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各样的能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各种各样的能量》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第一课。走进科学,走进能量王国,让我们明白“风筝靠什么飞上蓝天?水车靠什么在歌唱?万物靠什么
(?javascript:PlaySound('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sound001.wav',false);?)来生长……”虽然我们看不见能量,却能感觉到能量的存在。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或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密切,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光能、电能、热能、声能……能量可以储存在食物、燃料之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能量对于人类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作用,从而能发现能量,认识能量,研究能量,利用能量。
学情分析
能量是抽象的,能量的这一属性是小学生难以从形象化的角度来进行直接观察,因而,要注意从具体的现象中去发现能量、研究能量。日常生活中,学生对能量有所感觉,却说不出它的准确定义,对能量的认识还处于朦胧的感性认识中,教材中有关能量储藏的方式等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学生可以通过留心观察生活、整理资料和实验活动来认识能量,了解周围存在的能量和形式,能和同伴一起交流、探讨一些有关能量的知识。教师要让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价值观有机整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科学素养,深入素质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量的定义——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叫做能量。
2、知道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能以不同的方式被储藏和运用。
3、能够设计实验活动方案,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4、懂得能量对于人类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实验等具体操作活动中积累对能量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感性认识。
2、初步学习在自然界各种不同现象之间寻找可能存在的各种能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能量对于人类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认识能量,知道能量的特征,了解能量的作用及不同的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
理解能量可以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教学方法:演示法
观察法
实验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各种各样的能量》演示文稿1篇;“火箭”及“发射器”;钢卷尺、直尺;实验表格。
学生:自制一份“火箭”及“发射器”装置,尺子,一张实验表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小诗(PPT图片2):
“我相信/一定是有什么,/
托起风筝在蓝天自由飞翔。
我相信/一定是有什么,/
让水车在河边吱呀呀地歌唱。
我相信/
一定是有什么,/
让向日葵绽开金黄灿烂的微笑。
……
我要用我智慧的大脑,/
探寻这背后的神奇……”
1、老师或学生朗读这首科学小诗,学生思考。
2、谈谈自己的看法。
师问:你知道风筝靠什么飞上蓝天?水车靠什么在吱呀呀歌唱?向日葵靠什么对我们微笑吗?
生答:风让风筝飞翔,水让水车唱歌,太阳让向日葵微笑。
师问:风、水、太阳中有什么能有此本领呢?
生答:……
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这种东西就是能量,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能量存在。导入新课(出示PPT图片3,板书课题:各种各样的能量)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科学小诗、演示PPT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将学生引入能量王国,让学生初步感知到能量的存在,激起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
(1)什么叫能量?
(出示PPT4)观察图片,说说图片的内容。
师问:图中画的是什么?谁能说一说?
生答:热气球升天,龙卷风降临,放飞风筝,踢足球,汽车奔跑。
师问:这些物体靠什么来“工作”或运动?
生答(略)
师小结讲述: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叫做能量。(板书:定义)生齐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出示一组PPT图片让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这些物体靠什么来‘工作’或运动?”让学生感知、思考、体会,知道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叫做能量。】
(2)能量的特征。
能量很神奇,神奇在哪里?(出示一组图片PPT5)
师问:图中的能量表现在哪里?你看见能量了吗?能感觉它的存在吗?请结合图片来说一说。
生答:看不见,但能感觉到。鱼竿变形,弓箭变形,小球在运动,车轮在滚动……
师小结: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或者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板书:特征)
师问:那么,我们这个教室里有能量吗?
