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簧与橡皮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科学探究: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有弹力;通过实验体会到弹力的性质。2、科学知识: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能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的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弹力在生活中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变形后力图恢复原来形状所产生的力是弹力。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弹力与弹性。
课前准备:
弹簧、橡皮筋、气球、海绵、塑料尺、拉力器、玩具
教学过程:激趣导入,提出猜想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有趣的玩具,有谁会玩?来试试。2、面对这个玩具,你有什么疑问吗?你的猜想呢?为什么你认为是弹簧呢?弹簧是不是真的有这个本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二、探究新知初步感知弹性和弹力1、谈话: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弹簧。这是拉簧,这是压簧。2、玩之前,你们有什么要提醒身边小伙伴的?3、学生分组玩弹簧,初步感受弹性、弹力。4、汇报交流。你是怎么玩的?玩的时候弹簧有什么变化?手有什么感觉?5、小结:我们对弹簧用力时,弹簧就变形了;松手后,弹簧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二)深入探究,理解弹性你知道还有哪些物体也具有弹簧这样的本领吗?(学生举例)它们是不是具有弹簧这样的本领呢?我为每组准备了一些材料,想不想玩玩?玩之前,有几点提示。(1)一件一件的玩材料盒里的材料,想办法改变它们的形状,再去掉所用的力,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及时记录下来。(2)注意对橡皮筋、塑料尺等材料用力时,力不要过大,脸不要靠得太近,以防损坏材料和伤及身体。3、学生自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4、汇报交流。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5、小结。理解弹性:像弹簧、橡皮筋……等许多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6、既然这些物体具有弹性,那为什么有时橡皮筋会断,气球会爆呢?(三)归纳小结,理解弹力1、设疑:为什么这些有弹性的物体去掉力后,会恢复原来的形状呢?2、我们想不想再次更深入地感受一下?下面请每小组成员再次轮流给弹簧和橡皮筋施加外力,在这过程中,请大家仔细体会手的感觉。并把你对弹簧和橡皮筋用力的方向以及感受到的力的方向在实验单上用箭头表示出来。学生分组再玩,体验弹力,并填写实验记录单。3、学生玩后交流各自的感觉。这种力的方向和你用力的方向是怎样的?4、小结。这种让有弹性的物体恢复原来形状的力,我们把它叫做弹力。弹力的方向和你对物体用力的方向正好相反。(板书:弹力)三、拓展延伸1、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弹力呢?2、出示拉力器,认识这个吗?谁想来玩玩?请同学上台来玩玩。玩的时候仔细体会,看有什么感觉?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看有什么发现?这种力有什么特点呢?四、总结评价结合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现在谁能来说说玩具为什么能弹起来?你们能不能也利用今天的知识也进行一个小发明、小制作呢?
板书设计:
弹簧和橡皮筋
受力------改变形状
去力------恢复形状
弹性
弹力
教学反思:本课是湘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力与运动》第二课《弹簧与橡皮筋》一课中第一课时的内容。我总体感觉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落实到位,学生参与较积极,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课堂上,我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与老师互动。因此课堂一开始出示玩具,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猜想,促使他们的思维很快集中到教师为学生准备的各种弹性物体上来,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科学探究中。课堂开始,我利用弹簧,让学生初步感知弹簧的特征,初步认识弹性。接着让学生深入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我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材料的结构性,有利于学生发现共性。如:弹簧、海绵、橡皮筋等虽然形态、用途各不相同,但它们具有一个相同的特性——弹性,是弹性物体家族中的典型。通过学生自主玩一玩,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过程,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地位,并在活动的基础上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通过交流促进思维,通过相互补充,使认识更全面,学生的认识更进一层,从而为揭示出“什么是弹性”做铺垫。在指导学生认识弹力时,不是直接给学生灌输弹力的概念,让学生读、背教材上有关的定义,而是设计第三轮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实验,再次拿出弹簧和橡皮筋,认真观察、记录实验中的现象,重点关注弹簧和橡皮筋对手的感受。对实验中获得的感受加以分析、归纳和概括。从而体会、理解物体的弹力这些比较抽象的知识。还将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相整合,运用多媒体动画来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在生活中的运用。在本节课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太成熟的地方。例如:在揭示弹力概念时没能准确把握时机进行引导,而且还有包办代替之嫌;教学语言不够精炼;教学时因为自己不是专职科学老师不太自信,放不开,不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生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