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7 22:3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0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说明:共20个文言文阅读,均有答案
【一】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子瞻①迁②于齐安,庐于江上。……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④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⑤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节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注】①子瞻:苏轼的字。②迁:贬滴。③赛(qian)裳:提起衣服。④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⑤寓:寄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野芳发而幽香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B.往来而不绝者
绝巘多生怪柏
C.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辍耕之垄上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战则请从
2.把语段(甲)(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段(甲)中作者始终以“太守”自称,结尾才点出太守姓名,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甲)(乙)中“太守之乐”和“子瞻之乐”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王肃《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贤已者:比自己贤良的人。⑤说:谈论。⑥视:看,比照。⑦化:融和。③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5.解释加点的词。(2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_____________
(2)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____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除“陋室”外也出现了两个“芝兰之室”,是哪两个?(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乙】段“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友的话题。你怎样看待这种交友方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二)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①,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②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③,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④,除粪壤,疏其间,封⑤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①珍瘁:枯萎凋谢的样子。②彗帚(huì
zhǒu):都是扫箒。这里作动词用。③菶(běng)茸荟郁:形容草木繁盛茂密。④芟(shān)蘙(yì)荟:剪除茂盛的杂草。⑤封:培土。
9.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之:水陆草木之花
何陋之有
B.益:自以为大有所益
香远益清
C.鲜:陶后鲜有闻
鲜为人知
D.枝:不蔓不枝
枝叶殄瘁
10.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结合语段(一)中的语句,具体分析莲花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文所表达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Z】(刘备)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猇亭①。吴将皆欲迎击之。陆逊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②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励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闲则是平原广野,当恐有焱音标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③于木石之间,徐制④其弊耳。”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
……
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⑤,更尝⑥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⑦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⑧,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⑨角此寇,正在今日。”乃敕⑩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一》)
【注释】①夷道猇(xiāo)亭:地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北。②纵:即使、纵然③罢:同“疲”,疲乏④制:掌握⑤猾虏:狡猾的家伙。⑥尝:经历⑦干:做⑧便:便利⑨犄(jī)角: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⑩敕:命令。
13.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1分)







14.解释文中加点字。(4分)
(1)公将鼓之__________
(2)彼竭我盈__________
(3)犹难尽克__________
(4)诸将并曰__________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战,勇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诸要害皆已固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简要分析【甲】文为什么略写齐鲁两军战斗的经过。(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曹刿与陆逊都战胜了强大的敌人,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他们采取的方法有哪些共
同之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②,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③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④,此率⑤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
——节选自《梁惠王上》
【注释】①梃(tǐnɡ):棍棒。②政:施行恶政。③庖(páo):厨房。④饿莩(piǎo):饿死的人。⑤率:带领。⑥恶(wū):表示反问的语气。
18.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予观夫巴陵胜状
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所欲有甚于生者
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兽相食,且人恶之