生答(略)
归纳能量的特征: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叫做能量。虽然你看不见能量,但能量就在我们身边。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设计意图:出示一组PPT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联系生活实际探究,初步认识能量的特征,能量虽然看不见,但你却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因为它能使物体发生各种变化。】
2、实验探究:
“火箭”发射活动(出示PPT6/7/8)
(1)明确活动目标。
师问:“火箭”发射实验的目标是什么?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与“火箭”射出的距离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答:活动目标是探究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2)准备工作:
让学生大胆预测,设计实验,进行交流,以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自制“火箭”“发射器”,一份活动记录表,尺子、笔胶带。(实验用的材料是生活中常用的,如皮筋,卫生纸的卷芯或塑料瓶身,塑料管等)。
(3)各组按要求活动:
取出准备好的“火箭”“发射器”等材料,四人一组,二人发射,一人测量,一人记录测量数值,分工合作,协调实验。强调注意安全事项,发射小火箭时不能对着人,要往上发射。
(4)填写活动记录表。(出示PPT9/10)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测量出三种情况下的“火箭”射出的距离远近,即第一次拉伸1厘米,第二次拉伸2厘米,第三次拉伸3厘米,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附表格如下)。
活动记录表
5单元
神奇的能量
1、各种各样的能量
“发射器”的弹力与“火箭”发射高度关系的实验记录。
问题
假设
实验设计
实验结果(见实验记录表)
结论
实验结论:
『参考答案:“发射器”的弹力与“火箭”发射高度关系的实验记录。
问题
“发射器”的弹力大小与“火箭”发射高度有什么关系?
假设
“发射器”的弹力大,“火箭”发射得高;“发射器”弹力小,“火箭”发射得低。
实验设计
“发射器”的橡皮筋拉伸1厘米、2厘米、3厘米,“火箭”发射得高分别是
厘米、
厘米、
厘米
。
实验结果(见实验记录表)
结论
橡皮筋拉伸越长,火箭射出的距离越远;橡皮筋拉伸越短,箭射出的距离越近。
(5)学生讨论汇报总结。
通过分析比较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学生汇报。比如:橡皮筋拉1厘米的时候,火箭射出去的平均高度是0.48厘米,拉2厘米的时候,平均高度是0.9厘米,拉3厘米的时候,平均高度是1.7厘米。我们的结论是橡皮筋拉的越长,“火箭”就射得越远。
小结:橡皮筋拉伸越长,火箭射出的距离越远;橡皮筋拉伸越短,箭射出的距离越近。(板书:大小)
【设计意图:设计“火箭”发射活动方案,实验探究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与“火箭”射出的距离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亲自参与研究,得出结论,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密切。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精神。】
3、认识能量储藏的方式和作用。
(1)能量储藏方式。
能量无处不在,能量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能以不同的方式被贮藏和运用。(出示PPT11)
问: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它们都以什么方式存在呢?你能举例说说吗?
学生举例并讲解各种各样的能量储藏的方式。(板书:方式)
(2)能量的作用。
不同的能量,其作用也有所不同。(出示图片PPT12),指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能量的作用。(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回答,看哪个小组说得最多?)
光能(太阳能)、
热能、电能、食物中的化学能、声能各有什么作用?(
随着讨论,板书
,形式:电能
声能
热能
光能
化学能……)
师小结:在我们生活生产中,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如电能、水能、声能、风能、热能等等,它们时刻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服务。
【设计意图:出示一组PPT图片观察,生活中能量无处不在,从而懂得能量对于人类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作用,认识能量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3)物体运动、工作需要能量。
(出示一组PPT13)观察图片,进一步认识了解能量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发电需要能量;植物生长需要能量;火箭发射需要能量;人类生命需要能量来维持……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问:同学们想想看,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师小结:能量是所有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源泉,如果没有能量,一切物体都将会停止不动。(出示PPT14,板书:作用)
【设计意图:出示一组PPT图片让学生观察,进一步认识了解能量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体会到物体运动、工作离不开能量。】
三、总结拓展,内化延伸。
1、谈话:今天,我们在这节科学课上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播放多媒体课件,了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能量。比如方便的电能。(利用畅言播放一段视频)
3、总结提升:太阳能、风能、水能、原子能等,都属于能量的来源,它们服务于生活。后面几节课我们将会继续深入探讨有关能量的问题。
【设计意图:总结回顾,认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能量,播放多媒体课件,感知能量的奥秘无穷,激发继续探究能量的兴趣,让科学走出书本,走进生活实践。】
四、作业
留心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能量。(附:测评练习)
板书设计:
各种各样的能量
定义
特征
大小
方式
作用
电能
声能
热能
光能
化学能……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