双百方针的提出
(2)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等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电影《英雄儿女》剧照
3、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我国第一个获得此奖的作家。
莫言出席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
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
改革开放以来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所作的长篇小说,为“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书共三部,于1986年12月首次出版。
87版红楼梦与新版剧照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2.改革开放前后变化
(1)衣
从买衣服要凭布票,色彩、样式也很单调到衣着丰富多彩。
布票
买衣服要凭用的布票
列宁装
中山装
苏联布拉吉
上世纪50-60年代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从饮食结构比较单一到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为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2)食
改革开放
后的变化






(3)住
从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简单到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前的住房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的住房:别墅、海景房、单园小区房等
(4)用
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中国出境旅游人数逐年增加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娱乐节目
总结:社会生活的变化
时间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原因




娱乐
经济发展水平低,物资匮乏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解放
买衣服凭布票,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
衣着丰富多彩,服饰成为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温饱问题
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
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
也有了明显改善
步行、自行车、火车等
地铁、出租车、私家车、火车、飞机、轮船等
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1.交通的发展
(1)成果: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
改革开放前,中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
改革开放后,多种交通设施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2.通信的发展
(1)成果: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
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
(2)影响: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的发展
智能手机
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是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大会,于2019年10月20日至22日在浙江省桐乡市乌镇举行。大会主题为“智能互联
开放合作——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小结: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1)
交通建设
概况
铁路
公路
航运
城市
交通
影响
截止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二
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
国内、国际航线众多,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城市道路建设、轨道交通发展迅速
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了人们的出行和运输方式
小结: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2)
通信发展
概况
电信
互联网
影响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2)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
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
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思考: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启示?




坚持改革开放,促进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党和政府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重视民生。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应重视科技创新;
时代在变化,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迎接历史挑战,不断创新发展。
单元小结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1964
1966
1967
1970
20世纪70年代初
20世纪70年代
1999
2003
2008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屠呦呦带领团队发现青蒿素
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翟志刚完成太空行走
经济快速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真题训练
1、2009年9月,邓稼先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的(

A.“两弹元勋”
B.“杂交水稻之父”
C.“铁人”
D.“炮兵英才”
2.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继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开始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标志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
C.“东方红”卫星邀游太空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4.在2018年12月18日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屠呦呦被授予100名“改革先锋”之一。这源于她在哪一领域的突出贡献?(

A.农业科技
B.航天科技
C.文艺创作
D.医疗卫生
3.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布置“新中国建设成就”的场馆时将屠呦呦、袁隆平的照片放在了一起。这一展台的标题应该是(

A.国防建设的成果
B.科学技术的成就
C.文化事业的发展
D.社会生活的改善
5.1956~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有(

①开展“大跃进”运动
②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产出原油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颁布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①③?????
?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6.(2019·辽宁中考真题)人类从来没有停止太空探索的脚步。如下图,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请回答,图片中完成太空行走的第一人是(

A.杨利伟
B.翟志刚
C.刘洋
D.景海鹏
7.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中国航天事业再传捷报。1999年11月,开启了我国飞天之旅的事件是(

A.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B.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飞行
C.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
D.神舟七号航天员实现太空行走
8.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大成就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C.籼型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
D.“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9.诺贝尔奖每年授予“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人是(

A.屠呦呦
B.莫言
C.袁隆平
D.邓稼先
10.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材料中赞誉的“他”是(

A.焦裕禄
B.邓稼先
C.袁隆平
D.钱学森
11.
“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材料中的“这次成功的试验”(  )
A.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B.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C.是863计划的重要成果之
D.得益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12.1986年,四位老科学家联合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科技的建议,经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中国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从这一年开始实施。这项计划被称为(

A.第一个五年计划
B.“两弹一星”计划
C.863计划
D.信息网络计划
13.努力攀登空间科学高峰是我国科学家的毕生追求。1970年4月24日晚上9时35分,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A.东方红一号
B.神舟一号
C.嫦娥一号
D.捕风一号
14.2003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安全返回,中国人实现了飞向太空历史性的跨越。这艘飞船是(

A.“东方红一号”
B.“亚洲一号”
C.“神舟”五号
D.“天宫”一号
15.(2019·湖南中考真题)他的研究被国际水稻研究所长斯瓦米纳森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联合国粮农组织曾授予他“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他”是(

A.袁隆平
B.邓稼先
C.钱学森
D.黄伯云
16.1973年,他培育出的“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他“粮食安全保障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授予他“拯救世界饥饿奖”。他是(

A.邓小平
B.焦裕禄
C.邓稼先
D.袁隆平
17.(2019·湖南中考真题)2019年暑假,一位外籍教师带着家人到株洲游玩,下列生活情景他们不可能看到的是(

A.用微信支付
B.穿现代服装
C.住小洋楼
D.用粮票买米
18.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的消费变迀,决定这一变迀的根本因素是
A.消费习惯
B.互联网普及
C.经济发展
D.智能手机使用
19.1978年,我国很少有家庭拥有家用汽车和摩托车,2007年,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达到606辆,农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达到48.52辆。我国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从1986年的2.5台增长到2007年的10.2台。这主要反映出我国(

A.城市建设发展
B.思维方式改变
C.传统观念更新
D.生活水平提高
20.(2019·福建中考真题)下表所示内容反映了我国(

时间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三大件”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
手机、空调、汽车
A.经济快速发展
B.文化教育进步
C.社会保障提高
D.饮食结构优化
21.下表是佛山某地居民的人均饮食消费品统计表,此表不能说明(

A.民众的主食消费减少,副食品消费增加
B.生活水平提高,导致食品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C.由于物价上涨,人们减少了粮食消费
D.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状况进一步改善
时间
粮食
肉类
禽类
奶类
1978年
123.6
19.2
1
6.5
1996年
73.5
32.8
10.7
21.4
22.从图1到图2的变化,表明了各种票证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人民公社化时代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图1
过去购物时代
图2
今日商品任意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