D.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9.将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国家要强盛,国君的作用十分重要。甲文强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强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孟子都运用了类比手法奉劝国君,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许久。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风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这,学者诚能八面玲珑①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释】①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环滁皆山也_________________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_________________
(3)修竹数千株
_________________
(4)心窃乐之_________________
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B.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C.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D.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24.将选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联系文段谈谈[甲】【乙】两文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二)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③攻郡。友人语⑤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④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⑤,而敢独止⑥?“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⑦。”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荀巨伯:汉桓帝时人。②值:遇到。③胡贼:胡人入侵的军队。④败:毁坏,舍
弃。⑤男子:这里表示轻蔑的称呼。⑥止:停留。⑦全:保全。
26.解释选文中加点的字。(4分)
(1)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
(2)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
(3)不忍委之___________
(4)遂班军而还___________
27.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请概括出(二)文所写的故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一)(二)两文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2分)
【八】
(一)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二)欧公①文字锋刃利,文字好,议论亦好。尝有诗云:“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以诗言之,是第一等好诗!以议论言之,是第一等议论。亚夫曰:“欧公文字愈改愈好。”顷有人见得他醉翁亭记藁②,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欧阳公作古文,力变旧习,不尽说,含蓄无尽,意又好。
(节选自《朱子语类》)
注:①欧公:欧阳修。②藁:同“稿”,稿子,草稿。
3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其西南诸峰
假诸人而后见也
B.林壑尤美
水尤清冽
C.鸣声上下
下视其辙
D.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语段(一)中作者始终以“太守”自称,结尾才点出太守姓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请结合两个语段的内容,概括欧阳修是个什么样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褚遂良)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帝①曰:“卿记起居,大抵人君得观之否?”对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也,善恶必记,戒人主不为非法,未闻天子自观史也。”帝曰:
“朕有不善,卿必记邪?”对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帝曰:“朕行有三:一,监前代成败,以为元龟②;二,进善人,共成政道;三,斥远群小,有③受谗言,朕能守而勿失,亦欲史氏不能书吾恶也。”贞观之治,良④有以⑤焉。
(选自《新唐书·褚遂良传》)
注:①帝:唐太宗李世民。②元龟:可作为借鉴的往事。③有:或许。④良:确实。⑤以,原因。
3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空
空乏其身
皆若空游无所依
B.然
然后能改
并怡然自乐
C.色
征于色
未尝稍降辞色
D.国
国恒亡
去国怀乡
35.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语段(一)是如何从个人方面论证“生于忧患”的?请简要分析。(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结合语段(一)和语段(二)概括国家兴盛的条件。(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二)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无邀正正之旗①,勿击堂堂之陈②,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③,背丘勿逆④,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围师必阙⑤;穷冠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节选自《孙子兵法》,有删改)
【注释】①无邀正正之旗:不要去迎击旗帜整齐、部伍统一的军队。邀,邀击。②勿击堂堂之陈:不要去攻击阵容整肃、士气饱满的军队。陈,同“阵”,阵容,阵势。③高陵勿向:敌军占领山地时不要仰攻。④背丘勿逆:敌军背靠高地时不要正面迎击。⑤阙:同“缺”,空缺,缺口。
38.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39.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阅读语段(一)(二),概述曹刿、孙武认为战争取胜的原因的异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42.(3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夙夜:_____________
(2)钝:_____________
(3)诹:_____________
43.(4分)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2分)选文中,诸葛亮为说明出师的理由,多次提到“先帝”。其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
阅读《陋室铭》《爱莲说》,回答45-47题(10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5.(3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案牍:_______
(2)蕃:_______
(3)植:_______
46.(4分)请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每题2分)
(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A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B可以弹奏白色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A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新鲜的听到了。
