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同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同步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27 09:3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青蒿素等基本史实,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本课是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新中国成立后,不仅经济政治迅速发展,在科学技术领域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两弹一星的试验成功,打破了核大国的核垄断,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也是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开始了重大飞跃,从无人飞船到载人航天,再到太空漫步都承载着中国航天的累累硕果。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和屠呦呦研制出青蒿素,解决世界性的重点难题,都为人类的生存和生命健康做出重大贡献。
教学目标:
1.掌握两弹一星以及载人航天飞船名称和发射时间,并分析其伟大意义。
2.了解杂交水稻以及青蒿素的概况,理解其对世界人类发展的贡献。
3.通过了解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的相关事迹,分析探究科学家们的伟大精神和新中国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和青蒿素的推广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家们的伟大精神、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材料:
诺贝尔奖:1900年创立,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诺贝尔部分财产作为基金。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和经济学六个奖项。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展示图片:
教师:2012年,我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我国药物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取得了许许多多的科技文化成就。同学们知道有哪些科技文化成就吗?这些成就的取得又有什么重大意义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对诺贝尔奖和我国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的相关及介绍,引出我国取得的科技文化成就,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有哪些科技文化成就,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
【讲授新课】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1.“两弹一星”
(1)“两弹一星”的背景
教师:中国本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当时中国为什么要研制核武器呢?
展示材料: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承诺在核武领域给予中国一定的援助,1960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突然便扭头不认账,要撤走全部的在华专家,两个月后,在中国的200多名前苏联核武专家被全部撤回国,所有的研发资料和设备也都带回了前苏联。之后,赫鲁晓夫公然宣称:“没有苏联的帮助,中国再过三十年也不可能研制出原子弹的”。
材料二: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中国的国家安全当时面临严重的威胁。中国为加强自身的国防力量,捍卫国家安全,同时面临核大国的核垄断、核威胁。
(2)“两弹一星”的历程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艰苦历程。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展示图片:
展示图片:《人民欢呼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各国研制原子弹到氢弹所用时间表》
教师:中国所用时间最短,只用了2年零8个月,这也证明了中国不比西方差。
教师此处可带领学生观看“【知识解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视频,直观了解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知识点。
教师:虽然我们拥有了原子弹和氢弹,但是核弹是靠运载火箭发射的,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可以说是一穷二白,西方各国依然叫嚣敌视中国。
展示材料:
“没有足够射程的导弹,原子弹无从发挥作用。从现在看,五年内,中国不会拥有运载核武器的工具!”
——
美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
展示图片:《“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教师总结:③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④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展示图片:
教师:两弹一星的成功离不开众多科学家的辛苦努力,“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其中的代表。
【想一想】
展示图片:《邓稼先1980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邓稼先》
展示材料:
当时邓稼先34岁,他回家告诉妻子:“我要调动工作,明天就走。”妻子问他:“你要去哪儿?你要去做什么?你要去多久?”他回答:“不能说,不能说,不能说。”从此,他从妻子、两个孩子和所有熟悉他的人当中消失了。这一消失就是整整28年。回来的时候,他是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于1986年病逝。
教师: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子到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邓稼先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两弹一星”精神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3)
“两弹一星”的意义
展示材料:
材料一: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二:法国总统在法国国防机构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改变了世界的形势和中国的地位。
——《邓稼先传》
教师: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同学们说一说“两弹一星”的意义。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①“两弹一星”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②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教师:两弹指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一星指人造地球卫星一星。伴随着“两弹一星”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功,我们的航天事业也在不断发展。
2.
载人航天、太空漫步
展示图片:
展示材料:
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教师:中国的航天之旅长路漫漫,那么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是如何起步发展的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2)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史料展示新中国面临的国防安全的严重威胁,点明发展核武器的必要性。让学生结合资料和图片进行自主学习,体验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艰苦历程,尤其是通过邓稼先的材料介绍,让学生感受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然后通过学生阅读和相关图片展示,体会我国载人航天、太空漫步的科技成就,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
教师此处可带领学生观看“【知识解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视频,直观了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知识点。
过渡:中国不仅在核武器和载人航天事业上成就斐然,在农业和医药学上同样取得巨大成就。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教师:吃饭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大问题,每年因为饥饿而死的人何止成千上万,那么是谁真正解决了这一难题呢?
学生回答:袁隆平。
展示图片:
教师: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那么,杂交水稻的发明培育对世界而言有着什么独特意义呢?
展示图片:《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
学生回答略。
教师自己: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过渡:粮食吃饭问题解决了,疾病尤其是疟疾肆意侵害者人类的健康,这个重大的医学上的难关又是谁来克服的呢?
2.青蒿素
展示图片:《屠呦呦在实验室工作》《患有疟疾的儿童》
教师:同学们看完上面两幅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疟疾的可怕,儿童的可怜,屠呦呦的钻研敬业……
教师:为了改变疟疾的危害,屠呦呦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展示图表:《2000年至20215年间全球疟疾死亡率》
教师:从图表可看出疟疾的死亡率极高,但在2015年同比都有大幅度下降,这都要归功于青蒿素。青蒿素对疟疾的治愈率极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认可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展示图片:《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
展示材料: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6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合作探究】建国后,为什么中国的科技事业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
学生讨论思考略。
教师总结:(1)国家的稳定大力支持;(2)科学家们的无私奉献;(3)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4)正确的大政方针,良好的国际环境……
(设计意图)教师先从吃饭问题入手,来强调粮食问题的重要性,结合图片和材料来了解杂交水稻的概况,通过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来说明袁隆平杂交水稻对世界的突出贡献。然后通过屠呦呦工作照和患病儿童照片来强调青蒿素的重要性,穿插感动中国颁奖词,体验屠呦呦的伟大精神和突出贡献。最后的合作探究、想一想分析中国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怀。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的提出
教师: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指的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指的是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展示图片:《“双百”方针》
展示材料: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展示图片:
教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学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许多作家、艺术家,采用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都取得了累累硕果。
展示图片:
2.文学事业进一步发展
教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
展示图片:
展示材料:
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本目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着重介绍了“双百”方针的相关内容,同时通过列举相关时期的作家及其代表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教师可根据时间需要,组织完成“【活动设计】中国科技功勋墙”活动。通过本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科学家身上的伟大精神。
【课堂小结】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太空漫步,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到屠呦呦的青蒿素,认识了一大批杰出的科技成就和科学家,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精神,为国为民乐于奉献的品质。
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在负重前行,我们应该牢记先辈的事迹,尽管前方任重道远,但我们初心依旧。
13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