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三过家门而不入 3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三过家门而不入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5-22 23:4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过家门而不入
课 型:略读
教学内容:北京版课改实验教材第八册第24课
教材分析:
“三过家门而不入”是有名的中国神话故事,脉络比较清晰,具体描述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景,主要描写了大禹听到的语言、谈话的语气和大禹的心理活动。笔触细腻形象,洋溢着生活情趣,读来感人至深。这篇课文是《京版课改实验教材》(第八册)中,被安排在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的第六单元之中,因此,借助教材编排的特点,力求用孩子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孩子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产生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材料式”的教材观:教材只是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媒介,只是课堂教学中可供利用的一种教学工具,是与学生交往活动的载体。教师在课前的主要准备任务便是策划如何有效利用这一载体、媒介和工具,是“用教材教”,其重要职能,是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同时,注重课内外知识的衔接。
教学目标:
1.认读13个字。
2.能够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认读13个字,能够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
大禹 滂沱 歌谣 谋面 耽误
袅袅的炊烟 滂沱大雨
2.读歌谣,引入新课:
一过家门听骂声,
二过家门闻笑声,
三过家门捎口信,
治好洪水转家门.
过渡:通过预习,我们可以给题目加一个主语,谁?——生:大禹
二、初读感知:
1.读正确:请你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问题可以自己查看认读字表或者请同学、老师、字典来帮忙。)
2.读流利:默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初读课文后进行汇报,简单介绍自己读到的这个故事。
点拨:哦,原来课文是以文章的主要内容作题目的,这可真是一种很好的命题方法呀。课文是怎样引出这个故事的呢?齐读一段。
三、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一)学习1自然段:引出故事
1.齐读后,师板书:引子
拓展:(1)大禹为什么要治水?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
点拨:我们在整理资料的时候要抓住主要内容或情节。
生:谈谈自己了解到的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搜集资料,以课本内容为材料,向课外延伸,补充课外知识,开拓视野,同时也是自己对已有知识储备进行加工整理再现的过程。)
(二)自读2段,总起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使读者开始触摸到大禹公而忘私的心灵。
点拨:概括地介绍故事的梗概。
(三)学习3-20自然段:品读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景。
1.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听到的语言 谈话的语气 心理活动 我的感受
一过家门
二过家门
三过家门
2.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4.分角色朗读课文。
(1)组内分工,确定角色。
(2)组内练习:
5.抓知识点,重语言积累,重良好习惯:
滂沱大雨: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雨大的词?
生:说一说
引导:记录在旁边空白处。
点拨:注意人物的神态、语气,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
(设计意图:这部分主要描写了大禹听到的语言、谈话的语气和大禹的心理活动,笔触细腻形象,洋溢着生活情趣,读来感人至深。学生通过自学自悟,交流汇报,了解文章内容,感受人物精神。)
(四)首尾照应,重现歌谣:
一过家门听骂声,
二过家门闻笑声,
三过家门捎口信,
治好洪水转家门。
(五)语言训练、读写结合:
过渡:通过读书与交流,我们对大禹有了更多的了解,请用自己的话写一写,神话传说中的大禹是个怎样的人?认真工整地写在课后2题下边的空白处。
提示:
1.故事中讲了谁的什么事情?
2.通过他的行为你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写一写。
生:全班交流,
师点拨:规范语言表达,要比自己学习时的感受更具体,更真实,更深刻。
设计意图:(《语文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话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拓展阅读:
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是我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大禹治水的传说,请自读语文读本中《49 皇帝的传说》《50 李冰锁孽龙》,相信你会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设计意图:注意课内外的结合,介绍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
五、布置作业:
自己搜集神话故事,讲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三过家门而不入
引子 许多 一个
总起 一去十三年 三过家门而不入
具体 四载 六七年 又三四年
结尾 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