B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
47.(3分)甲乙两段文字都运用了_______的写法,作者用此法以物为喻,较含蓄地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其中甲段文字刘禹锡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自己______________的情趣;乙段文字周敦颐借莲花传达了自己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十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8—50题。(共9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入:_______
(2)乱:_______
(3)敌国:_______
49.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
(3分)
【A】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理解: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
理解:孟子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5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举于市
举一反三
举足轻重
轻举妄动
B人恒过
过目个忘
悔过自新
言过其实
C衡于虑
不足为虑
深思熟虑
处心积虑
D征于色
声色俱厉
眉飞色舞
喜形于色
【十四】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51.(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惩:
(2)易:
52.(4分)将下面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苦而不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2分)文中“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用自己的话说说“诚”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5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日星隐曜
曜:_______________
(2)春和景明
景_______________
(3)宠辱偕忘
偕:_______________
(4)有所不辟
辟:_______________
(5)如使人之所欲如
使:_______________
5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甲】文段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心”指的是______________,【乙】文段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7.【甲】【乙】两文中传达的思想都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人应有怎样的伟大抱负?孟子则认为人们应该有怎样的生死观?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六】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今余僦居①他氏已二十三载,梦中犹在故居,旧役小傒②,今已白头,梦中仍是总角。夙习未除,故态难脱,而今而后,余但向蝶庵岑寂③,蘧榻纡徐④,唯吾旧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儿曹诘问,偶为言之,总是梦中说梦,非魇即呓也。因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余犹山中人归自海上,盛称海错⑤之美,乡人竞来共舐其眼。嗟嗟!金齑瑶柱⑥,过舌即空,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序》)
【注释】①僦(jiù)居:租屋居住。②傒:同“奚”,仆役。③岑寂:冷清、寂寞。④蝶蘧榻纡徐:用苇或竹编成的粗席。纡徐,从容缓慢。⑤海错:海产种类繁多,通称为海错。⑥金齑瑶柱:食品名。
5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________________
(2)余拏一小舟
拏:________________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________________
(4)故态难脱
故:________________
(5)归自海上
自:________________
5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甲】文画线句子用_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刻画了____________美景。(2分)
61.结合两段选文,简要牙析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七】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永之氓①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②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④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柳宗元《哀溺文序》)
【注释】①氓(méng):古代指百姓。②绝:横渡。③不能寻常:不能游得像平常那样(远)。④货:钱。
6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__________________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____________
(3)咸善游
咸:__________________
(4)吾腰千钱
腰:__________________
(5)益怠
益:__________________
6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甲】文中“是亦不可以已乎”的“是”指的是“______________”,【乙】文中,同伴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这两个字来评价“善游却溺死”者的做法。(用原文语句填空,3分)
65.孟子在[甲】文中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批评了什么样的人?柳宗元则在【乙】文中讽刺了什么样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八】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漾《送东阳马生序》)
【乙】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节选自彭端淑《为学》)
66.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走送之
走:_____________
(2)卒获有所闻
卒:_____________
(3)久而不怠焉
怠:_____________
(4)吾欲之南海
之:_____________
(5)子何恃而往
恃:_____________
67.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68.【甲】文中表明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两个困难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用原文词句填空)【乙】文中,作者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3分)
69.通读【甲】【乙】两文,在求学方面,你会有什么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九】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幕归林。夜半,北风起,大雪飞。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选自《民国老课本·雪》)
70.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是日更定矣
是:__________
(2)拥毳衣炉火
拥:__________
(3)雾淞沆砀
沆砀:__________
(4)木叶尽脱
尽:__________
(5)一白无际
际:__________
71.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甲】文中“_______________”与文段中“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都同样描写了雪后天地的洁白广阔。(2分)
73.【乙】文中人“登楼远望”,面对眼前冬日雪景产生怎样的感慨?【甲】文中除作者外,为何还写了同样赏景的金陵人,文章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③景公,景公未之行④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⑤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高义》
注释: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说:游说。④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⑤趣:催促。
7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蹴尔而与之
蹴:_________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__________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__________(4)孔子辞不受辞:__________
(5)出谓弟子曰
谓:__________
75.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6.【甲】【乙】两文都批评了哪一类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中列举事例,通过以前和现在对“万钟”的态度的对比,论证了人不能失去“本心”。
B.【甲】文中的“本心”是指一个人本来就有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C.【乙】文中孔子不肯接受景公赏赐给他的供养之地,是因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D.【乙】文中的齐景公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并了解其内心需求的古代开明君主的形象。
参考答案
【一】
1.D(2分)
2.(1)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就是太守。(共2分。“述以文”1分,大意1分)
(2)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共2分。“之所以”1分,大意1分)
3.①前文中一直以“太守”自称,设置悬念,结尾点明太守是谁,解除悬念,体现了构思的巧妙;②前文以“太守”目称,突出一郡长官的身份,有助于表现与民同乐的主题;③结尾用没问的手法(故设一问),在自问自答之中流露出自豪、自得之意。(构思、主题、情感三个角度各1分,答出两个即可,共2分)
4.同:都有虽遭贬谪,却能随遇而安(安然自适)之乐;都有寄情山水之乐。
异:太守之乐是与民同乐;子瞻之乐是自得其乐(乐观豁达,以“适意”为乐)。(2分)
【二】
5.(1)香气,指品德高尚(2)官府文书(2分)
6.(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因此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须慎重地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陋”和“慎”两个字的解释要正确。)(2分)
7.诸葛庐,子云亭。(2分)
8.示例一:他们的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应该与那些有知识有道德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示例二:乙文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应该与那些有道德的人(好人、善良的人等)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甲文交友方式有看不起平民之意,这样的交友方式不可取。(分别结合语段【甲】和语段【乙】的内容,各得1分,观点明确,语言通畅,言之成理即可得2分,共4分)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死之后,商(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赐(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智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渐丧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咸鱼的作坊,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也是环境影响的!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三】
9.C(2分)
10.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分)
11.示例:①“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②“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④“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答出两点即可)(2分)
12.语段(一)借对莲花的喜爱,表现作者洁身自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语段(二)借竹子的前后遭遇,表现作者渴望当权者善于发现人才、爱惜人才,使他们得以施展才华;对于人才不被重视的现实流露出了隐忧之情。(4分)
【四】
13.吴将/皆欲迎击之
14.(1)击鼓、击鼓进军(2)充满、旺盛、士气正旺盛
(3)战胜、攻克
(4)一起、都
15.(1)(曹刿)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
(2)打仗,是靠勇气的。
(3)他们的各处险要的地方都已经巩固(或加强)了防守。
16.①使文章详略得当,能够集中表现主要内容对战争的分析②后文写曹判的集中论战,可以更好地突出曹列的军事才干,表现他的远谋。
17.避其锋芒(消磨敌方锐气);及时出击。
【五】
18.D
19.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20.国君要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国君不要施行感放(要施行仁政)
21.邹忌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让齐威王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孟子把用刀杀人(或“率兽食人”)和用恶政杀人进行类比,希望梁惠王不要施行恶政,而要施行仁政。
【六】
22.(1)环绕(2)寄托(3)高,修长(4)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感到快乐)
23.B
24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25.以景寄情,寓理于景;[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了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七】
26.(4分)
(1)苟且(注:使用语文版教材的学生还可以答为“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2)祸患,灾难
(3)丢下,抛弃
(4)于是,就
27.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或得到)正义。(2分)
28.荀巨伯在危难关头不抛弃生病的朋友。大意正确即可。(2分)
29.舍生取义(2分)
【八】
30.(2分)B
31.(2分)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露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
32.(3分)①前文一直以“太守”自称,设置悬念,结尾点明太守是谁,解除悬念,体现了构思的巧妙:②前文以“太守”自称,突出一郡长官的身份,有助于表现与民同乐的主题:③结尾用设问的方法,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自豪、自得之意。(任意两点即可)
33.(3分)热爱自然:虽然被贬,但乐观积极:一心为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文严谨,敢于改变旧习。
【九】
34.(2
分)C
35.(2
分)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36.(2
分)先摆事实,举出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再分析说理,阐述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每点
1分,共
2
分)
37.(4
分)在国内有像褚遂良一样坚守法度的大臣;在国外有敌国外患;君王有忧患意识、善于反思;君王选贤举能、远离小人。(每点
1
分,共
4
分)
【十】
38.C(2分)
【解析】A.安身/安逸;B.虚夸、夸大/益处;C.均是“类”的意思;D.第三次/三个。
39.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诚心判断。(“狱”“察”“情”1分,大意1分。共2分)
40.①说明当权者浅薄无知,交代曹刿进见的原因。②为下文写鲁庄公的目光短浅做铺垫。
③衬托曹别的远见卓识。(意思对即可。第②点1分,第①③点答出一点即可。共2分)
41.同:①抓住有利战机,避开敌人锐气,在敌人士气衰落时发起攻击;②不能随意追击敌人。(2分。一点1分)
异:①曹认为取胜的关键是获得民心;②孙武认为还要掌握和运用军心,学会观察地形条件等。(2分。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参考译文】
(二)所以说,可以挫伤三军士卒的锐气,可以动摇其将军的决心。军队初战时,士气饱满,锐不可当;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士气就会低落;到了后期,士气就会衰竭。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避开敌人的锐气,趁其士气低落衰竭时发起猛攻,这就是正确掌握士气的方法。用严整来对待敌人的混乱,用镇定沉着来对待敌人的躁动喧哗,这就是正确掌握军心的方法。不要去迎击旗帜整齐、部伍统一的军队,不要去攻击阵容整肃、士气饱满的军队,这是正确掌握随机应变的方法。
所以用兵的方法是,敌军占领山地时不要仰攻,敌军背靠高地时不要正面迎击,对于假装败退的敌人不要跟踪追击,对于敌人的精锐部队不要去强攻,对于敌人的诱兵不要去消灭,包围敌军时一定要留出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则。
【十一】
42.(3分)⑴夙夜:早晚,日日夜夜。(2)钝:刀刃不锋利。⑵诹:询问。
43.(4分)⑴先帝知道我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
44.(2分)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做个好皇帝;表明自己的忠心,报答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意思对即可)
【十二】
45.(1)指官府文书
(2)多
(3)竖立
46(1)A
(2)B
47.托物言志
安贫乐道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十三】
48.(1)在国内
(2)扰乱
(3)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49.B
50.D
【十四】
51.(2分)(1)苦于
(2)更替;变换
52.(4分,各2分)(1)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
(2)(还)愁什么不能铲平(这两座大山)呢?
53.(2分)指愚公坚信人力无穷尽的信念和世代坚持不懈将大山铲平的决心。
【十五】
54.(5分)(1)光芒(2)日光(3)一起(4)同“避”,躲避(5)假如,假使
55.(4分)(1)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2分)
(2)不只是贤能的人有这样的心,人人都有,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2分)
56.(2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舍生取义
57.(4分)先忧后乐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舍生取义。结合实际略。
【十六】
58.(5分)(1)消失(2)撑(船)(3)尽力,勉力(4)原来的(5)从
59.(4分)(1)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2分)
(2)一幅西湖的美景,还是完全没有变化。(2分)
60.(2分)白描
西湖雪后
61.(4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故国的热爱与眷恋。(每点2分)
【十七】
62.(5分)(1)得,同“德”,恩惠,感激(2)已,停止(3)都(4)腰挂(名词作动词)
(5)更加
63.(4分)(1)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2分)
(2)你最擅长游泳,今天为什么落在后面?(2分)
64.(3分)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65.(3分)孟子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批评了见利忘义的人。柳宗元讽刺了见利忘命(舍生
取利、视财如命)的人。
【十八】
66.(5分)(1)跑(2)最终(3)松懈(4)去、到(5)凭借
67.(4分)(1)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2分)
(2)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
了。(2分)
68.(3分)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无硕师名人与游
对比
69.(3分)人的天赋和客观物质条件,并非决定学业成败的关键。事在人为,只有通过主观
努力,积极行动,才能有所成就。(意思对即可)
【十九】
70.(5分)(1)这(2)裹、围(3)白汽弥漫的样子(4)全,全部(5)边
71.(4分)(1)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2分)
(2)天上飞着成百上千的乌鸦(或成百上干的乌鸦成群结队),还没有天属就回到栖息
的树林。(2分)
72.(2分)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73.(4分)乙文体现了作者对雪后奇异景象的赞叹之情;甲文除了体现对西湖静谧幽寂雪
景的欣赏,还借写金陵人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故国之思。
【二十】
74.(5分)(1)踩踏(2)同“辨”,辨别(3)同“德”,感恩、感激(4)推辞(5)对……说
75.(4分)(1)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
了。(2分)
(2)我听说君子按照功劳的大小来接受棒禄。(2分)
76.(3分)批评了“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
77.(3分)D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衣食所安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之属也
C.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齐人三鼓
D.
万钟于我何加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